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叶勇的交流,是拉家常般的从叶勇的“身世”开始,没想到这个开场也为后面的交流定了一个大的基调,那就是传统IT与新兴IT,因为叶勇在2015年3月加入有云之前,在著名的思科公司供职14年。提起思科,关注去年12月有云C轮融资的人应该有印象,这轮融资的投资人除了一直参与A轮与B轮融资的红杉资本外,就是思科公司,虽然具体的金额不详,但明眼人很容易看出其背后的深意。而就在C融资的同一天,有云宣布和思科达成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云计算领域展开深入紧密合作,合作范围覆盖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客户等多个层面。
这样一来,再加上叶勇的思科背景,可以想像得出有云与思科之间那种“不能用言议语表达”的一种微妙关系。在一些采访中,我看到有云创始人程辉表达的是一种“思科是我们的老师”的态度,而这也许也是叶勇能加盟有云的一个原因。
不过,与叶勇的交流并没有过多的纠缠于思科与有云的关系上,我更希望能从两家背景与特色都非常鲜明的公司身上,找到一些结合点,叶勇显然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节点。
“其实在加入有云之前,我在思科所干的事情多少是与之相似的,当然这并不是指产品或技术层面。”叶勇表示,“当时思科内部也在做巨大的调整,包括销售策略的调整,这也带来了团队与组织架构上的变化,我当时就是在负责相关的事情,的确要进行战略性的思考,而且是从市场趋势和用户需求层面上进行的全局思考。这也让我对整个市场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云首席战略官(CSO)叶勇,是一位有着丰富传统企业级经验的IT老兵
作为一名有14年思科工龄的老兵,叶勇显然对于思科,以及类似的以硬件产品为主的传统IT大厂是非常了解的,如今在纯软件的初创企业呆了将近一年,我好奇的好知道,在他眼中,有云和思科这类的传统IT厂商有什么区别吗?他给出的答案有些另辟蹊径,或者说出乎意料。
“本质的相同远远大于本质的不同,这是我的体会。”叶勇干脆的回答,“原因很简单,表面上看起来那边卖硬件BOX,这边卖软件和服务,应该不同,但其实我觉得有两点是相同的——我们的主要客户都是那些企业用户,大的企业用户,政府的用户,他们的需求在那儿摆着,因为他们也在转型。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我们是两家引领潮流的公司,只是在各自不同的年代。比如,在网络时代,客户的需求和对技术的采用,包括与业务的关联性,是被思科引导。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户对这些技术的看法和用这个技术去实现业务的想法。如今,在中国市场,有云正在干着类似的事情。”
叶勇所说的现在的中国市场,更多就在指随着云计算而引发的变革市场,以OpenStack为根基的有云,立足的根本也在于此。“所以我们不是因为趋势的变化,而简单的去适应客户的需求,其实我们也正在引领这个需求。而这反过来也需要我们自身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快尽好的把我们的好技术、好产品与好服务落地。”叶勇总结到。
至于有云与思科的不同点,在叶勇眼中都不重要,因为时代变了——“思科领导的那个时代以硬件为主,而我们未来一定是软件时代的领先公司。”
“所以,你觉得现在的有云,在这个圈子里面的地位,跟原来思科在网络时代的地位是相当的吗?”我接着问到。
叶勇的回答仿佛像是一个年轻的创业者——“因为我在这家公司,我觉得是,就是你要信它,你做这件事你得信它!”我倒是很认可这种自信精神的,无论年纪大小,如果加入到了像有云这样创业公司,的确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当然,只有信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切实的努力。
可以看出有云的发力点仍然在于企业IT市场,而非公有云,目前的有云提供的公有云服务,更像其UOS云平台的一种演示,以向客户证明有云在OpenStack方面的实力,其更主要的业务在于企业的私有云/混合云以及私有云(Managed Private Cloud)服务,而有云也是中国市场上第一个提供托管的云公司。不过,现在做OpenStack的企业级IT厂商有很多,不算与有云类似的OpenStack初创公司,传统的如IBM、HPE、华为等传统大厂商都在发力OpenStack,有云又如何体现自身的领导地位呢?
