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0,不只是西施马拉松比赛的日子,这一天还是自己的农历生日。
这是在报名之后偶然发现的。想着生日当天参加一场半马很有意义,如果能挑战半马130成功,那也将是非常值得的纪念,毕竟半马130是不少跑步爱好者的梦想。可是我失败了,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美好。
诸暨当天的天气已经相当给力,没有下周杭马的恶劣天气,也不是前一天的艳阳高照,晚上的雨也已经识趣的停了,只在路面留下了一些积水的痕迹。
发令枪响,选择了偏远一点的路边快跑,看到人群空隙就尽量超过去,只想在起跑阶段不要太慢。一个更快的跑友从身后超过了我,我也就跟了上去,抬手看表配速已经到了410,就这么跟了两三公里。想着既然是挑战130的,这配速也比较稳妥,后来又担心冲的太猛想控制一下配速,没有选择继续跟下去,有意识的降到了415左右。
前半程跑着也还轻松,遇上差不多配速的跑友还会跟跑一会。或许也正是跟跑产生了依赖心理,除了没有忘记目标配速,已经完全忽略了自己。配速由快变慢,开始慢慢到了420,后面的10公里掉到了430,甚至最后的几公里已经450。
终点前的一两百米,即使知道完赛时间快到了135,好像也没有多少力气可以加速。完赛后拿到手机看着完赛的短信,净成绩 01:34:47。
这一次,没有了以前超出预期目标的惊喜,也不是完成目标时的那种平静,而是预期与落差带来的落寞和失望。
说说半马目标从135到130的过程。
2022年下半年参加了两场半马,10.30桐庐136,11.20杭州137。年底疫情放开之后,🐑了之后开始躺平,直到一个多月后,也就是春节从老家回来的2月初才恢复跑步。
想到躺平的一个多月,本对2023上半年的无锡半马没抱多大希望,结果净成绩 01:34:40,直接完成了年初原定的135目标;一周后的梦想小镇半马又PB了,净成绩直接到了 01:32:14。也正是这两场比赛给了自己信心,一下膨胀了,于是把目标从135调整到了130。
半马130,对应到配速就是415,稳妥点的话要410。觉得自己训练半年,半马130也不是不行,却忽略了平坦的赛事路线因素。下半年舟山和诸暨的两场比赛,路线相比梦马确实更有难度,7月因为出行错过了一个月的夏季训练,如此看来挑战失败也属情理之中。
半马130的目标虽然有挑战,好在知道要求更高,会更努力的训练。回顾今年,已经形成了每周跑五休二的习惯,想到415的目标配速,开始执行每周一次的间歇强度训练。诸暨赛前体育场跑间歇,短距离已经能够跑进4分以内,415配速也能稳稳的跑上七八公里,相比去年已经进步了很多。针对性的间歇强度确实提高了配速,接近4分的配速在去年无论如何也是不敢去想的。
赛前对于130信心上是没有问题的,实际跑的过程中犯了些错误,比如起跑跟的太快,过程中老是想着跟跑,忘记了自己的节奏;后半程的比赛也没有用尽全力,有点半放弃的状态,甚至还想着跑慢点拉开距离让摄影师能给自己拍上两张照片。这个小目标倒是实现了,赛后也确实找到两张还不错的照片。
目标定的太高,不好的则是预期太高,挑战没有成功很容易失望;也忘记了要循序渐进,从132到130远比从145到140要难的多,更何况132还是在容易PB的路线上跑出来的。实际比赛中很容易出现前半程太猛,后半程太菜,正如推友说的,奔着130去的,要么PB,要么跑崩。
我是在看过耐克创始人的自传《鞋狗》开始认真跑步的,也许现在是重读一遍的好时候。现在看菲儿·奈特在拂晓中说的,又是一番不一样的感受。
我比任何人都起得早,在鸟儿鸣叫前,在太阳露脸前,我会喝杯咖啡,吃片吐司,穿上自己的短裤和运动衫,系紧绿色的跑鞋,然后悄悄地从后门“溜”出去。
在完成双腿、肌腱和后腰的拉伸后,一边沿着晨雾深处寒冷的道路艰难下行,一边不满地抱怨:为什么万事开头总是那么难?
在1962年的那个早晨,我告诉自己:别管别人怎么说你的想法很疯狂……前进,不停就好。不要停下来,甚至在你达到目标前都不要想是不是要停下来,不要过多地关注“目标”到底在哪里。无论面临什么,都不要停下。
达利欧在《原则》中提到螺旋式上升,目标、训练和比赛正是我跑步路上的向上螺旋,有158到135成功的喜悦,也有如今挑战130失败的滋味;也提到了如何正确地失败,能够在经历痛苦的失败的过程中吸取重要的教训,我也可以从这次失败中学到更多。
找到之前几场比赛的数据,通过对比和分析,找到了实力之外的其它几个教训:
可以追求大胆的目标,目标也可以定的再稳妥一点,这是挑战半马130失败学到的重要一课。吸取今年的教训,明年先跑进131,再挑战130,这样的目标也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