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记录我近两个月来阅读非技术书籍的心得。
其实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阅读非技术书籍了, 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想在技术方面更精进一些,这两年我专注的点都在具体的技术上。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时间关系。
不过,这两个月我居然能够看完 7 本非技术书籍,而且看书的大部分时间是周末和晚上睡觉前 2 小时。这对我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这次我挑选了 7 本跟互联网相关的书籍,因为毕竟是互联网从业人员。
这七本书分别是《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浪潮之巅》上下两册,《乔布斯传》,《程序员的呐喊》,《异类》和《从 0 到 1 》。
看红衣教主的书,通常内心都是比较澎湃的。虽然我自己对 360 的很多产品并无爱,但是看教主的书收获还是蛮多的。正如书名所表达的,教主在讲述他的互联网方法论。全书里面充满了“免费”,“体验为王”,“用户至上”,“颠覆式创新”,“微创新”等词汇。这也是近几年来,在各种媒体上能够看到的耳熟能详的词汇。
对于书里面的大部分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但是惟独一点“用户至上”,我觉得有点名不副实。360 号称是一家专注于安全的公司,但是表现出来的很多却是绑架用户,杀毒软件变成了用户电脑上最大的流氓软件。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宁愿电脑裸奔也不愿意安装 360 的任何一款软件。因为只要你安装一个,立马赠送一个全家桶。现在“百度全家桶”可能更牛逼了。不过幸好我已 5 年不用 Windows,真是万幸。
回想当时 3Q 大战的时候,我还在读研究生,不过当时我居然可以同时运行他们两家的产品,也真是神奇。当时 360 的股价貌似很高(我不炒股,所以不知道具体是多少,不过出了那么多风头,应该是很高啦。), 不过现在好像股价已经腰斩了。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上,360 除了手机助手还行,我目前还没看到啥东西。
360 当时是威风八面,到处树敌,腾讯,金山,百度都要搞它。现代商业竞争已经不是零和游戏了,合作共赢才是主旋律。况且后面还曝出 360 的杀毒引擎造假,可见 360 在技术上并没有优势,也无法靠此形成垄断。后来金山也学习它搞免费并且和腾讯等安全厂商联合起来对抗 360。而 360 靠所谓的安全游览器,想在搜索上面和百度分一杯羹。但是表现出来的意思,好像是要干掉百度一样。这样百度知道“狼来了”,结果可想而知。
360 像一条鲶鱼,给行业带来了活力。打破了一些陈旧的行业规则,最终给用户带来了利益。不过从目前 360 的处境来看,不光是大公司防着它,而在用户这边也有不少人在反感。什么才是真正的“用户至上”,这值得每一个创业者去思考。
这本书的盛名已久,而它的作者吴军博士是有 Google 背景的,这更添加了我对此书的好感。阅读完两本书,我了解了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些大公司的起源和兴衰,真是长了不少见识。
像 AT&T 公司,摩托罗拉,太阳公司,网景公司和诺基亚等公司都曾经无比繁荣,但是在科技浪潮和一些大公司的竞争中失利,最后或被收购,或被拆分,或宣告破产。但是蓝色巨人 IBM 却在一次一次的浪潮中不断变革和创新,最终成就了今天的 IBM。而微软虽然在微机和 PC 端是绝对的老大,但是它在移动互联网和 Web2.0 上面明显已经表现不如 Google,雅虎和 Facebook。而苹果公司已经超过了微软的市值,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而反观国内,上市不久的阿里现在已经跌破了发行价,而且知乎上面各种黑。另外百度也在移动互联网上面没捞到啥,反而是最低调的腾讯,靠着微信,手 Q 一步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新兴的小米市值也早已突破百亿,成为中国出货量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科技行业发展太快,以致于很多公司还没来得及看清局势便已日渐势微。
微软在微机市场能取得垄断,而不是跟 IBM 去竞争大型机市场。Google 研究搜索引擎而不去做操作系统,不过 Android 是个例外。(这表明微软和 Google 在相互入侵对手的领域,但是带来的结果是,苹果赢了。)苹果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时尚品牌,它在中国消费者这里可没少赚钱。下一个 Google 一定不会是一个做搜索引擎的公司,而是其它领域的公司。
先从一个小的利基市场取得优势并形成垄断之后,再考虑横向扩张会更好。一开始要在大公司看不见的市场上面去积累自己的客户,多合作,少树敌,打枪的不要,悄悄地发财。
摩尔定律:IT 产品的性能每 18 个月性能会翻一番,而产品价格会下降一半。如果制造硬件的公司不能够满足摩尔定律,那么它的利润就会减少。
