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将近三年了,然而自己并没有成为当初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只是因为期间经历的事情并不是自己之前可以预期的。经过几年的工作,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开发人员年纪大了之后都不写代码,而是去转管理,而一旦转不了管理就会变得忧心忡忡。
今天发了一条状态:“dota里有句话说的很好,没有输出环境,在牛逼的核也是白搭“。结合当下的工作环境以及之前几年的工作感想,发现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技术人员的痛。自己的工作经历也算和大部分人有些不一样,从实习开始,加入当时一家火的一塌糊涂的C轮公司,跟着一个部分从零开始建设基础服务和设施,同时参与研发了世界范围内都少有的百万并发级别的服务,三年后这家公司的市值翻了10倍以上,而我却徘徊在离职的边缘,第一次经历了公司成长过程中的动荡和迷茫。因为在这个时候,技术和能力是次要的,你所在部门的业务是否核心是关键,你所在的团队是否在上升是关键。而悲剧的是我所在的部门并不是做核心业务的,说的直白点,仅仅是卖东西的。我所在的团队属于系统架构团队,说白了和业务没有直接关系。而且leader也是偏向于体验生活类型的,并没有太大的追求。其实曾经,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我觉得用技术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但是后来不得不逼迫我去面对这些问题,因为你会发现你做的事情没有被关注,你要做更深入的时候需要更多的资源却没有办法拿到。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一切都是你需要面临的问题。离职之前我想了很久很久,还是选择做些纯粹的技术。当然我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很多的money(期权),一次可能让自己走上管理岗位的机会。年轻的时候总会做很多选择,有些选择是错的,有些选择是冲动的,有些选择是必然的。我想我当时的选择是那个时候必然的。离开之后,我自己总结了一下,有缘无份。我有幸进入了一家如日中天的公司,当时甚至成为了全世界未上市公司中估值最高的公司。但是却没有在这家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获得同等回报。细节的原因自然也会有很多,总结起来而言,是没有遇到一位足够牛逼的Leader。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有牛逼导师的人未必牛逼,但是牛逼的人都有个牛逼的导师。
如果你想做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研发出优秀的架构和服务,那么你需要一个有足够资源和能力的支持者,否则你没有话语权,做不了更多的事情,最后只能逼迫自己去拥有获取更多资源的能力,然后渐渐把自己变成了非技术研发人员,而去专研更多的“软实力”。而在中国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想要有一个能够非常大程度支持你的leader,给你一个足够的输出环境,实在是太难了,等同与寻找一个知己。
在我离职之后,又去了另一家被世人称赞势头很猛的C轮公司。准确地说,我没有在技术这个维度选择上完全Follow My Heart
,这期间也是有很多原因,不细说,总结起来四个字:”天灾人情“。
在现任的公司里体会着不一样的全新的技术风格,以及相对之前在技术层面上提升很多的整体的技术氛围,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众多人技术背景不一致,会引起很多技术认识上的隔阂。因为出于对技术本身的敬畏之心,我不好随意评判个人技术的优劣,这里使用隔阂这个词来描述。很多情况下,讨论问题的时候,众多人的想法不会聚焦到一个Point
,最后不了了之。具体做工作的时候,每个人照样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更有些人是只负责说不负责做的,此时我也深刻体会到 Talk is cheap, show me code
这句话的深意了,其实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仅是如此,有些人喜欢对其所不知的现实情况按照自己想当然的方式指指点点,然而在很多时候还会让人无法反驳,甚至在内心里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的有问题。而做一样事情更加是需要师出有名,现有名义,有多大Title才可以开始做,而不是说这件事情对当前公司有价值就去做,而不用去想太多的其它的事情,把精力聚焦在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上。因此,纯粹地做一个技术研发人员的梦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师出有名,你得为这个名考虑良久才可以决定怎么去做。
其实,我上面说的事情都是一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只看PPT写的好不好,这是恨糟糕的事情,但是也不能太崇尚简单,起码要有一张A4纸去描述。但是很少有公司可以建立这样恰到好处的文化,为纯粹的研发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输出环境。
资源,名义,无休止的廉价讨论挡住纯粹研发人员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