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真是神奇的一年,不管是我们公司、还是在线教育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分享一下这一年的收获。
今年开始管理斑马的供应链团队,学习到了很多,感受到的压力也非常大。
我的供应链工作主要侧重在反腐、交付、价格、质量、系统搭建上。
1、反腐
供应链首先是一个高危行业,因为涉及大量金额的采购工作。如何保证团队在执行采购的时候没有腐败?如何挑选与我们配合度高的供应商?今年我做了不少尝试,例如:
好的供应链是通过机制来保证廉洁的,这一点明年还需要继续优化。
2、交付
供应链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保质保量的交付。
今年上半年我们面临了不少交付的挑战,好在我们都搞定了。下半年行业有了变化,我们也第一次学会了如何处理滞销品,做得不够好,但是最终也基本搞定了。
交付最主要的指标在用户端看来是“妥投率”,即用户在开始我们服务之前,准时收到了我们的学习资料。但在妥投率的背后,是一层一层的往前计算的条件被满足,例如: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有延迟或者问题,那供应链就需要想尽办法保交付。
确实不容易。别的行业都是 80% 左右的缺货率就行,但是我们肯定不行,我们得 0% 缺货。好消息是我们的系统版非入口版本学习资料是几乎可以准确预测的,坏消息是体验版和系统版入口版本的资料不太能准确预测。备货太多就长期占用库存并且影响迭代,备货太少就缺货,都是让人头疼的事情。
除了通过日常努力运营保交付外,我们还努力做了这些事情优化交付:
供应链交付的挑战其实挺难,做得最好就是不出事故,上下游的同事感受不到。拿元祖的话来说,就是零分,但做得不好就是负分。
3、价格
今年在价格上主要做了供应链侧的降本,这些降本主要通过:
4、质量
质量的保障主要通过搭建独立的质量团队来完成,我对质量的认知是:
质量团队最好相对独立,这样可以更大胆地提出质量要求。
5、系统搭建
今年我们才开始搭建供应链系统,我也是因为这个事情,才逐步参与到供应链管理中的。说实话交了不少学费,如果重新来过的话:
整个 ERP 项目实施,应该有两个负责人,一个人是运营负责人,懂业务流程;另一个人是产研负责人,懂研发落地。如果只能有一个负责人,那这个人最好既懂业务,也懂产研。如果实在选不出来,那还是应该选产研负责人,让他去学习业务。
1、现金流非常重要
年初有期权回购,我选择了 10% 左右的比例,如果再来一次,我会选择 20%,主要是因为现金流很重要。
我最近发现这个逻辑在很多地方都是成立的,比如很多公司,财务状态非常好,但他可能还是会选择稀释一些股份上市,通过这样获得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种折现是有价值的,首先这可以让公司加快发展速度,另外现金对抵御风险也是很有用的。
所以你看 A 股主板上市公司都有赢利要求,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挤破头皮地排队等着 IPO。这都是现金流的价值。
对于个人来说,除了现金流重要之外,获得个人生活上的有效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2、一个收入规模为 N 的公司,应该有多少研发人员
因为整个行业受影响而裁员,所以我思考了一下人员规模与公司收入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如果不考虑未来的增长,拿收入的 10% 用于研发投入是挺多的了。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算出研发人员的数量:
研发人数 = 收入 * 10% / 人均成本
以业务向好的时候,我们应该面向未来的增长来储备人才。当行业遇冷,增长受困的时候,人才策略自然就需要重新按稳定后的收入规模来测算和调整。
只是对于个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受的事情。
3、企业应该创造真实价值
所有商业产品都应该努力创造真实的、非内卷的用户价值。这些价值应该匹配得上相应的商业利润,否则利润就是不稳定的。
企业应该和国家的整体战略一致,做国家鼓励的事情。
企业应该有一定的公益性,不与人民群众利益冲突。
4、主动求变
很多时候,觉得不好的时候,要主动寻求变化,这样才有机会调整。
举一个例子:刚开始管理团队的时候,我很害怕给下属打绩效 C(不合格)。但是后来我通常会尽量多打一些 C 。这不是说下属的水平越来越差,而是我发现绩效 C 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他们需要处理这样的变化。
对于拿到绩效 C 的人,他们有两个选择:
以上两个可能变化,其实都是对团队好的。因为即便是离开团队,也表示你有机会改善现有的团队人才结构。
今年的读书目标没有达成,很遗憾。到下半年的时候,我就感觉特别吃力,因为发现工作上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比如供应链和理财),这些东西很多时候不是通过看书能学到的,所以我就把时间花在这些具体的事情上了。
今年读的书有:
比较神奇的是《我在深圳当市长》这篇读书笔记发表后,我的书评最后被该书的作者,前深圳市市长看到,还专门来我们公司接见了一下我,还送了我一本亲笔签名的书,让我倍感震惊。
