可以镜像保存整个目录树和文件系统;
可以很容易做到保持原来文件的权限、时间、软硬链接等等;
无须特殊权限即可安装;
快速:
第一次同步时 rsync 会复制全部内容,但在下一次只传输修改过的文件;
rsync 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以实行压缩及解压缩操作,因此可以使用更少的带宽;
安全:
可以使用scp、ssh等方式来传输文件,当然也可以通过直接的socket连接;
shell模式:也称本地模式,类似cp;
远程shell模式:此时可以使用ssh协议承载其数据传输过程;
列表模式:仅列出源的内容,使用选项-nv即可,类似ls;
服务器模式:此时rsync工作为守护进程,能够接受客户端的数据传输请求;在使用时,可以在客户端使用rsync命令把文件发送给守护进程,也可以向服务器请求获取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n: # 测试指令,在不确定命令能否能按照意愿执行时,务必要先进行测试 - v :--verbose # 详细输出模式 -q:--quiet # 静默模式 -c:--checksum # 开启校验功能,强制对文件传输进行校验 -r:--recursive # 递归复制 -a:--archive # 归档,保留文件的原有属性,等同于-rlptgoD,一般都使用此选项 -p:perms # 保留文件的权限 -t: times # 保留文件的时间戳,很重要,保持源端文件和目的端文件的mtime一致能避免重复同步问题 -l:links # 保留文件的符号链接 -g:group # 保留文件的属组 -o:owner # 保留文件的属主 -D:--devices # 保留设备文件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e ssh # 表示使用ssh协议作承载(rsync不具备加密功能) -z # 对文件压缩后传输 --progress # 显示每个文件传输进度条 --stats # 显示传输文件的统计信息 --existing # 不同步新文件,只同步已存在目的端的文件 --ignore-existing # 不更新已存在文件,只同步新文件 --delete # 目的端删除源端不存在的文件,即保持和源端一致 --delete-before # 默认删除策略,同步前删除目的端文件 --delete-after # 删除策略,同步后删除目的端文件 --delete-excluded # 专门指定需在目的端删除的文件,后跟--exclude选项 --exclude=PATTERN # 源端匹配PATTERN模式的文件,屏蔽其同步 --exclude-from=FILE # 从文件中读取PATTERN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 安装程序 yum -y install xinetd rsync # 配置文件设置 # vi /etc/rsyncd.conf # Global Settings uid = nobody # 运行rsync的用户 gid = nobody # 运行rsync的组 use chroot = no # 关闭chroot max connections = 2 # 最大连接数 strict mode = yes # 开启对密码文件权限的严格限制,不能被除rsync运行用户以外的用户访问,即密码文件权限一般得是600 pid file = /var/run/rsyncd .pid # pid文件 log file = /var/log/rsyncd .log # 日志文件 # Directory Settings [mydata] # 对于备份目录的模块名,在同步时使用 path = /mydata/data # 需备份的数据目录 ignore errors = yes # 同步时,忽略错误 read only = no # 非只读 write only = no # 非只写 hosts allow = 172.16.0.0 /16 # 访问控制,允许访问的来源IP段 hosts deny = * # 访问控制,不允许访问的来源IP,此处*代表全部 list = false # 不允许列出目录 uid = root # 会覆盖global settings的相关配置 gid = root # 同上 auth users = jason # 允许同步数据的用户,在此只有一个jason secrets file = /etc/rsyncd . passwd # 密码文件目录 |
1 2 3 4 | # 格式:username:password, # vi /etc/rsyncd.passwd jason:jason123 chmod 600 /etc/rsyncd . passwd |
1 2 3 | chkconfig rsync on service xinetd start # 注:rsync被xinetd调用后监听在873/tcp端口 |
1 2 3 4 | 格式:password # vi /etc/rsyncd.passwd jason123 chmod 600 /etc/rsyncd . passwd |
1 2 | # crontab -e * /5 * * * * /usr/bin/rsync -a --password- file = /etc/rsyncd . passwd jason@172.16.251.182::mydata /data &> /dev/null |
rsync和crontab结合虽然可以实现数据定时同步,但对于需要实时备份数据的场景就不适用了,此时就可借助于inotify了;
inotify实际上是Linux Kernel中的一个特性,可以监控文件系统,比如删除、读、写和卸载操作等;
可以利用inotify的监控功能,当待备份文件出现改变(如新增,删除,修改等)时,及时通知rsync进行数据同步操作,就实现了实时同步的目的;
rsync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配置与上面所述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在rsync客户端不再是拉取数据,而是推送数据,首先安装inotify-tools,其中包含所需的inotifywait文件系统监控工具
1 | yum -y install inotify-tools |
然后配置运行一个后台程序,用以实时监控待备份的数据目录,下面用例中监控本地/tmp目录,将数据同步至rsyns服务器的mydata模块对应的目录下
解决编辑文件时产生临时文件同步:--exclude ".*(swp|swx|~)"
解决写入大文件时不断同步的问题:-e close_write,delete,create,attr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