对于传统的IT厂商,叶勇非常认可他们在行业里的竞争实力,对于他们在OpenStack领域的投入,叶勇也是非常认同,因为这也恰恰表明了有云的前瞻性与正确性,但是对于传统IT厂商的OpenStack之旅,叶勇坦言并不轻松。
“毕竟我也是在思科有很长的销售经历的,我也非常清楚传统行业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但是时代在变,客户的需求也在变。”叶勇表示,“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硬件平台的绑定方面,这对于传统硬件厂商可能是重要的问题,有些厂商的技术研发实力非常强,可是如果不能与自身硬件平台业务解耦,真正想在云市场里干出大成绩,会面临很大的阻碍。”
另一方面,叶勇强调,现在云计算变革所带来的市场足够大,变化也很快,所有能容下很多玩家,几乎有点实力的厂商都可以拿到客户,所以竞争的重点并不是现在有多风光,而在于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服务将是一个长期,且是关键的竞争要素,它将取决于公司对于开源技术的看法与研发投入的方式,这一点对于很多公司都有很大的挑战,我们也因此重构了我们的研发体系与理念,以确保我们的持续性。”
所以,有云并没有把哪家厂商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这并非是轻视对手,而是因为OpenStack的前景足够好,市场足够大,在OpenStack部署层面,还远没有到短兵相接的地步,而按照叶勇的理解,可持续性就是对未来短兵相接时代到来的一种基础准备。
当然,基于OpenStack的研发,仍然要以官方版本为基础,以保证基本的兼容性,但是在变速更迭的市场与产品演进中,保持延续性也就更至关重要,也是难能可贵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有云看来,彻底的开源精神是必须的。
“彻底的开源,不留自身的“死角”,将为可持续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一种开源的情怀。另一方面,如何对待用户的需求也会体现一家公司的理念,这也是可持续服务的一个重要保证。”叶勇说到。
很显然,从OpenStack起家的有云,是一家开源的技术公司,而创始人兼CEO程辉,按叶勇的形容则是坚定的开源主义者,并在这其中执着的坚持自己的原则。
由有云网络组提出并创建的Steth项目(针对网络故障排查和部署前的硬件网络环境检查),在2016年1月17日正式并入Big Tent,成为OpenStack正式项目,这可以看作是有云对于OpenStack开源社区支持的缩影,图为Steth项目的核心贡献者:王为、苌智、姚威(右起)
“你要信”这个词在叶勇的表达中,不时的在重复,渐渐的也让我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在外人很难理解的一种状态。按照我的认知,我将其定义为信仰,一种对开源的信仰。的确,真正的开源不仅仅在于用户免费的索取,更在于开发者无偿的回馈社区,从而让开源项目本身获得更多更好的IP积累,再被用户所采纳,而往往的,用户(有云其实也算是一种用户)也会是代码贡献者,大家都毫无私心的贡献自己的IP,对于开源项目与社区本身来说,意义可想而知。
与叶勇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很多时间并不仅仅是你问我答的对话,而是彼此阐述对业界趋势的一些看法,这也让我对于有云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不过,由于保密的原因,有云未来的一些商业布局还不能在此透露。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总结,我的理解就是,有云希望自己成为企业IT与开源世界之间的阳光大道,彻底打通双方的隔阂,让开源技术的光芒在企业级IT市场尽情释放。
不过,若要深耕于企业级IT市场,对于一家初创企业来说,尤其是一家基于开源的初创企业来说,前面的道路绝非一片坦途。结合之前程辉“未来代码不值钱,拼的是服务”的理念,我能感觉到那种压力,若非有坚定的信仰,也不可能承载远大的野心。
在我看来,所谓的企业级IT与消费类或互联网IT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需要完善而及时的服务能力。传统行业的企业,并不以IT为核心竞争力,其IT人员在技能与知识构成方面,不足以支撑其更深的进入IT底层,他们需要的是强有力的IT服务商,而这恰恰是初创企业所欠缺的,如果真的是许可免费,那么服务的门槛也将非常的高。有云要做的事情,也因此变得很多很多,不仅仅是在技术与产品、服务层面,我想更多的是在客户与市场惯性、理念上的阻碍。