安迪-比尔定律:比尔(盖茨)要拿走安迪所给的。即在 WinTel(Windows+Intel) 架构下面,处理器的性能提升会被新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榨干。所以,消费者就必须一直更新电脑啦。
反摩尔定律:一个 IT 公司如果今天和 18 个月前卖同样多一样的产品,那么它的营业额要减少一半。
70-20-10 律:即一个行业内,老大占 70%的市场份额,而老二和老三分别占 20%和 10%。
诺威格定律: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50%以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必须通过创新机制,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
基因决定定律:创始人基因决定着公司的基因,而公司的基因决定了它以后的发展命运。
很多人说自己是果粉,偶像是乔布斯。但是如果你没有看过乔布斯的传记,那就是盲目崇拜。
乔布斯和苹果的成功,除了乔帮主的个人品味,特立独行的处事风格,还与时代机遇密不可分。苹果公司是他和沃兹创立的,但是主要功臣是沃兹,因为这个极客使得个人电脑成为可能。随后 Apple 2 电脑大获成功,乔帮主和沃兹也大赚了一笔。但是他们各自的处事风格还是完全不同的,乔布斯太刻薄,而沃兹是个大好人。苹果上市的时候,乔布斯有一个一起创业的好友,居然没有一点股份,最后沃兹把自己的股份拿出来给了这些曾经的功臣。后面乔布斯带了一个莉萨团队,但是失败了。看到托斯金的 Mac 团队正在做一些很牛比的事,他又抢了人家的地盘。
在乔布斯的眼里,一个人要么是天才,要么就是垃圾。而同一个人在一天中,可能同时被说成是天才和垃圾。另外,他喜欢跟别人讨论,去进行灵感碰撞,但是最后,他会把共同碰撞产生的灵感归于他一个人的。乔布斯善于谈判和扭曲现实,他事事追求完美,即使篱笆墙的背面也要认真粉刷。
他是个严格素食主义者,即使癌症晚期,依然不会因为怕死而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
他从小被抛弃,而他也抛弃过自己的女儿。他重回苹果公司的时候只拿 1 美元的年薪,但是苹果股价上涨以后,他却逼迫董事会给他大量股票和期权。
他在被人赶出自己的公司以后创办了 NEXT 公司,后来投资皮克斯并获得了几十倍的回报。当他重回苹果的时候,NEXT 公司为苹果带来了新机。我们熟悉的 Object-C 语言就是从 NEXT 带出来的。
另外乔布斯在美国远没有在中国这样被神化。
这本书的作者在 Google 任职,里面很多观点争议比较大,但是比较对我的口味。(我是 Google 脑残粉)
作者说编程语言就是宗教,太 TM 对了。何止编程语言是宗教,代码编辑器,程序框架,操作系统等都是宗教。作者推崇 Lisp 和 Emacs,于我心有戚戚焉。
作者讨厌 Java 和 C#,推崇 Ruby,我也深以为然。虽然我还没有认真学习过 Ruby,但是我每天用的 Homebrew 工具和 Github,以及 Rails 的盛名,让我没有理由不爱。
本书还提到程序员应该学习一些数学和编译原理,并列举了这些知识可能的应用场景。最后,作者对 Google 也进行了吐槽。总之,这本书还不错。
异类这本书我是看了唐巧大大的读书笔记后才买来看的。
该书通过研究那些被称为“异类”的人们的成功经验,来寻找他们成功的真正秘决。最后,得出结论,个体的成功除了智商和后天努力以外,环境和机遇的影响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作用。那些出生在 1955 年左右的人们,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那些冰球运动员大多数出生月份相近。以及那些靠机遇顺利获得 10000 小时经验的人们。
在真正的机会到来的时候,只有他们能够抓住机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看完这本书,我更加应该在自己认定的领域坚持下去,早点达到 10000 小时,然后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即可。
我以为我看了 《从 0 到 1 》 会有想创业的冲动。因为很多人说不推荐看从 《0 到 1 》, 而推荐看《创业维艰》。但是,为毛,我看完还是没有创业的欲望。2333333
这本书我一下午就看完了,书的副标题是“开启商业和未来的秘密”。我看完后,还是没啥感觉。 可能还需要再多读几遍才行。
我的理解就是,想要成功创业,需要从 0 到 1 的创新,而不是从 1 到 n 的创新。现在中国所谓的微创新大多数都是从 1 到 n 的复制和创新。所以中国出不了 Google 和苹果这样的公司。所有企业的成功都是不同的,但是失败的企业大多有着相同的原因--创始人的基因,管理层过分逐利,忽视用户,盲目扩张等,都会导致企业的失败。
另外,我发现 Google 的 CEO 创业之后,是请了专门的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公司,他们本人只负责产品和技术。因为他们很年轻,而且又是技术出身,这相当于请人来给自己当老师。而且,不管公司融资多少, 企业的话语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创始人的手里。而在跟微软这种大公司在竞争的时候,需要联合所有的厂商一起来竞争,Android 就是这样打败了 Windows Phone。
少刷微博和微信,多看经典好书,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