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硬碟价格屡创新低点,以当前一般主流容量级距 240/256GB 为例,不用 2,300 元就能购买到,比前些年便宜 50% 或以上。不过当产品价格变便宜,厂商利润相对会降低,市场竞争因而更加白热化。为了增加毛利,厂商尽可能挑选有利的设计方案,因而使得台系控制器重新崛起,更成为当前市场主流之一。
早在 2013 年底,市场调查研究机构 DRAMeXchange(TrendForce 旗下的记忆体储存事业处)便指出,TLC 架构快闪记忆体应用,将在 2014 年大举进军中、低价位固态硬碟市场。然而转眼将满 2 年,台湾当前已上市此类设计方案产品,就 SanDisk、Toshiba、OCZ 等三四家而已,TLC 应用方案尚未引起什麽波澜。
即便有许多固态硬碟厂商跃跃欲试,但勇於抢在前头推出产品的仍为少数,其他想必都还在和错误校正码与可靠度奋战中,因而采取较为保守的产品规划与推出时程策略。换言之,TLC 只不过是敲响固态硬碟市场大门而已,现阶段市场主流仍然是 MLC 架构颗粒,消费者采购时并不会面临人品考验之类的问题。
TLC 颗粒应用尚未成气候,玩家们或许能够暂时松口气,然而另一项新趋势却难以抵抗,台系控制器设计方案正大举鲸吞 SATA 固态硬碟市场!如我们往年频繁所提到,控制器市场过去由 Marvell 与 SandForce 这两家瓜分泰半,其余控制器多为各家固态硬碟厂商的武器,甚少对外开放销售。
不过大约从 2013 年起,Phison(群联电子)、SMI(Silicon Motion,慧荣科技)、JMicron(智微科技)等 3 家台湾控制器厂商,产品推陈出新步伐急起直追,连概观性能也足有长进到不亚於舶来品。这成功获得国内外诸多固态硬碟厂商青睐,用於设计推出低价位导向产品,更悄悄地扭转市场寡占局面,成为一股新势力。
以下我们取固态硬碟的零售通路价格,将之汇整分析出一些方向,藉此窥探 SATA 固态硬碟市场,正在或说已经转变成何种模样。我们所蒐集样本数量为 63 件,全出自同一店家的线上报价,以避免跨店莫大价差之类变数影响。尽管还有些产品并未囊括在内,但这样本数量已经不算少,仍然具有相当参考价值。(以原价屋线上开放价格资讯为参考、统计基础)
首先就控制器方面来看,我们粗略分为舶来品与台厂两大类,姑且不去细究每款产品使用的设计方案为何。此外,各容量产品一并统计,并未依品牌、型号规则来筛选。依此条件筛选比较来看,计有 28 款产品使用舶来品控制器,台系设计方案数量则是略多的 35 款,其占比分别约为 55.6% 与 44.4%。
若是缩小误差范围,锁定品牌与型号作为筛选标的来看,有效取样数量剩下 28 件。其中台系设计方案产品多达 15 件,依然超越仅 13 件的舶来品,其占比依序分别为 53.6% 与 46.4%。就台湾零售通路市场现况来看,即便台系设计方案产品数量占比,保守来说还没有完全超越舶来品,仍无可否认已经是在势均力敌边缘。
台系设计方案何以成为新主流?细探原因有相当多面向,但到头来都脱离不了成本因素这点。据悉,台系控制器远比舶来品便宜,但是除了成本也和市场转变有些关联。前两三年适逢 SandForce 屡被并购,新世代产品迟迟没能出货,只剩下 Marvell 独自撑起市场,制造商自然急於寻找替代解决方案。
就制造商所言,固态硬碟主要成本来自快闪记忆体,约占 60~70% 比例之多,其余则由控制器、印刷电路板、相关电子元件、外壳、包材、生产等,各项必要成本占去不等比例。换言之,固态硬碟控制器所占比例很低,从舶来品换用台系设计方案,帐面即时可见成本也许仅区区 4~6 美元(折合新台币约 128~192 元)不等而已。
谈论成本不能忽略一个残酷的现实,有快闪记忆体资源便是老大,早已成为这行业的铁律。快闪记忆体产销一条龙,对外销售价格与自用成本这段价差,是特定厂商价格竞争的优势。反观没有快闪记忆体资源的厂商,就只能靠自有品牌销售量,甚至加上 OEM、ODM 单来冲高集体采购数量,才能压低快闪记忆体成本占比。
舶来品设计方案固然有其优点,但制造商也得具有韧体自主开发,乃至於测试验证等团队,这是场专业知识与经验累积战。反观台系设计方案,从电路设计到外壳机构,乃至於韧体都能做到套餐服务。即便想要自行修改韧体,其架构也普遍具备简易调整的优势,制造商本身只需要专注在产品规划、生产与行销即可。
