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小程序写的多一些,简单总结一下原理。但因为小程序也没开源,只能参考相关文档以及开发者工具慢慢理解了。
理解小程序原理的突破口就是开发者工具了,开发者工具是基于 NW.js
,一个基于 Chromium
和 node.js
的应用运行时。同时暴漏了 debug
的入口。
点开后就是一个新的 devTools
的窗口,这里我们可以找到预览界面的 dom
。
小程序界面是一个独立的 webview
,也就是常说的视图层,可以在命令行执行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webview')
,可以看到很多 webview
。
我这边第 0
个就是 pages/index/index
的视图层,再通过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webview')[0].showDevTools(true)
命令单独打开这个 webview
。
熟悉的感觉回来了,其实就是普通的 html/css
,小程序的原理的突破口也就在这里了。
这篇文章简单看一下页面的 dom
是怎么来的,也就是 wxml
做了什么事情。
源代码:
渲染出来的代码:
view
变成了 wx-view
,text
变成了 wx-text
,并且里边加了 <span>
。两个关键信息,wx-xxx
标签以及 exparser
。
html
是支持我们直接写自定义名字的标签的,并且在上边设置 class
也会直接生效。
区别在于自己写的标签没有一些预制的属性,比如 div
的 display: block
。
如果我们给 wx-view
也加个 display: block
,那表现上它和 div
也就一致了。
微信已经帮我们把自定义标签的属性提前内置了。
至于为什么要把我们写的 view
转成 wx-view
,因为自定义元素中规定必须用 -
连接。
“自定义元素的名字必须包含一个破折号(
-
)所以<x-tags>
、<my-element>
和<my-awesome-app>
都是正确的名字,而<tabs>
和<foo_bar>
是不正确的。这样的限制使得 HTML 解析器可以分辨那些是标准元素,哪些是自定义元素。”
有 -
可以保证一定的兼容性,并且也可以和浏览器自带的元素有一定的区分。
简单讲,就是一个仿照 Web Components
的组件系统,它会维护标签的属性、事件,提供 registerElement
方法用于注册自定义组件,提供 createElement
来渲染组件,对于自定义组件会采用 Shadow DOM
的技术。
Exparser
的相关代码在哪里呢?这就是微信传说中的基础库里了,在渲染层引入的是 WAWebview.js
。
可以右键打开这个文件,复制出来格式化一下:
由于文件比较大,用 VSCode
直接格式化可能会很卡,可以写个脚本来格式化。
1 | // chatGPT 生成 |
然后在命令行执行 node format.js ./WAWebview.js
,接下来就看到格式化的代码了:
是 2.32.3
版本,目前微信已经更到 3.x.x
了,新增了渲染引擎 Skyline
,为了简单些这次就先看 2.x
的版本了。
总共有 14
万行
接下来通过搜索、折行,找一下 Exparser
的部分,因为都是压缩过的代码,逐行理解肯定不现实,就找几个关键点看一下:
提供了注册组件的方法 registerElement
。
提前注册了内置的组件:
wx-view
:
wx-text
:
可以看到上边最终转成了 span
标签,和我们开发者工具看到的也是一致的:
提供了 createElement
方法,将注册的组件生成为最终的 dom
。
最终会调用 document
来创建 dom
。
再回到加载的 dom
看一下 wxml
转换成了什么:
右键打开这个文件:
定义了 $gw
这个函数,接收 path
参数。
返回一个函数:
内部有我们 wxml
的变量:
对应于原文件:
看一下调用这个函数的地方:
传入当前页面路径将生成的函数赋值给了 generateFunc
,接着用 document.dispatchEvent
触发事件 generateFuncReady
,并且将 generateFunc
传入。
我们在控制台手动执行一下 generateFunc
,看下返回值:
可以看到 3
个子元素:
但因为前两个的值是在逻辑层 data
中,因为我们没有传递,所以上边前两个子元素 children
都是空字符串
这个 data
需要在调用 generateFunc
的时候传入:
现在就正常返回了标签的结构,接着渲染层内部就会利用它生成虚拟 dom
,再利用 Exparser
生成最终的 dom
元素了。
大概是下边的流程(下边的代码是最早期的基础库,目前的版本已经不是下边的结构了,目前先按下边的流程理解,后边再理清当前基础库的逻辑):
调用 virtualTree
将 generateFunc
返回的结构变为虚拟 dom
,接着调用 render
,render
内部就是调用前边介绍的 Exparser
的 createElement
方法生成真正的 dom
,最后通过 replaceChild
挂载到页面上。
当然 generateFunc
需要的 data
数据需要等待逻辑层传过来,后边的文章再介绍通信机制。
剩下最后一个问题,wxml.js
是哪里来的?
和 wxss 一样,是微信提前编译生成的。编译工具可以在微信开发者工具目录搜索 wcc
,Library
是个隐藏目录。
我们把这个 wcc
文件拷贝到 index.wxml
的所在目录,然后将我们的 index.wxml
手动编译一下:
1 | ./wcc -js ./index.wxml >> wxml.js |
可以看到 $gw
函数就生成了。
大概过程就是上边了,先提前编译出了 $gw
函数,会返回一个函数,可以把 wxml
实例为一个 dom
的标签结构。传入当前页面的路径执行该函数生成 generateFunc
函数,将函数传给视图层。
视图层拿到逻辑层的数据后将 generateFunc
函数返回的 dom
结构生成虚拟 dom
,通过 Exparser
执行 render
生成最终的 dom
挂载到页面。
至于拿到逻辑层的数据的时机,相互通信的逻辑就放到后边的文章了,看着混淆的代码,头大。
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