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out think并不是前几天你在朋友圈看到的outthink哦!在那家IT百年老店的眼中,outthink代表着智胜未来的雄心。而我们今天想来说说云计算从诞生至今那些out(出局,过时)的think(想法)。有些out的think是不是你也有过呢?你的云思维in起来了吗?
这是现任甲骨文董事会主席(2015年9月卸任CEO)Larry Ellison在2008年对云计算做出的抨击。在这一年的Oracle Open World上,Ellison表达了对云计算概念被疯狂炒作的抱怨。
他说:“有趣的是,云计算概念已经被我们扭曲了,现在的云计算概念几乎包括了我们要做的一切。你甚至找不到一家不宣称自己是云计算的。计算机行业是唯一一个比女性时装界还要追逐概念和潮流的行业。也许我是个笨蛋,但是我真的搞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到底什么是云计算呢?完全是胡扯。这很荒唐,这种愚蠢什么时候能够停下来呢?”
OpenStack+点评:云计算到底是不是转瞬即逝的技术,如今已经有所公论了。实际上,甲骨文掌门人Larry Ellison在2010年对云计算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2010年的Oracle Open World上,他不仅宣布甲骨文要在云计算领域大展宏图,还亲自挑起了与Salesforce的CEO Marc Benioff的云端论战。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把云和虚拟化技术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虚拟化部署,就拥有了云。事实上,数据中心要实现云计算,虚拟化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虚拟化本身并不是云计算,而是走向云计算的途径之一。虚拟化让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更具有伸缩性,交付也更加灵活,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云计算服务。而云强调的是资源池化的概念,在云数据中心内,每个池均可实现动态的资源调整、按需自服务、广泛的网络访问、快速的可伸缩性,以及可度量的服务。
OpenStack+点评:云并不虚拟化,这是今天很多云服务商仍然需要向客户澄清的问题。除了明确云的基本特征和具体的部署与交付方式,我们还需要明确云是一种颠覆传统IT的实践方法论和创新的思维体系。
只有像亚马逊AWS这样基础设施高度分布式部署,通过Internet向用户交付按需获取、按量计费云服务的云才是真正的云,这似乎很多云计算坚定信徒的执念吧!但事实上,从云计算诞生之日起,它就在不断地尝试不同的存在形态。能够打破地域的限制,将资源共享、快速伸缩、高效协作的目标固然好,但云的存在形式真的如此单一吗?
虽然在公有云的道路上遥遥领先,亚马逊AWS也并不否认云拥有其他的应用模式。亚马逊CTO Werner Vogels在2014年就表示,虽然亚马逊AWS是公有云的倡导者,但必须承认企业正在使用混合云模式。如今,亚马逊AWS正在全面推进其面向行业市场的VPC(Virtual Private Cloud)服务业务。
OpenStack+点评:云计算将让你像使用水电一样地使用IT,无疑是一个完美梦想。但是作为一种高度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云计算市场还需要面对来自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用户多层次的复杂需求。标准化、规模化的交付是最直接的交付方式,但个性化、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云交付也同样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如果你的嗅觉足够灵敏,相信你一定察觉到了中国云计算创业圈的新动向。2012年~2013年期间创立的云公司通常都会选择公有云作为主攻方向,而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已经悄然转型私有云业务,向企业客户交付经济、快速部署、运维便捷的私有云服务。
就在今天,很多人仍认为私有云注定失败,并且会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失败。这一观点的捍卫者坚信,在私有环境调配云计算资源的理念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虚拟化之间,有关定义与概念的争辩在未来很长时期内都会上演。如果你只是关注这些来来回回的口水战,那么你可能错过了见证一次重要IT变革的机会。请注意:“亦敌亦友”的私有云和公有云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去替代你的数据中心里那些传统的软硬件资产。
OpenStack+点评:根据IDC的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私有云IT基础设施的支出将达到121亿美元,而公有云IT基础设施的支出将达到205亿美元。研究机构Wikibon则认为,未来几年,私有云的开支将占据整个IT开支的三分之二。我们承认,私有云正在寻找更好的落地企业环境的姿势,但它正在拥抱的是一片真实存在的、广阔且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疆土。
开通云主机只要几块钱,但是背后却需要大量的软件、硬件和人才投入。因此从商业运营的角度看,云计算(尤其是公有云IaaS)是非常难实现盈利的。但是请不要小看颠覆旧世界的执念,以及严肃商业投入的力量。2015年4月,亚马逊在其公布的201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首次发布了AWS云服务的经营数据。该部门2015年第一季度的营收为15.7亿美元。而在2015年第四季度,AWS的净销售额已经达到24.05亿美元。2015年全年,AWS业务全年营收超过60亿美元,利润有望达到10亿美元。
OpenStack+点评:从2006年正式上线推出,到2015年公布财务数据且实现盈利,亚马逊AWS九年磨一剑。AWS用9年的耐心和诚意证明,云能够成为一门赚钱,而且是赚大钱的生意。你的耐心、诚意还有胆识足够吗?
