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杭州细雨,屋里待着闷热,想到好久没去晓风书屋了,就踩着自行车去逛了。
晓风书屋是我在杭州最喜欢去的两家书店之一,另一家自然是枫林晚了。我去书店的频率不高,一月或数月才会一去,常常是在闲时想到,因而我不敢称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一方面是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数字时代的阅读者,拥有 Kindle,很多阅读都也都会在手机上完成,另一方面是,平常还是看各类资讯、杂文较多,能完整消化掉的书是越来越少了——相应的,屯的实体书也少了,电子书却变多了。
回到正题。
今天一进门晓风书屋的门,我就在正对眼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近期我关注过的书——《民国老试卷》,翻了翻,内容不错,还确认了当时为数不少的教会大学出的试卷,如之江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等等。稍后,我在其他区域也翻了一些书,其中在一个角落看了很久的《我们的敌人:国家》,是美国保守主义的书,也是十分有意思。最后,我在小说区域扫书架,突然看到一本《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咦,这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小说区域里面。由于这本书封着皮,无法直接翻阅,于是简单地通过手机查询了一下,是讲人工智能的小说,还获过雨果中篇小说奖,看起来不错!于是还没看仔细看内容,我就拿着这本新书去柜台购买了。
这本书我还没看,但是我相信我的感觉,我觉得我又碰到了一本只能在书店里巧遇到的书。如果在网上或各类阅读型 App 瞎逛,要么是千篇一律的畅销榜,要么是按个性推荐来反复的那几本书,很少看到能入眼的。
说起来,每次来书店,都会有这样的缘分。上次是看到了那本《两个故宫的离合》,翻了几页就决定买下来了,然后回去后一口气读完,非常过瘾。如果在数字领域瞎逛,我还真不知道会不会遇到它,至少遇到的成本实在太高。
在实体书店里逛,和在数字书店里逛,最本质的不同当然不是个性推荐和畅销书榜了,毕竟实体书店也会把畅销书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也会根据书店店长自身的偏好个性选书,也算是个性推荐的一种。对我来说,这两者最本质的区别乃是:空间的展示。
在实体书店,所有的书都没有层级,平等的地放在一层层的书架里,或平放在书桌上,我得以用一眼就扫描完很多书,并从中发现新书或是我感兴趣的书,或再走几步,来到另一个书架,继续扫描⋯⋯这个过程是畅快的,感受是愉悦且纯粹的。
实体书店里书的平等,是我觉得一切都是基于人的位置来决定的,你可以从中间往两边看,可以从上面往下看⋯当然非要说不平等也是对的,书架中间的书必然有更高的被发现率,角落或者太高和太低的就相对难一些。但发现成本没有数字书店那么高。
看看数字书店吧,受限于屏幕大小及内容展示的不纯粹(有推广和其他无关信息等),需要动手并配合眼睛,扫描书籍收到的有效信息实在太少,看完一屏后必须要操作进入下一层级(点击链接),进到下一级后,必须从上面看起吧⋯代价太大了!
这就是我觉得为什么在实体书店逛更有「发现」的趣味和可能,而数字书店就无法达成这种效果。当然,数字书店有着实体书店最无法达成的功效,即:检索。如果有明确目的,当然是在网上搜索了。
写到这里,我只是想告诉自己,没事就多去书店里翻翻、逛逛吧,有过愉快经历的事情,为什么不多做做呢?
与此同时,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大家都有些什么发现书的习惯?
附图:今天的晓风书屋
本站架设于 Linode 东京机房,同时使用 云梯 进行科学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