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正经人谁写日记啊”。所以憋了一个多月,写一篇月记吧。
故事要从3月中说起。那时候上海已经有了疫情,浦东已经人挤人排队测核酸,但工作的嘉定和居住的长宁都还淡定。周一上午来到公司,中午点了个汉堡,汉堡还没吃,突然接到通知说安亭有可能封闭,让大家离开公司居家办公。听说过不少被封在公司被迫住公司若干天隔离的故事,包括我们公司有一批和某汽车公司同楼被封的故事,实在是有点惨。生怕自己突然被封,赶紧带着汉堡打车跑路回家。
于是开始了半个月的居家办公。
外地人或者上海疫区的人可能没概念,整个3月中下旬,一直到宣布鸳鸯锅之前,其实大多数上海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一切照旧。在家办公初期还可以去附近餐馆吃饭,到了后期才改为不能堂食。每天下午如果是连续的zoom会议,条件允许就干脆下楼在户外开,景色很好,人很多。以前从来没有工作日白天逛过,也不知道是大家都WFH,还是原来这里很多人平时就不上班。
一切因为封城而开始不一样了。
先是采购囤积物资。浦西人民还算幸运,起码没有当天晚上通知马上封城,还给了4天买东西的机会。按自己多年来的人生经验,当然是不能老老实实按4月5号解封买4天的东西,还是应囤尽囤,起码按十几天的量来准备,只是也确实人生经验还不足,没想到封城是以月为单位的。
物流包括京东和快递其实3月下旬就已经开始有延迟甚至停滞了。3月20号左右有备无患买了一大堆肉,事实证明是派上了用场。卖出70多块钱一个甘蓝的高岛屋超市也在这个时间段被罚顶格50万,但其实和疫情也无关,里面的东西卖的贵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我一直以为是市场经济愿者上钩,没想到真的还违法。直到封城前最后一刻,遍历过的超市里,高岛屋的菜可能是剩的最多的,毕竟西葫芦蒙了一层保鲜膜就要十几块钱一个,也不算涨价。但即使是高岛屋,货架也快空了。最后真正买得比较多的是打车2公里外的盒马和步行可达新开的德国超市奥乐齐(之前是家乐福)。
封城后的物资就靠政府发放和自行团购了。政府发物资的奇闻异事网上很多就不额外复述了,但确实很多低价低质平时可能流入苍蝇馆的物资现在都被政府花比较高的价钱收买发给市民。我们小区斜对面就是彭于晏的小区,第一波物资是彭于晏同款的带鱼和鸡翅根,但带鱼其实非常不新鲜,味道很奇怪,很多人收到就扔了,鸡翅根我们吃了半袋,口感很差,还好没拉肚子。仔细看彭于晏的ins,只拍过生的带鱼,没有熟的,我怀疑他们也根本没吃。
其实对于物资的发放,20年的武汉就有人讨论过,当时也是全国人民都捐物资,但物资的分发很难找到一个公平的手段。其实最公平的办法是以各自的真实成本价公开贩卖按需购买,并适当发钱补贴因为封城而无收入的人群,这样才能保证物资送到最合适的人手里。
上海2500万人,有住正经商品房小区的,有住城中村的,有住无物业老房子的,有住商住公寓的,小区的物业、居委会也分靠谱的和不靠谱的,于是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相信我们小区算是比较好的,可以随便组织团购没有阻挡,而且小区房租房价决定了大家团的东西会追求品质一些,同时又不至于像豪宅小区一样团一些奇怪的东西。零星有道德绑架企图只推行官方垄断团购的也都完全被无视掉自顾自团,没行成实际上的阻力。京东如果零星有了运力也不需要保护费就能送货,物业的工作人员也足够多以至于可以忙得过来。以至于越来越觉得这个小区值得继续租,甚至感觉买也是可以的(虽然俺们公司不上市的话买不起……)。
当然,我不想把我这边的状态描述得太好,一方面这终究是封控,比平时的生活差很多,另一方面我也代表不了上海,很多地方甚至大多数地方的状态并不是很好,不希望有人因为我描述了我的现状而觉得上海人民已经脱离苦海。
京东这次是赚足了眼球,徐雷的聊天记录、京东的车队都传遍大江南北,但说实话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上因为不是“当地企业”被穿小鞋导致运力一直有问题。除了低调赚了很多钱的小虾米团购供应商,互联网公司里最大赢家其实是拼多多,真正的闷声发大财。一方面团购标配“快团团”小程序其实是拼多多做的,当然疫情期间也免了手续费,另一方面在运力稍微恢复之后他们开始回归“拼着买”的初心提供团购服务。同样提供团购,京东是需要一次性下单几千块的东西然后你得自己当团长找小区的人分掉,而拼多多是每个人自己下单只要同小区凑够份数就一起发货,而且每单的总数都要很高才能发货(比如可乐24听一箱要60箱),鼓励你转发拼单到各种小区的群,让所有着急拼东西的变相给拼多多打广告。我们小区有个大哥为了买卫生纸,连续三天转发拼多多小程序到他所在的所有群,就为了买其实价格很贵的卫生纸,十分的凄惨。
在团购到洗碗机的凝珠,美团外卖可以抢奥乐齐于是买到了牙膏之后,我们倒是已经不缺什么物资了。最近的团购都是买所谓的非生活必需品,比如花666买了一顿平时应该也就300左右的牛肉火锅,花200多吃了一顿今年大幅度降价的小龙虾。所有的物价都涨了,但因为没有其他的消费,其实4月的开销下降了。扣掉房租房贷的真正消费额,4月比3月跌了一半,挺担心上海的服务业能不能挺过来。