很多传统IT巨头栽在这个坑里。在云计算概念风起云涌的时期,让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与云扯上关系成为了最in的潮流。IBM、惠普等大公司都展开了新一轮的“新瓶装旧酒”行动。大型主机、小型机、传统存储、传统软件,都想装在云的这个新瓶子里售卖给客户。岂知道云的颠覆性是不容小觑的,这场自下而上、由外至内的变革并不是更换一个新的包装或者穿上一件新外衣就可以解决的。如果你不能在思维体系和价值观上与云保持同步,那么你的云生意并不会成功。
OpenStack+点评:在云端,亚马逊的成功源自于颠覆传统IT的执念;微软的成功源自于矢志不渝的追随;已经启动又一次业务转型的IBM一次次错失云端的发展良机。作为最早发现其价值并大力推广云的IT巨头之一,IBM从2009年甚至更早就展开的云征程全程充斥着分裂和纠结。蓝色巨人始终没有意识到,云的成功是没有捷径的。
OpenStack诞生之初,虚拟化之王VMware就是这样想的。事实上,作为IaaS层面的竞争对手,OpenStack和VMware的对立直至今天还没有完全消散。但是时至今日,OpenStack项目凭借其天然的开放性和社区运营能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Linux式的成功。在Linux发展的初期,微软一直对其进行打压。但是目前微软已经成为Linux的主要贡献者。
2012年9月,VMware借助对SDN创业公司Nicira的收购敲开了OpenStack社区的大门,正式加入OpenStack基金会。经过了五年多的发展,OpenStack正在分食VMware稳固的市场份额,而VMware也通过VIO(VMware Integrated OpenStack)向其用户提供在单一堆栈中集成VMware和OpenStack优势的解决方案。
OpenStack+点评:OpenStack与VMware正在发展出一段不断深入的竞合关系。虽然在加入OpenStack大家庭之初,双方都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无论成熟还是青涩,有什么比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更重要呢?
2010年7月OpenStack项目创立之时,只有25家机构宣布加入这个开源项目。而目前,这个五岁多的开源项目的支持企业已经达到了567家。虽然与Linux随风潜入夜、用技术的意志和理想成就商业帝国的成功相比,OpenStack还是差得很远,但它真正催生并逐渐壮大了开源云市场。根据研究机构451 Research预测,OpenStack市场的收入规模在2018年将增长至33亿美元。在全球IaaS市场,OpenStack正在不断构建稳固的市场地位,并且成为企业和电信行业走向云的基石之一。
OpenStack+点评:OpenStack正在长大,也免不了那些成长的烦恼。很多人认为,在OpenStack社区持续壮大之后,它开放有余“独裁”不足的短板愈加凸显。的确,这是OpenStacks社区面临的巨大挑战,但Linux开放操作系统王国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OpenStack社区需要用自己的方法在数据中心云基础设施领域找到自己的答案。
2011年,OpenStack的蹿红激发了原来的鼎力支持者思杰(Citrix)的野心。通过收购CloudStack、并同样将其捐献给Apache基金会,思杰快速复制出了一个OpenStack的竞争项目。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试图分裂OpenStack阵营未果后,思杰在2015年4月选择重新加入OpenStack基金会,并于2016年1月将CloudStack云平台业务出售。
OpenStack+点评:你也许会问:“难道OpenStack不是因为想复制亚马逊AWS才诞生的吗?”你说的很有道理,我竟然无法反驳。不过,我个人想强调的是,技术框架的复制或者应用目标的复制都不能仅仅是复制而已,我可以承认OpenStack项目在创立初期想要复制亚马逊AWS成功的雄心,那么请你钦佩它在开源项目运营方面的创新,以及为了真正落地企业环境而不惜改变自身形态的智慧和勇气。
云是从互联网行业兴起的,而云被传统行业所接受的速度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目前,AT&T、SK电信、NTT通信、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巴克莱银行、Paypal、中国银联等金融机构都在部署和采用云。很多人都在担心将应用迁移到云后数据的安全性,事实上因为安全性的顾虑而对云产生恐惧情绪的现象正在逐渐消散。美国中情局(CIA)在2013年选择搭建一个私有云系统。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想来有些古板的机构把高达6亿美元的云订单给了亚马逊AWS,而并非是与其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IBM。
OpenStack+点评:从一个技术构想,到真正被IT系统的成熟用户所接受,云计算付出了将近十年的努力。 虽然目前云还没有替代传统IT,但在并存的格局中,云的灵活性、经济性已经使其自身的版本不断扩大。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大型主机向C/S架构转变之后的又一次IT巨变。我们有幸,见证这一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