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美港股的中概股持续下跌,A 股也跌,我之前配置的不少指数增强产品亏损接近 10%。只有 CTA 产品略微盈利,但收益也不算高。我的美股去年 10 月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全部清仓了,逃过了一劫。
亏损让人反思:到底之前的策略错在哪里。以下是一些感悟,分享给大家。
投资的本质是希望获得超额收益,不然就还不如存银行。
之所以投资可能获得超额收益,是因为投资有一定风险,所以大家是用风险来换取了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只要整体的数学期望是超额的,那么长期看来收益就是超额的。
为了看清楚投资的决策逻辑,我们来做一些假设,从而控制变量。
我们假设:有一家公司 A,它估值 100 亿,每年利润固定是 3 亿,每年它都把 3 亿利润分红给股东。
同时,有一个低风险理财产品 B,年化收益率是 3%,保本保息,随时申赎。
如果不考虑 A 的经营风险,那么 A 和 B 就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理财产品。
假如 B 的收益率比 3% 还高,那你就应该买 B,反之就应该买 A。
大部分时候,买股票就应该是和买理财产品一样的逻辑,你只是希望获得高于无风险收益产品(例如国债等)的投资回报。
实际情况当然比我们的假设复杂得多。比如,很多公司就根本不会分红。那这个时候,你的收益可能是来源于因为利润高而带动的股价上涨。有一些公司甚至亏损,那你的收益可能是来源于未来能够挣很多钱的 “概念故事” 带来的股价上涨。
大部分收益来自于:1、分红;2、股价上涨。
如果公司股价不变,收益就来自分红。如果分红的同时股价也在变动,那收益就是分红叠加上股价的变化。
如果公司不分红,你的收益只能来自股价上涨,如果股价下跌,你就是亏损的。
在不分红的情况下,投资收益来自于股票价格的持续上涨。
那什么情况下,一个不分红的公司,股票可以持续上涨?
是盈利能力。
公司的股票可以因为追捧或者概念涨个几个月或一两年,但是如果要持续一直不断上涨,五年,十年甚至上百年上涨,只有一个原因:这家公司持续在挣钱,如果它不分红,那么经营现金流就会持续增加。
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市值 100 亿的公司,如果它持续挣钱不分红,当它的现金到了 500 亿的时候,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它的股价至少应该是 500 亿。
因为如果太低的话,某个投资机构完全可以把它收购下来分红,就可以把自己收购的本金拿回来。所以,市场的套利机会会让股价回归正常值。
如果一家公司股票一直跌,支持剩下投资人不卖的信心是什么?
还是盈利能力。
只要公司盈利,股价低到一定程度,利润分红收益明显高于无风险理财产品,同时又比较稳定的话,那么管理层或者投资机构都会去套利,从而稳定股价。
我现在发现互联网的公司股票,概念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比如哔哩哔哩吧,它总给你讲用户要做到多少多少亿,但是你不知道它到了那一天商业化的能力能不能保证盈利。如果买入的价格很高,那到时候万一盈利不及预期,就会遭遇很大的估值下跌。
又比如滴滴吧,一直说自己是很好的生意,你算下来也是很合理的,但是财报亏得一塌糊涂。那到底应该怎么估值呢?
过去 10 年互联网创业热火朝天,互联网的概念,有多大的概率真的变成了事实?有多少公司最后真正拥有了高盈利能力?
很多公司,做到很大很大以后,才发现其实盈利也就那么一点点,增长也乏力以后,戴维斯双杀,估值就掉得非常厉害。比如微博,比如已经退市的优酷,比如爱奇艺。
互联网早已经没有了红利,甚至现在从反垄断角度来看,互联网反倒是不利的。在现在的市场环境,股票的购买还是应该回归到盈利能力上。
同时,从共同富裕角度看,公司盈利也应该建立在创造社会价值,解决人民需求这个角度上,通过创新和提效,获得合理的利润。
找到了这种股票,怎么决定买入价格呢?直接和无风险的理财产品比较比较,看看自己承担了多少风险,对等的预期增长对赌合不合理,有没有安全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