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结果可知:列表对象在被回收之后,并不会彻底消除,它的内存地址会传递给新创建的列表,也就是说,新创建的列表其实共享了旧列表的内存地址!
再结合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说,先后静态创建的两个列表会分配不同的内存地址,但是,经过动态回收之后,先后创建的列表可能是同一个内存地址!(注意:这里说的是“可能”,因为在新列表创建前,若有其它地方也在创建列表,那后者可能夺去先机。)
延伸到其它基本的可变对象,例如集合与字典,也有同样的共享策略,其目的显而易见:循环利用这些对象的“残躯”,可以避免内存碎片,提高执行性能。
共享一只杯子,总比重新创造一只杯子,要更高效便捷,对吧?
Python 解释器在实现这个机制时,使用了一个叫做free_list
的全局变量,其工作原理是:
- 当创建新的对象时,则检查 free_list 内是否有可用对象,有则取出使用,没有则创建
- 当这些对象被析构时,则检查 free_list 是否有剩余空间,有则存入其中
- 某类对象存入 free_list 时,只保留“躯壳”,而清空其内部所有的元素(即只共享杯子,不共享杯中物)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说,列表、集合与字典这些可变对象,它们都不是前文所说的特权种族,但是,在它们背后都藏着循环使用的共享思想,这一点却是相通的。
Python 解释器在内存管理上真是煞费苦心啊,在那些司空见惯的基本对象上,它施加了诸多的小魔法,在我们毫不觉察的时候,它们有条不紊地运作,而当我们终于见识清楚后,就不得不感叹它的精妙了。
Python 算得上是一个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了。
回顾全文,最后作一个小结:
- 较小的数字、较短的字符串、布尔值与空元组等不可变对象,它们存在着“共享经济”的机制,提升了内存的使用效率
- 列表、集合与字典等可变对象,它们存在着预分配及超额分配等“供需平衡”的机制,提升了内存的分配效率
- 列表等对象还存在着共享“容器外壳”的机制,循环利用空闲资源,综合提升程序性能
PS:本文写作过半时,我觉得应该把它写入“喵星来客”系列,但思前想后,最终作罢了(主要是懒)。它们的思辨力及洞察力是一脉相承的,若你喜欢本文的话,我推荐阅读“喵星来客”系列(其中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