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这是恰饭了!我们周刊终于开张有了第一个商业赞助!撒花花~~(虽然更早的时候有与出版社合作的赠书,但那些书是给读者们的福利,严格来说不能算“恰饭”吧?)
然而,在开心激动过后,想想那惨淡的“带货”数据,我又要开始发愁了。虽开张了第一家,它却难以有持续合作的希望。技术周刊的变现出路到底在哪?
我做了一些反思,在此要跟大家分享这一次合作赞助的故事,以及我观察到的出乎意料的现象,也聊一聊我对周刊未来商业变现的想法。
一
Python 潮流周刊是深受其它周刊影响而诞生的,以后我会补上一篇本应作为开端的“创刊语”,聊聊我从其它周刊上学到的东西和自己的创作理念。
这些周刊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方面是让我看到了文章变现的一种新形式!
作为一个五岁的自媒体博主,我偶尔能接到公众号里的软文推广,曾参与过卖书返佣活动,也见识过一些号主卖 xx 星球和 xx 小册,这些都是我比较熟悉的变现方式。另外,我知道国内有一些纯付费订阅的周刊,也知道一些免费订阅的(过去没留意它们如何变现)。
但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几个免费订阅的英文周刊里的品牌植入类赞助。比如我每周必看的几个 Python Weekly,它们每期不断的有 2-3 个赞助。这些赞助通常很契合,文案也比较友好,基本不让人反感,几乎不会影响阅读。
我认为这是很完美的广告模式!周刊作者与品牌方应该是互选合作,并不是谷歌广告联盟或者公众号内文广告那种,这样一来,作者能获得相比广告联盟高的报价收入,品牌方也能以较低的投放而接触到更精准的目标群体。
从创办 Python 周刊起,我就畅想将来要像那些偶像周刊一样,要站着恰饭,用免费加赞助的模式,持续且体面地运营下去!
国内有没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呢,让我去学习学习?我首先想到了《科技爱好者周刊》,它也是我的一个启蒙周刊,是国内技术圈里标杆级的存在。
我发现当时它在周刊末尾推荐了一个生产力工具,而我也从其它途径了解过它且正在使用中,于是我就把这列为了自己第一个合作目标。(下称 F 产品)
记得那时是 6 月中旬,趁着高温天气和前面几期周刊的高热度,我在发布完第 6 期后,主动出击联系了 F 产品的客服,然后是产品运营的负责人,由此开始了第一次的商务探索。
二
我失败了。
没有达成自己预期要建立合作的目标。
我总结当时没有合作成的原因:
- 品牌方在面对我这个小透明自媒体和效果未知的邀约时,必然持有谨慎的态度,无法给出明确的方案
- 我并没有摆正自己身份转变的位置,在几天后逐渐失去了洽谈的耐心,加上那几天其它因素干扰,突然对自己的目标变得犹犹豫豫
是不是时机还没到呢?要不要再等等啊,等各项数据再发展发展?
我自己打起了退堂鼓。出师不利!
三
好消息出现在 11 月初。我在朋友圈发了电报频道破千的消息,F 产品的对接人 W 看到后,就来联系我。但他们不是想合作上文提到的 F 产品,只是想宣传一款 AI 工具(下称 A 产品)。
我看过介绍后觉得非常契合!不到半小时,我们就达成了合作约定。三小时后,文案预览也好了。第二天一大早,公众号就发推文了!
有了推文合作后。我们很快也谈好了在周刊里的合作,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说的“恰饭”!
也就是说,种子是在 6 月份埋下的,5 个月后才涌现生机破土而出。这算不算是好事多磨啊?
从整件事中,我得出的经验:
- 机会靠自己主动发现,从同领域大佬那里寻找线索
- 失败是常有的事,机会在眼前但你可能把握不住
- 持续积蓄力量并让自己的成绩被人看到
四
接着聊聊让人尴尬的事……
周刊的阅读量处于正常水平,然而,通过我的邀请链接注册了 A 产品的人数要比预期少很多!
在我的设想里,A 产品的卖点很足,尽管它是一款浏览器插件,通常需要在 PC 端上安装(手机端也有浏览器可以支持,不知道用的人多么?),但最起码该有个 1% 的安装量吧?
无情的数据嘲笑了我的盲目乐观!我突然发现自己对于阅读转化率是那么的无知,以前在接培训机构的推广时,我知道数据不会很好,因为它们频繁在同类公众号中投放,早已让大部分读者免疫/厌恶。
但是,这一款符合潮流的能提升个人效率的免费的 AI 工具,不该是乏人问津的待遇啊!
前些天里,我耿耿于怀。现在释怀了,我想到了两个自认为挺合理的解释:
- 手机端读者占了很大比重。 我看到博客里统计的手机访客占比达 48%,而公众号就更不必说了。能特意记录链接再转到 PC 上访问的人,数量应该用稀少形容吧
- 大家对 AI 产品早已司空见惯。 ChatGPT 推出刚好一年,也持续火爆了一年,AI 工具早已普及,新产品想要获客,难度可不低
无论如何,我们周刊总算是迈出了变现的第一步,尽管只是摇摇晃晃的一小步!
五
创作周刊是一件很消磨人的事。它所需的工序极少,无非就是:收集素材+整理素材。
在信息采集方面,Feedly 帮了我大忙,让我从 400+ 订阅源里高效获取信息;但是,随后的阅读、筛选、提炼等环节就需要耗费我大量的时间。
我有时候会让 AI 做总结辅助,但经常得自己重读确认、用自己的思路做摘要以及将不同素材串联起来,所以时间几乎无法节省。
然而对于我这个时常 996 的社畜,以及遭到过老婆埋怨没有多陪小孩的新手爸爸来说,时间是种稀缺资源。
以前写文章时,拖稿两三周是常有的事,有时也会因为精力分散就弃稿了。可是周刊带有时间承诺的属性,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尽量按期交付,因此只能加班加点。
紧张更新后,休息一两天,很快又得进入新一轮的筹备环节。
整个过程有点像西西弗斯循环往复推石头上山的感觉。
六
我不想做一份草草放弃的周刊,为了抵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就需要获得一些正向的能量以让自己坚持不懈。
我比较在意的回报有两类,而且希望能同时得到,一类是关注量、阅读量、star 数、点赞量等等数据带来的精神鼓舞,另一类是广告/恰饭带来的实实在在的金钱。
回到周刊变现的话题,因为第一类回报,所以我不打算做私密性周刊,不打算用订阅制,不打算收会员费;因为第二类回报,所以我会坚持探索挣钱之道。
两相结合,我们周刊想走的显然是免费加赞助的模式,正是英文榜样周刊最开始触动我的模式。
周刊不同于其它内容,它有时间规律,一个星期是一个节点,一期内容是一颗积木,以缓慢却可预期的节奏延伸和积攒,需要拉长时间维度才能看清拼起来的全貌。
周刊天然是长期主义的,我把它每次不多的变现视为一笔基金定投,坚信只要长期持有,总会享受到复利效应的收益。
涓涓细流,长长流水(出自《左传》)。细小的水流,最终汇聚成为长长的河流。
这些就是我对于周刊未来商业变现的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