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移动社交类产品(Mobile Social Product,以下杜撰为MSP)如过江之鲫,已经有了微信,微博,QQ,陌陌,linkedin等等等等,MSP还值得做么?
如果值得做,那么移动类社交产品到底解决了一个怎样的用户问题呢?它的核心价值何在?
如果是,那用户的情感需求是什么呢?
MSP是解决用户的空虚无聊以及孤单感么?
这些情绪是源自归属感需求么?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极大地依赖于他人,与他人建立联系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可不或缺的一部分,复合马斯洛的模型么?
人们倾向于维护关系以及避免结束一段关系,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每个年龄层的人都会反抗一段关系的结束,并为此感到苦恼,这是伤离别的原因么?是社交存在的意义么?那么MSP 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呢?
无聊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宗教的诸多因素么?
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吗?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而又渴望有欲望之时,他便感到无聊么?
无聊感的产生,是价值观转换后而注意力没有改变的结果么?
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 沃丹洛维奇(Stephen Vodanovich)指出:“西方文化通常将无聊定义为‘无所事事’。”1986年,心理学家诺曼·D·森德伯尔(Norman D. Sundberg)与他的学生理查德·F·法默(Richard F. Farmer)对无聊进行了最公认的研究。前者是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名誉教授;后者就职于俄勒冈州立研究院。他们共同发明了由28个问题组成的无聊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简称BPS),这是用于研究无聊的最早的完整心理测量表。
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外部的刺激和自身的调节能力吗?
长时间注意力无法集中,会让人觉得从事的活动毫无意义?
无聊感是刺激和动力不足的一种复合产物么?注意力是连接无意义感、抑郁症以及无聊感三者的交点吗?
无聊就是与现实世界脱节,那么MSP 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呢?
如果无聊可以被形容为一种情绪,一种在枯燥乏味、在劫难逃的情境下,让人产生束缚、受限的感觉,最终产生孤立周边环境和脱离时间的正常进程,心理学家对它的定义是:产生于在劫难逃、意料之中的境遇的,一种轻度厌恶的社会情感,那么,可否将无聊定义为由于知觉到目前状态无意义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呢?
MSP真的可以解决用户感觉的无聊吗?能够让用户产生一种被了解的感动吗?
来看看孤独感,有人罗列了12种产生孤独感的情况:
第一种孤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
第二种孤独:谁都过得比我好
第三种孤独:老无所依
第四种孤独:独生子女
第五种孤独:离开故乡
第六种孤独:因为爱情
第七种孤独:我不相信
第九种孤独:成为名人
第十种孤独:创作
第十一种孤独:孤独症与抑郁症
第十二种孤独:独善其身
这足够么?MSP的用户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孤独感呢?享受孤独又是怎么理解呢?
孤独可以分为两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么?
孤独,乃是人存在的本质么?是理性的觉醒么?
孤独是一种缺乏精神联系的状态么?这种状态会导致的不幸福或者不快乐么?
孤独感是源于对已失去、未得到、幻想中的自身之外的其他客体,所怀有的一种痛苦的渴望吗?
如果是这样的,那主动孤独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被动的孤独则是不必要的和没有好处的,对么?MSP通过什么功能让用户从孤独感中解脱出来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