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段时间很不喜欢罗辑思维,因为我发现他为了证明一个观点,会举一些非常不恰当的例子。而很多例子是可以从多方面来解读的,就像同样一本圣经,却可以成为多个宗教的教义一样。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 @一乐 发了一篇微博:
(产品设计)是一个擅长辩论的行业,而在那些雾里看花也没有直观感受的领域,怎么说都有道理,谁都别想说服谁。
一乐很恰当地说明了这种尴尬的现象。当我们作为程序员写代码的时候,一切都是确定的。但是在非编程领域,包括商业思考,产品设计,UI 设计,营销思路,竞争思路,很难有绝对的对错。
刚刚说我不喜欢罗辑思维拿一些故事来生硬地证明他的观点。但是,我又还是继续在听罗辑思维。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在讲故事或者阐述观点的时候,我们必须给听众一个确定的内容,这个确定的内容就是一个明确的观点。
我还记得我发表过一篇 《成长为 iOS 大 V 的秘密》的文章。一位读者看完后回复得非常切中要害,他说我在文章中故意弱化了我的天赋,而强化了努力和坚持的效果。
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对。我在文章中说我毕业于一个计算机排名全国 100 名以外的学校,但是我也可以说我毕业于一个综合排名前 10 的 985 学校,并且我在这个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成绩排名优秀并保送该校研究生。我可以说我自学 iOS 成才,但是也可以说我在网易时,可以下载有道词典和有道笔记的 iOS 代码资源学习,以及有大量优秀的同事可以帮助我解答自学中的疑问。
那么,我如果这么写文章,大家看了会怎么想呢?文章到底表达了什么观点呢?我其实觉得努力,机遇,天赋都很重要,但是如果要说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还是觉得是努力。所以我弱化了我的天赋和机遇,强化了努力的作用,以便传达出文章的核心思想。
罗辑思维也是这样,不管他讲什么例子,他都是在用故事试图证明他的观点。也许故事并不太恰当,但是观点本身其实就不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只要把罗胖的观点放在地上思考这个观点的可取之处就可以了,危险的是那些把他的观点捧着举着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张小龙会说「我说的都是错的」,小道消息的冯大辉也会说 「希望文章能给大家启发就好」。时代在变,我们不缺观点,缺的是一种辩证看问题,独立思考的态度。
要独立思考,首先要学会吸收不同的观点。在这方面,多读书是最好的方式。书读多了,你自然就会发现不同的书中的观点会有冲突,这就给了你思考的基础。有了这个,你再去思考两种观点最最基本的假设,检查逻辑推导的过程,这样就容易找到对的一方了。
一旦你多次进行独立思考,你就会有意识地「怀疑」一些观点,然后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或者进行适当地网上搜索学习,你就可以验证自己的怀疑是否正确,从进培养起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打个比方,那么独立思考就是把别人嚼碎的食物还原,自己嚼一遍,因为只有自己嚼一遍,才能知道口感是不是真的好。
我们选罗辑思维第 200 期《古典:超级个体》中的一个观点来挑战一下。这一期不是罗胖主持的,按理说应该挑罗胖自己讲的内容,但是我确实没有动机专门挑他的毛病,所以只能凭印象找最近的一期。这期节目中讲到,人以后的寿命变长,会使得婚姻很容易破裂。而他的理由是:夫妻之间婚姻的稳固,大多数是由于年轻的时候需要共同抚养孩子,年老之后不再好重新找伴侣只好将就过。
但是我正好看了《少有人走的路》这一本书,这里面提到了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所以,这一期节目中的这个例子,在很多家庭中应该是对的,但是这仅表示这些家庭成员缺少正确的对待婚姻的态度。有了这样的思考,我其实看待这个观点就更加成熟了。
我们生活中类似的需要独立思考的观点还有很多,大家都可以想一下,比如:
这个时代人云亦云最可怕了,希望大家都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