专业人力成本高却又不容易精准估算,产品开案时难以将之囊括在 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内,如同快闪记忆体、其余电子零件量化精算出成本。再加上各家厂商的财力状况,以及研发预算投放比例意愿不同,故厂商自然会倾向选择可以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那怕是区区几美元也好。
正因为如此,这些看似有利的设计方案,在零售通路市场反映出来的价差感并不强烈。这麽七折八扣下来,台系设计方案价格分布到底如何,是否具有一定吸引力,以下让我们从报价数据来窥视之。承前述 63 件取样,我们将控制器分成舶来品与台厂两大类,另依容量级距规则区隔来比较之,所得统计结果如下列。
120/128GB 与 240/256GB 容量级距,起始价位分别相差 100元与 200 元左右,高点差距则是相近的 500 元上下。而 480/512GB 基於其他变因影响,起始价位差接近 300 元,但高点反而是台系设计方案产品多出 400 元之谱。至於 TB 级产品各只有 1 件取样,两造价差高达 2,000 元,算是十分有感,但我们不列入细究之。
这样比较存在一些变因,新产品价格必然会高出些许,得过一段时间才会回归基本盘。此外,不分性能定位的比较法,难免会拉大价格范围。为了进一步探讨平均价格带,我们将新产品乃至於高价位性能导向产品舍弃,如此 120/128GB、240/256GB 容量级距产品,价格高点差距分别不到 200 元与 400 元左右,至於 480/512GB 则是变动为台系便宜 1000 元上下。
从以上价格落点的统计结果可看出,土、洋设计方案产品价格带重叠,其中价差以金额来说并不大,普遍在数百、至多千元上下而已。不过换算成百分比来看,价格带高低点范围价差约为 120/128GB 容量级距 6%/20%、240/256GB 容量级距 7%/12%、480/512GB 容量级距 5%/16%。姑且不细究品牌比较等复杂变因,这价差看起来其实是该算有感,只不过金额不算高而已。
若改以品牌角度切入来比较,则是另一个有趣的议题,从厂商动作可看出些许端倪。就我们所蒐集的取样而言,除了 Adata 与 Plextor,其於维持采用舶来品设计方案的厂商,全数都是美、日品牌。反观台系设计方案部分,虽然是台湾品牌较早投入,但包含 Crucial、Kingston、Toshiba、OCZ 等国外品牌,也都相继导入应用。
较早投入采用台系设计方案的制造商,难免会带有些试水温之类心态,因此大多用於低价位导向产品线,不过这局面也在酝酿转变之中。就以 Toshiba 为例,早年曾和台系控制器厂商密切配合,而後不免俗地转用 Marvell 设计方案。近期不只是回笼了,消费性产品线更全面台系设计方案化,即便是新旗舰亦然。
可以这麽假设,厂商在为了确保利润的前提下,必然会扩大采用台系设计方案。虽然现阶段只用於价格导向制品,但价差说来不算大的舶来品产品线,未来会逐渐停产并不再推出新品。如此更迭,以後大概只剩下做口碑的旗舰产品(但也不是每家都有真正符合高性能定位的产品),会维持采用舶来品控制器,其余则是不分自家定位、价格等条件全数台系化。
换言之,现在正值转变过度时期,此刻还可以嫌弃台系设计方案不够便宜,倒不如买某某品牌、控制器产品。但接下来会渐渐地,左看右看几乎全是台系设计方案制品,没有价格、性能比较标的,也就无从嫌起了。即便是新兴的 M.2 / PCIe / NVMe 议题,台系设计方案未来同样很有机会如此发展,大量占据中低价位产品市场。
总和来说,固态硬碟厂商选择台系设计方案,不外乎是为了在这激烈竞争环境,创造更多利润以求生存。毕竟产品选用何种控制器,乃至於快闪记忆体搭配组合,向来是个成本与毛利的杠杆游戏。而现在市场竞争又白热化,若没能取得立足的平衡点,最终恐怕只能黯然退出市场。至於台系控制器的性能表现,与舶来品相较之下有哪些优劣,後续再另辟文章探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