今年打算系统性研究一下理财,第一步是从各种资产开始学起,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一些尝试。
我花了一点点钱到美股和 A 股上。主要是为了验证认知。收益有一点点吧,也不太多,主要是对个人能力和风险有了更多认识。
美股的达斯达克综合指数(QQQ)其实是一个挺好的定投标的。而且可以在国内通过 QFII 基金来用人民币直接购买,合法合规。
A 股太凶险,好在我只碰了大盘股。茅台美的格力海尔,以及沪港通的腾讯。两年下来 25% 的收益。
股票市场除了指数定投和自己熟悉的行业,真的不适合个人投资者直接参与。
靠公司朋友的推荐,几年前买入了“建平远航”私募。刚开始 20% 的回撤让我感受了亏损对于心态的巨大影响,毕竟是几十万的亏损,但是后来又是 3 倍的涨幅,然后最近又回落到 2 倍多。
私募投资让我意识到挑私募主理人的重要性,之后我一直都没有找到其它更合适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不了解,不敢投入。
程序化的量化期货交易刚开始让我很迷惑,感觉会是风险特别高的产品。但是买了一个叫“元盛”的 CTA 之后,感觉还不错。
每年波动不大,收益率在 10% 左右。主要和股票市场相关性很低,所以作为组合来说降低了风险。
虽然债券整体收益率只有 5%,但一直觉得债券还是值得配置一些。我选了一个工银的债券,那个主理人 11 年来只管理这一只基金,年化收益吧,肯定也就只能对标中债基金了,比银行定期高一点就行。
整个 21 年这只基金收益率都很一般,但我打算继续持有。
我刚开始特别弱,问了一圈才发现,原来指数增强其实不是把“收益或亏损同等放大”。搞明白它是挣韭菜的钱之后,我也就理解为什么能够增强那么多了。
可惜厉害的指数增强基金都买不到,我自己找了一个公募的中证 1000 指数增强产品购买。
研究下来,还是有一些比较牛逼公募基金可以尝试。今年看了很多,但是一直没有入手。只是入了一点点富国天惠。
选择这个主要是这个基金时间长,我对成立时间短的基金都没有信心,没有信心我就不能在回撤的时候拿得住,拿不住就会亏损。
以下是一些理财认知:
程序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直接写代码来验证各种策略是否靠谱。
今年我学习了一个理财课,然后课程里面提供了大盘的历史数据和几个策略的 Python 测试代码,让我意识到其实咱们可以直接上代码来研究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情况。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也是因为自己写程序演算了一遍,发现股债比组合特别适合他,就自己完全按照自己的程序来配置组合。
很多投资项目水都很深,不应该轻易重仓。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多了解和判断,如果要试,也是先小钱试试,判断学习清楚后再碰。
巴菲特老爷爷这么多年,也就 20% 收益率。
这年头像 p2p,区块链这种收益率巨高的投资项目,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搞不好别说复利了,几年的积累都赔进去了。
一些小道消息,内幕消息也别相信,真的就是犯法,假的就是割韭菜,咱们不要参与。
我已经做了快 3 年的家庭资产负债表,还比较有用。
今年开始,我开始做专门的投资资产配置表,记录自己的资产配置情况、每种产品当时的判断、实盘情况,以及整体的风险、预期收益。
有表格记录和测算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个费前 15% 的理财产品,如果我们假设他有 20% 的超额提成 + 2%每年的管理费,那么其实他的费后收益率已经降到了 9.76%。下图是我做的测算表,分享给大家:
今年个人有一次机会可以对冲掉风险:就是我其实可以做空整个教育行业。这样就可以像《反脆弱》那一本书中讲的那样,构建出一个不受极端情况影响的收益。
我个人想到了这一点,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我没能把我所有的美股资金都做这个事情。
我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所以我刚开始只拿了 10% 的资金做空,但是 PUT 的巨大波动率让我迅速受到了情绪的影响。差不多拿了 2 周之后,我把其中没赢没亏的卖掉了,只保留了有收益的,大概 5% 的仓位,也不再敢加仓。
最后这些仓位,我又在大概 3-5 倍收益的时候就全部卖掉了,没能拿到 10 倍。
这个事情的最优解其实理论上是这样:拿 5% 的个人资产用买入教育行业的 PUT 来做对冲。
我能完全想到这个做法,我也能够计算出这种收益模型,但是我实操中确实做不到。因为:
只能说自己能力没到位,不怪别人。
最后这一点做得还可以。
我发现人是需要释放的,选择好的方式给自己解压,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对自己好一点。
人也是需要感恩的,时不时总结回顾一下,感谢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会让自己内心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