上海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大陆城市,这也是我来上海的原因。这个城市是你有多少钱就能买到多少快乐,穷人也有穷人的活法,有点钱之后花钱也能买到开心,特别有钱的也有特别开心的办法,这是北京广州深圳都比不上的,更别说二线城市。而不管是运气好还是真牛逼,之前的精准防控也是在动态清零的大背景下在结果上确保了大家的生活没有收到任何影响,真的是没有任何影响。与此同时他又提供了不错的工作机会和跳槽的空间,因此上海非常适合愿意享受生活的人,在不移民的情况下这里对我来说是最优解。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市场经济空前繁荣,在平时他确实没有也不需要什么基层的力量来维持运转,甚至如果经历过一些城市强大的基层执行力所带来的麻烦(比如某一线城市就可能突然冲进家里拆隔断,或者突然清理低端人口),会发现这种某种意义上的小政府在平时是非常好的状态,不能说值得全国推广,但起码是最适合上海,也最适合我的。换句话说,你不需要政府在生活中为你做什么,而政府也不会过于刷存在感。
但当一个最小化人力的部门突然既要又要还要的时候,客观规律导致了他一定是会拉胯的。相当于你老板不给你资源但是又给你列了一堆OKR且全是P0优先级。因为你不需要一个强大的基层,人员、工资都可以比较低,这其实当然是好事,是给纳税人省钱,也可以防止随便刷存在感。但你指望这些人能井井有条的处理一个2500万人的城市的封控,就肯定是不现实的,他们的水平必然是不如工资很高、年薪几十万的深圳街道办做的好了。
特殊时期有没有应对的办法呢?当然也有,要让特定人群在特殊时刻有更大的责任。想想张文宏是怎么火的?20年的时候他的一段视频,讲要党员先上,不管之前因为什么原因入党,关键时刻必须挺出来。每当看到上海的一些问题,想想张文宏说了什么,张文宏当年为什么需要这么说,就能明白了。
当然千万不要以为上海的生活比较“资本主义”就以为上海的政府是资本主义的。来上海之前我也有这个误区,以为上海的政府是最市场经济的。但是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其实仔细研究上海,会发现上海在政府层面其实根本跟“资本主义”不搭边,上海的政府其实反而是非常的社会主义的,比深圳要“社会主义”的多。本质上我觉得这个涉及到上海的城市性格,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制定政策的人,还是执行政策的人,是有优越感的和因此带来的潜在的排外心理的,这个不是本文重点,我也就点到为止了。这次疫情的表现来看,算是印证了我的观点。
当然上海在我这个东北人眼里,永远称得上包容,因为我可以随便评论上海,无论夸还是骂。如果我是被封在东北,我是万万不敢写这篇文章的。仔细想想就明白为啥只有上海人在网上闹的这么欢,可不单纯是上海人上网的多。
疫情不会结束,结束的是防控。所以我也不知道上海什么时候可以解封,也不知道解封后的上海是什么样子。就像之前所说,上海的好,在于花钱能消费到物有所值的快乐。之前的精准防控不管是运气好还是真牛逼,在结果上让所有人都没有因为疫情被影响生活。很多人眼中新学期的优等生天津,一季度GDP增速0.1%。如果这波打击了上海服务业,上海就会进入服务业衰退叠加消费意愿下降的负反馈,最终摧毁上海,而并不可能有任何大陆的城市能转移到这部分损失。
这次有了小区的群,我才发现我们楼里有一半多住的是日本人,确实不少日本人是老老实实只存了4天的货,甚至有些日企驻华高管不得不把公司行政拉进来帮他们搞东西,毕竟平时不做饭连锅都没有。封城之后有些能润的已经润了,解封之后,不知道会不会有更多人run。毕竟很多人应该会和我一样最近会思考人生,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肯定不是为了工作-回家完全无其他生活的两点一线,短期的两点一线肯定会换来未来更好的生活,但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活在当下还是延迟满足,平衡的权重会有所变化吧。
最后再复制下之前发的人生经验吧,是在北京人囤东西的那天晚上总结的:
0,打工人如果平时不做饭只外卖或者出去吃,一定要买锅,包括电饭锅或电高压锅,没燃气要买电磁炉。真山穷水尽肯定能从政府或者邻居那弄到吃的,但很可能是生的肉菜米。
1,低频刚需提前买好,缺了不一定有团购,比如牙膏各种纸和卫生巾。
2,电器,冰柜看需求,没有洗碗机的,买台上式免安装的洗碗机,显著提高幸福感,洗碗机用的洗碗块要囤够。另外没烤箱的可以买个烤箱,方便还能拓宽思路,如图。
3,事实证明上海人的小区不怕团不到咖啡,甚至能团各种咖啡豆,北京就不一定了…
4,可以囤一些烟和可乐,绝对硬通货
N,速冻饺子是中国人在工业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实在懒的就囤各种馅的饺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