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并没有增加我的理解力,一味的浏览和接纳,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和咀嚼,反而少了阅读一本厚厚的书的耐性。我困惑、迷茫,Google Reader上永远读不完的1000+就在那里,但我却并未因为读完那些文章而加深了对某些事情的认知,我对问题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单纯的拷贝理论上。我想,我需要阅读一些其他的东西,而不是仅仅获得资讯。于是,我找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本教授你阅读技巧的书,一本启迪你如何让自己的心智成长的书。
通过标题其实我们可以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性的书,它里面教授给读者的是有关阅读方面的方法论,作者期望读者通过这样后天的阅读训练,增进自己的理解力,在阅读中获得心智的成长。
整本书围绕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话题展开,作者主要从阅读的四个层次去构建整本书的框架,通过阐述这4个阅读层次的关系,以及提供相关的阅读技巧来丰富整本书。
下图中,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基础阅读层次是最初级的,但也是最基础,每一个层次都是搭建在较的低级的层次之上。
下面我们逐个层次展开讲。
基础阅读,这个层次指的是读者能够识别出书中的字,掌握一些非常基本的阅读技巧,比如“从左往右的扫视阅读”。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这个层次的阅读训练,但有时候,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我们也会在阅读外文、专业性较强的书籍中,回到这个层次上来,在理解了相关的字句之后才能往更加上的一层阅读层次去靠。
检视阅读,大意可以说是快速的对文章、书籍进行浏览,获得框架等初步印象。我们大多数人的阅读水平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或者说我们大多数时候阅读的习惯,都是这种知道大概就好,读完就过。尤其是推的出现,我们每天应对海量的信息,检视阅读是我们无可避免的、最优的阅读方式,但这仅限于对资讯的获取上面。
作者在书中向读者传授了如何有效的做好检视阅读的一些技巧。
另外,作者在这个主题里,阐述了检视阅读无法回避的问题——阅读速度。相比一味的强调速度,作者更强调阅读的节奏,因为一本书可能只是某些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点,需要放慢速度,仔细咀嚼。重要的不是你读得有多快,而是你对重要与不重要的把握能力,只有这样,阅读的速度才有价值可言。
分析阅读是整本书的重点,也是我们增进自己的理解力非常重要的一环。分析阅读最重要的地方,是它把读者的角色从一个被动阅读的角色,转化成主动阅读的角色。
在讲如何做分析阅读之前,先来看下什么是主动阅读。
主动阅读,形象的理解,可以看做与一位朋友热烈的讨论某一个话题。我们会仔细的聆听他的话,回以自己深思的结论。在来回的对话中,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当然我们也可能对这位朋友毫不感兴趣,左耳听右耳出,昏昏欲睡,我们可以理解这种阅读为被动阅读。
那如何才能主动阅读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方法,我们可以借鉴过来。
当读者完成一个角色的转变的时候,分析阅读的技巧才能派上用场。作者在书中,对分析阅读的技巧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分了三大阶段进行讲述。
阶段一,知道自己要读的是什么书
阶段二,理解这本书的主旨
阶段三,从哪方面去考量这本书的不足
阶段一、二的步骤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体验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诚如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我们并不会每本书都做这样繁重的阅读分析,但至少可以提供一个检验的标准,让我们知道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做哪些尝试去弄懂一本书。至于到阶段三,则是对一本书提出自己批评的意见了。作者在这里提供了4个考量的标准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好的切入点去考量一本书的不足之处。
主题阅读,对读者的要求是最高的,这里也是作者把主题阅读这一层次的论述放在书的最后再讲的原因。可以说,主题阅读是这么一个需要前面三个阅读经验的积累,最后综合起来的阅读技巧。其实这里也说到了如何应对GoogleReader里面1000+条的信息的好方法,就是有针对性的做主题阅读。好处很多,比如可以锻炼自己收集信息、组织信息、撰写文章等方面的能力。
那么,怎么做主题阅读呢?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总结了主题阅读的两大阶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