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Guido 很快就否决了这个思路。
他写了一篇文章《Language Design Is Not Just Solving Puzzles》来回应:
其基本观点是:不能光顾着解决一个问题/实现某种功能,就引入缺乏“Pythonicity”的语言设计。
那么,为什么 Guido 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设计呢?
我试着概括一下,理由是:
- 双冒号“::”凭空在此引入,但是跟切片语法中的“::”完全不同,而且跟 C++/Perl 中的作用域操作符用法也不同
- 即使不用双冒号,用其它符号表示(比如单冒号),还是难以接受,因为都会在一个表达式中嵌入缩进代码块。这就跟使用花括号和 begin/end 关键字来作语句分组(statement grouping)一样,都令人难以接受
- 在 lambda 中实现其它功能并不重要,这还会让解析器变得复杂(需区分是否有缩进、记录缩进级别),显得小题大做了
简而言之,他认为简洁友好的用户体验更为重要,如果简洁的语法无法满足需求,就应该写成具名函数的形式,而非设计出复杂的匿名函数。
3、为什么 Guido 想移除 lambda?
上文提到的多行 lambda 语句(multi-statement lambda)事件发生在 2006 年,我们看到了 Guido 不想给 lambda 引入复杂设计的原因。
但是,早在 2005 年,Guido 就曾经想要从 Python 移除 lambda,他对它的“嫌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
在《The fate of reduce() in Python 3000》这篇短文中,Guido 提出要一次性移除 reduce()、map()、filter() 以及 lambda。
移除 lambda 的理由如下:
- 对于不熟悉 Lisp 或 Scheme 的用户,lambda 这名字容易造成混淆
- 很多人误以为匿名函数能做嵌套函数不能做的事,但其实并无区别;存在lambda,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选择,减少选择,可以简化思维
- 移除 reduce()、map() 和 filter() 后,就没必要写简短的局部函数了
回顾一下我们在前文中总结出的 lambda 的 4 条使用规律,可以发现它跟几个高阶函数(可以接收其它函数作为参数的函数)有较强的“寄生关系”,如果它们能移除了的话,lambda 确实就没有什么独立存留的意义了。
那么,为什么 Guido 觉得应该移除那几个高阶函数呢?
主要的理由有:
- 可以替换成更加清晰的列表解析式或者生成器表达式,例如 filter(P,S) 可以写成 [x for x in S if P(x)],map(F, S) 写成 [F(x) for x in S]
- 至于 reduce(),他说这是最讨厌的,除了涉及 + 和 * 的少数用法,其它时候他总要拿出纸笔来画图解才能搞清楚。除了显式地写循环,他还针对 reduce() 的几种用法而提出了几个替代用法,包括引入新的 any() 和 all() 函数
总体而言,Guido 的想法暗合了《The Zen of Python》中的这一条:There should be one— and preferably only one —obvious way to do it。
但是回到现实,为了照顾某些人的习惯,以及对兼容性的考虑,Guido 最后保守地放弃了“清理异端”的计划。
因此,lambda 得以从 Python 最高独裁者的手上死里逃生。直到一年后,它试图兴风作浪(多行表达式),却惨遭镇压。
我仿佛听到了 Guido 的内心 OS:当初我想删除东西的时候,你们百般阻挠,现在你们想添加东西,哼,没门!……
哈哈,开了个玩笑。
Guido 的所有决定都体现了他的 Pythonic 设计美学、自恰的逻辑一致性以及对社区声音的权衡。
对于 lambda,我认可他的观点,而通过回溯语法发展的历史,我觉得自己对于 Python 的理解变得更为丰富了。不知道你可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