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原载2016年第六期《财新周刊》)
1.
1月底,"人工智能"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1月24日,学科创始人之一的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教授因为脑溢血去世。
第二件是四天后的1月28日,Google宣布人工智能项目DeepMind战胜了欧洲围棋冠军。
《金融时报》说:
"要是明斯基教授多活几天,就能看到自己60年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
2.
围棋可能是人类发明的最复杂棋类游戏,变化无穷无尽,远超国际象棋,曾经被认为是专属人类的智力活动。
突然之间,软件能够战胜职业棋手了。这事的意义不在于围棋,而在于机器模拟人类思维的能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
连围棋那么需要直觉的项目,机器都能胜过人类,还有多少事情是机器做不到的呢?这让大家觉得,人类的未来都不一样了。
"人工智能"这门学科正受到空前重视。而明斯基教授正是它的创始人。
3.
1927年,马文・明斯基生于纽约,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的数学学士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博士。
1951年,攻读博士期间,他提出了"神经网络"的概念。这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起源。Google的DeepMind项目,用的正是这个算法。
明斯基深受罗素的逻辑学思想影响,认为人的智能可以用数学逻辑表达。他受到神经科学的启发,相信"智能"不过是无数"非智能"的神经细胞互相作用的结果。人与机器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如果能模拟神经细胞的行为,进而组成一张人工的"神经网络",那么理论上就能模拟出人的大脑,也就是所谓"智能"。
他根据自己的数学模型,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学习功能的机器,即由真空管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SNARC,意为"随机神经网络模拟加固计算器"。在这个基础上,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学者,共同创立了"人工智能"这个学科。
4.
"人工智能"是一个矛盾的词,刚刚出现的时候,引起过争论。
哲学意义上,"人工"和"智能"这两个词是互相排斥的,怎么能放在一起呢?"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不大。"智能"就不一样了,包含意识、思维、认知、本能等许多内容,都是生命体才有的特征。如果"智能"可以"人工"制造,岂不是生命体也可以制造?
明斯基把"人工"和"智能"这两个词合在一起,让它们变成了一个词。在哲学上,这个词意味着要让机器做到像人一样。
这实际上等于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机器最终会变成人吗,或者说,人是一种机器吗?
5.
18世纪的法国学者拉美特里,写过一本名著《人是机器》,主张生理决定论,即人的意识依赖于生理组织,一旦死亡,灵魂就不存在了。
他写道:"心灵的一切作用,依赖着脑子和整个身体的组织,......这是一架多么聪明的机器!"这本书的目的是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可是现在来看,它其实提出了人工智能的终极含义。
明斯基就是这样的想法。他深信尽管人脑极其复杂,有判断、有推理、有记忆、有情绪,但是本质上依然是一台机器。这台机器是可以用计算机模拟的。在他眼里,人与机器的边界最终将不存在:人不过是肉做的机器,而钢铁做的机器有一天也能思考。
他在这个领域之中,不断取得成绩,一手创立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该实验室直到今天依然是本学科的最前沿和最权威的学术机构。
他一直留在学术界担任教授,直到去世,培养了无数学生。许多硅谷大公司的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都是他的弟子。
6.
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已经证明可以模拟某些人类的思考过程。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机器能学会想象吗?机器又会不会像人一样顿悟呢?
这些问题,人们曾经确信不可能发生,至少也要等到遥远的未来。但是,现在我们不再那么有信心了,也许一切都是可能的。
明斯基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回答。他公开预测过未来,说电脑的智能未必能胜过所有人,但肯定会超过大多数人,只是不知道这一天何时来临。
他还描述过一个科幻电影般的场景,告诫大家小心,也许某天一台超级电脑突然做出决定,要用地球上所有资源造出更多的超级电脑,达到它自己的目的。这时,人类就会有危险。不过,他又补充说,这种场景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相信人类部署"人工智能"之前,会进行充分的测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