对此,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初创的IT企业要尊重传统IT厂商,后者可能创新的慢了,可能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但他们的客户根基还在,他们的行业经验还在,这都是初创企业难以企及的,也是用技术、产品很难快速扭转的。除非那些老牌的IT厂商像当初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一样自毁前程,很多老客户愿意给他们一年、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这对于传统IT厂商来说是宝贵的缓冲期,对于初创企业则是艰苦的难熬期,有云其实就正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而另一方面,传统IT厂商也并非对于开源技术无动于衷,在对技术前沿的追踪上并不落后多少,只是从技术开发、产品定型与发布、到最后形成完整的服务能力的流程上,需要更多的时间,因为这是企业IT所必须的要求(就像一款新式的战斗机,从研发成功,到最后部署到军队,配套相应的飞行员与基地设施,以形成战斗力,是两个概念)。与之相比,强调快速更迭,且有大量自有技术人员的互联网行业,就随意得多。其实,如果仅拼技术研发实力,传统IT厂商并不孱弱,比如现在当前的热点开源项目中,代码贡献量排在前列的大多是传统IT厂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家为客户服务的总体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就这个层面来说,传统IT与开源技术之间完全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更多的是彼此有机融合的趋势,只是比例大小的区别,如果片面的强调任何一方的优势,均是错误且不理智的。
有云对此肯定是有清醒认知的,也因此有了与戴尔和思科间的战略合作(与思科的合作类似,与戴尔的合作,也在于双方将联手为中大型企业提供托管云方面的标准化产品,提供给用户交钥匙工程),以后者为代表的老牌传统IT厂商,需要有云的开源技术与经验,而有云也同样需要传统IT厂商的行业积累与客户关系。在我看来,这是未来必然的趋势,而现在这些战略 合作的基础是OpenStack,以有云未来在开源项目上的布局,我们能想像得出会有更多类似的传统+开源的合作诞生。
其实,这样的融合在有云自身的员工组成上就有所体现——来自于互联网技术领域与来自于传统IT领域的人员构成比例大约是6:4,而创始人与CEO来自互联网,这也给有云定下了一个基调,即以开源为根本的主导,辅以传统企业级IT的经验。叶勇表示,“相对于创始人与CEO是来自于传统IT领域的高管架构,有云的架构也将确保公司的整体理念永与战略远面向IT的未来,而这也是投资人更认可的组合。”
对于这样的观点与融合的比例,我是持赞同观点的。在我眼中,如果拿现实来比喻,我觉得企业级IT就像是大陆,而开源技术则象征海洋,熟悉世界历的都知道,最终勇于开拓地球面积70%的海洋的文明,成为了发达文明的象征,但海洋文明的起源又是大陆,没有大陆的依托与支撑,海洋文明也无从谈起。如今,谁控制海洋谁就能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已成为了世界公理,而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似乎也预示着未来企业IT的构成——70%甚至更多,将是开源技术。
现在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的开源技术与初创企业,不就像当初勇闯大洋的探险者吗?只是他们的船只并不强大,没有强有力的官方支持,只有自发的的探险家社区,但他们坚定的探险精神与信仰,支撑着他们达到奇迹的彼岸。我想,有云就是其中的一艘船,义无反顾的向开源的海洋开进,船的名字就是OpenStack,船员的比例中,60%是天生的“水手”(包括船长),40%来自大陆的各行各业的冒险家。在途中他们借鉴大陆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工具,建立起有条理的制度和流程,并不断扩大船的规模与现代化程度,还不断招募并培养有更多训练有素且富有探险(开源)精神的水手与能工巧匠。当队伍壮大,大船升级完成之后,他们的船长并不满足只有一条船,就开始根据不同的需求,建造更多专门用途的船只,以此循环,不断改良……渐渐的,他们变成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这个舰队的司令就是程辉,而旗舰的名字叫“有云”。它有陆地文明的缩影与经验,更有海洋文明的精神与技术,驰骋于大海之上、纵横于远洋深处,将所有的大陆连成一片,从此也让大陆(企业级IT)变得更加发达与强盛!
我相信,这应该就是有云人的终极梦想吧,那么我就在岸边,祝愿你们远航成功,梦想成真!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科技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