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最近花了一个月,看完了前面两篇(阅读的前三个层次),在此进行记录
本书目的是:如何选择好书,以及利用一系列方法,将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阅读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只属于那些能养成习惯,而且能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了解规则,依照规则行事
头一次阅读一本书的时候,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先读完整本书
阅读的速度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的书,使用合适的阅读速度即可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检视阅读的一些建议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从书中找到答案,下面包括四个主要问题: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
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写下来。这也是读书做笔记的一个重要原因,做笔记有如下几点好处
做笔记可以采用的方法:
笔记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在学习阅读的艺术过程中,分为不同的动作(或过程),为了能够连贯的使用所有的动作,需要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动作,才能分出精力将所有的动作结合起来,表现出一个顺畅的行动。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规则
知道书籍的分类,是为了能够使用更合适的阅读方式来阅读,每种类型的书籍都有其独特的阅读方式,通过查看书名,副标题,目录,序,摘要以及索引等可以基本对一本书进行分类。
仅知道分类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每一类书籍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只有自己对规则清楚明白,才能简单明白的运用规则
书籍大类可以分为 实用性 和 理论性,其中简单的描述为实用性的书籍核心在“How”,也就是如何做;理论性数据核心为“What”,关注是什么。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一定要超越“知道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这也是知和行的区别。
每本书都有属于其自己的骨架,这可以帮助你发现任何一本书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规则,骨架是整本书的脉络,其他地方则是血肉。对于整个骨架,需要你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找出书籍的骨架是读者的责任。规则二通过细分,可以得到规则三;想要运用规则二,你得先运用规则三。
接下来是需要深入的理解整本书的详细内容了,在理解详细内容的时候,首先需要在字词的含义上和作者达成一致,至少要就关键字词的词义达成一致,词义是可供沟通的知识的基本要素。这需要读者先找出关键字词,然后再和作者就关键字词的含义达成一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含义可能就不一样,比如“阅读”可能指 a)为娱乐而阅读 b)为获得资讯而阅读 c)为追求理解力而阅读。
找关键字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入手:1)让你头疼的字词;2)专有名词,每个领域都有专有名词,需要根据相应的领域知识,来寻找相关的专有名词;3)作者与其他人有异议的某个字词,当作者告诉你某个特定的字词被别人用过,而他为什么选择不同的用法时,这个字词对他来说就意义非凡。找出关键字词,是为了能够就这些字词和作者在意思上达成一致。
关于关键字词的含义,有两种主要的可能:a)同一个词在书中的含义保持一致;b)同一个词在书中的含义有多个。对于有多重含义的词,需要知道各种意思之间的关联和区别,以及根据上下文来推敲到底使用哪种意思,用上下文中自己已经理解的所有词句,来帮忙推敲你所不理解的词义。
接下来就是找出关键句子,以及关键句子的想表达的主旨和支持主旨的相关理由,如果没有理由,主旨则只是作者的个人想法而已。关键句子即作者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以及这些判断的理由。找到关键句子之后,需要区分其中不同的主旨,可能在一个长句中包含多个主旨,比如下面这句话
一个君王就算无法赢得人民的爱戴,也要避免憎恨,以唤起人民的敬畏;因为只要他不剥夺人民的财产与女人,他就不会被憎恨,也就可以长长久久地承受人民的敬畏。
这句话包含两个主旨:1)一个君王要引起人民敬畏的原因是,只要他不被憎恨,就能长长久久地被人民敬畏着。2)不剥夺人民的财产和女人,就不会被憎恨。
找关键句子,以及主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会感到困惑,会有很多问题,这是很正常的。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是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如果阅读过程中不能提出问题,也就不能获得新的视野。如果感到困惑,就在你感到困惑的地方停下来,慢慢体会。
如果判断你懂一个句子的主旨
如果有些段落没有任何明显的关键句子,那么就需要读者自己从这些段落中,找出一些相对关键的字词,按照顺序进行重组,然后提炼出主旨。
在寻找关键句子的过程中,读者需要注意:a)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一些声明,有些声明包含读者为什么要接受作者观点的理由;b)找出论述中的假设(为了得到结论预设的立场),公理(大家都同意的论述),有根据的论述(有理论支持的论述)。
如果你完成了前面的八个规则,知道了一本书的整体架构,整体在说什么,细节上在阐述什么,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对这本书进行评论了,对一本书进行评论之后,才算主动阅读整个过程的完成。
如果一本书是在传递知识,那么作者的目标就是指导,读者得在读完书之后评论作者的指导是否正确,合理,有哪些不足。如果不能够自发的运用独立的判断力,并进行合理的评论,那么就学不到什么东西。评论要求读者不能盲目的跟从作者的观点,得在某些观点上有认识上的不一致,才能在最后提出有意义的评论。
在评论之前,必须了解书中内容,你得在评论前诚实自信的说“我懂了”,否则你在评论之前还有一堆的工作需要做。如果你想评论说“不懂”,也得是在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之后,才有理由说这样的话。如果一本书有其他书作为基础的话,你还得看过那些基础书籍。
在评论的过程中,不管是同意还是反对作者的观点,都得摆事实,有理论依据,不能有预设的立场和个人的情感在里面,不能为了评论而评论,评论应该是客观,理性的。
争论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个教导和受教的过程,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解决的。如果在评论的过程中遇到争论,需要就争论的点达成理解上的一致,不要因为对词句的误解而引发争论。
对于争论/辩论,需要参与的人员做到:
当我们对一本书进行评论说不同意书中观点是,可以试着从如下四方方面进行说明:
在评论之后,你知道,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暂时没有解决的,哪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以及相应的依据。
这里只是对书中前两篇的内容进行了一个粗略的概括,由于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点未总结到。另外书中还有第三篇,介绍具体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第四篇:主题阅读。如果有空话,建议自己入手一本书,进行阅读学习。另外对读史书,推荐吕思浩老师在《史记:秦始皇》中说介绍的一种方法,把自己放到书中人物的场景中,看自己会如何处置,然后和书中人的处置方式进行厉害关系的比较,以及在自己处理事情的时候,考虑如果是书中人,会如何做。
您可能也喜欢: | ||||
![]() gcj_2011前三题 |
![]() 网络流sap算法 |
![]() 网络流24题-5 圆桌问题 |
![]() Hello world! |
![]() Show me the code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