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本文涉及到的仅限于个人对资产管理数字化的一些思考,并非代表某家公司。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公开信息都来自互联网,如果涉及到隐私,请联系作者删除。 前言 我们经常听到的有“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资产管理数字化转型”,“大资管数字化转型”,“投研数字化转型”,“资管数字化转型”等等名词。在做数字化转型前,我们需要先清晰的定义要解决的业务领域,抽象出问题域。那么我们先从“大资管”出发,逐步抽象出问题域,最终根据问题域来匹配对应的解决方案。 信息化与数字化 首先要先下个结论:数字化 ≠ 信息化。 “信息化”是“业务数据化”。即:对企业的生产过程、采购过程、销售过程、客户服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等业务活动和过程进行数据化记录的过程。 “数字化”是“数据业务化”。即:把信息化过程中,长期累积下来的交易数据、电商数据、媒体数据、行业数据、用户数据、潜客数据、产品数据、售后数据等,不断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中,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发现商机,用数据优化业务组合,优化业务流程、优化经营模式,实现企业的持续运营、持续创新、持续发展。 【以上摘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191628090】 按照传统基金公司来看,“信息化”的理解就是:产品部有产品管理系统,风控部有风控管理系统,基金运营部有基金运营系统。各自将各自的业务活动、管理过程进行数据记录、沉淀。 数字化就是解决信息化建设中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孤岛的问题,实现系统间数据的互联互通的。更进一步来看数字化,就是上面提到的“用数据优化业务组合,优化业务流程、优化经营模式,实现企业的持续运营、持续创新、持续发展”。 可以这么理解,信息化到数字化是效率到效能的转变,是从“正确的做事”到“做正确的事”的转变。 比如以基金运营的角度来看数字化。 对于基金运营来看,行业的底线就是及时、准确地完成估值、对账、资金划转、信披这几件事,行业内对运营能力的规划大多是随着业务量的变化来进行的。 但是从数字化的角度来思考,需要我们考虑的是: 员工的潜能如何、员工做得好坏与否(比如都能按时、准确的完成估值、对账、资金划转、信批的前提下,哪些员工的效率最高?)、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量、流程上是否还能优化提效等等问题。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信息化的系统中抽取出数据、形成关键绩效指标,然后随着流程的更新、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升级,来不断更新关键绩效指标。从这里也侧面说明,为什么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 因此,数字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是业务流程的信息串联,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办法沉淀出有效的信息,所谓的数字化转型也就难以开展。基金公司的数字化还是要先解决信息化、流程串联的问题,然后同步的结合角色和业务工种的不同,定制不同的关键绩效指标,不断迭代这个过程。 基金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域定义 大资管概念 大资管是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环境的一种泛指。由于监管的不断放开,资产管理行业进入进一步的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阶段。站在大众角度来说,大资管让拥有小额资产的普通大众也能自主选择可信赖的机构为自己的资产进行保值并且增值。【来源于百度百科】 而在大资管领域中,资产管理机构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其通过产品的创设和服务的提供,将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产与多样化的资金相匹配,以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 目前的构成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理财(非保本)、信托公司(单一与集合)、公募基金(一对一与一对多)、基金子公司、证券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定向集合与专项)、私募基金(证券股权创投)、保险资管、期货资管等领域。其相关的特点如下: 基金管理公司 具备较成熟的投研/风控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主动管理能力突出,但在零售客户获取上较依赖银行、券商及互联网平台等外部渠道 保险资管公司 具备相对稳健保守的投资风格和绝对收益管理能力,但长期服务于机构客户及保险资金、在个人客户领域经验积累较少 银行理财 在网点渠道和客户基础上具备显著优势,擅长于货币及固收类产品领域,但在专业化的投研能力(尤其权益领域)、市场化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私募基金公司 在激励机制上具备明显优势,且通常组织结构精简、经营机制灵活、投资决策高效,但在销售/募资渠道上具备相对劣势 券商资管 一二级市场资产定价能力突出,依托内部各部门协同在客户获取和资产创设上具备差异化优势,但零售端渠道相对不足(但初具一定数量、风险偏好较高客户)、产品布局/投研能力较公募不足 信托公司 投资范围较为广泛、投资方式较为灵活,但较为缺乏主动投资能力 大资管产业链概览以及大资管问题域定义 广义的大资管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财富管理、中游的资产管理、下游的资产创设及交易所,以及底层的交易及资本中介服务、金融信息数据服务/金融IT、资产托管/保管/外包服务等。 如下图所示: 【以上资料来自中金研报】 因此从基金管理人的角度来看,内部可以分化为两个机构,一个是面向资金的财富管理机构,一个链接资金端与资产端的资产管理机构。 从数字化建设的角度,一家基金公司的整体视角应该分为两大部门,财富管理数字化建设和资产管理数字化建设。 下面,就资产管理数字化层面进行深入,进一步对该领域的问题域进行定义。 资产管理数字化的问题域定义 经过上面推理出的资产管理业务领域,我们将进一步推理资产管理的问题域。 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如下(参见中金非银及金融科技组报告《中国财富管理2030三部曲之资管篇: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证监会于2022年4月26号发布关于“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表明,自2022开始,中国的资管行业正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作为基金公司,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高质量发展对我们带来的挑战是什么?下面先罗列一下行业内对高质量发展的总结。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梅: 下一步,华夏基金将以《意见》为行动指南,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着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加强投研团队的体系化、长期化和平台化建设,助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支持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同时,以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为出发点,做到风险可测可控,强化投资者有效保护,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特别是在养老金融服务、公募REITs、股权投资等方面积极探索和持续发力,践行社会责任,为千家万户美好生活贡献专业力量。 易方达基金总经理刘晓艳: 从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一家基金公司是成为综合性大型公司还是特色化公司,是在市场化竞争环境中,受资源禀赋、优势特征、历史机遇、自主选择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大成基金总经理谭晓冈: 差异化发展”居于首位,可见其重要程度。当前公募行业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产品布局日趋同质化,产品发行数量越来越多,上万只基金产品给投资者选择造成较大困扰。在此模式下,行业已经形成较强的马太效应,中小基金公司想弯道超车变得越来越难。从海外资管行业的发展来看,资管机构根据细分行业、目标客群及产品特征,聚焦自身专业优势,打造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在差异化经营中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差异化发展将是未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基金公司需要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聚焦自己的资源禀赋,发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综合各基金公司高管的见解: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能够更好的履行社会职责,并且能够站在国际大舞台上与国际上的资管公司具备相同甚至更高的竞争力,能够实现“走出去、带回来”的理念,在国内实现差异化发展,有专业化的团队。总的来看,还是对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产品运营能力、合规风控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