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宦成发表于
2024-01-13 15:32:08
心智健康与社会关系
- 这位来访者的故事在个人和实践层面都是典范,指出了一个我在自己超过20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逐步意识到的事实:人们需要持续的人际沟通来维持心智的秩序。
我们需要通过思考来厘清问题,而交谈是首要的思考方式。
我们需要讨论过去,这样才能区分哪些是琐碎或者过分夸大的困扰,哪些又是真正重要的体验。我们需要讨论当下的本质和未来的计划,这样才能知道我们在哪里、要去哪里,以及为什么要去那儿。我们需要让他人了解和判断我们构想的策略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其效率和韧性。我们也需要一边表达一边观察自己,这样就能把模糊的身体反应、动机和情绪变得清晰有序,摈弃那些夸大和非理性的担忧。我们需要交谈,既为了记住也为了忘记。
- 年幼的她由此学会了重要的一课:如果你与他人交流的事物不能吸引人,那么你交流的价值,甚至是你存在的价值都可能为零。通过这样的方式,她开始深入地探索家庭和更广泛社会里复杂的价值体系。
自下而上建立的等级结构
- 塑造社会的价值包含着明确或隐含的假设,经过数百万年的发展,人们对这些假设达成了共识。毕竟,如果“你应该怎么做?”是一个短期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的长期版本就是“你应该怎么生存?”。因此,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回顾遥远的过去,沿着进化链回到最基本的地方,去探寻价值判断是如何建立的
- 但凡具有一定复杂性和基本社会性的生物都拥有并清楚自己的位置。社会性生物都通过其他同类的价值判断和自己的地位来建立对价值的精确理解。
保持新手心态
- 保持初学者的状态也有好处。塔罗牌深受直觉主义者、浪漫主义者、算命先生和骗子们的喜爱,塔罗牌中的“愚者”这张牌代表的是积极,法则一开头的插画就是它。愚者是一个帅气的年轻人,他正在山中旅行,阳光照耀在身上,而他视线朝天,即将从悬崖踏空跌入山谷中。而他的优势也恰恰在于这种敢于跌落谷底的意愿。人只有在做愚蠢的新手时才能学习,所以荣格将愚者原型视为救赎者原型的前身,而救赎者原型象征着完美的个体。
- 愚蠢的新手不得不一直保持对自己和他人的耐心与包容。他人有时会将他展现的无知、生涩和无能归结于不负责任,这样的谴责或许有道理,不过将愚者的不足视为道德上的堕落,不如理解为这是他的脆弱本质带来的必然结果。伟大的人都是从渺小、愚昧和无用开始成长的。这个道理贯穿了流行文化和经典传统文化,比如迪士尼的匹诺曹与辛巴,还有J.K.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匹诺曹开始是个没有头脑、任人摆布的木偶;狮子王曾是个天真的幼崽,被他邪恶作乱的叔叔当作棋子;学习魔法的哈利·波特则是个没人爱的孤儿,睡在脏兮兮的柜子里,被伏地魔视为死敌。伟大的神话英雄们也通常都出身卑微,比如来自奴隶家庭或者低贱地诞生于马槽中。他们也经常面临巨大危险,比如法老刚好决定杀死某个民族的所有长子,或者大希律王颁布了类似法令。但今天的新手就是明天的大师。
- 做新手是好事,而与他人平等相处也是如此。
往往平辈间才能有真正的交流,因为信息很难在一个等级制度中向上传播。
- 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动也存在障碍。比如身居体系下层的人会对自己的位置不满,从而不愿积极回应来自高位者的信息,甚至出于纯粹的怨恨而故意对着干。此外,新手会因为缺乏经验、教育或者不熟悉自己的岗位工作,而在不加判断高位者的观点质量和能力的情况下就顺从其权威地位。相比之下,同辈之间的影响力主要来自说服,以及认真回应他人的注意力,彼此的平等状态也需要通过有舍有得来维系。所以,处于等级制度的中间位置是有利的
- 缺乏至少一个紧密朋友的孩子之后出现抑郁、焦虑或反社会倾向等心理问题的概率要大很多7,而朋友较少的孩子成年后失业或者独身的可能性也更大8。
- 除了友谊,在工作中和职级接近的同事建立的关系也是同辈调节的重要来源。要维护好和同事的关系,就要在必要的时刻表达赞扬,公平地分担必须完成的苦活儿,在团队合作中守时高效、服从安排,以及让人们看见你的不计辛劳。同事的认可或者批评会强化这些互惠,从而和友谊一样促进我们心理功能的稳定性。如果你是个值得信赖的人,那么在遇到困难时与你共事的人也更愿意伸出援手。
- 在和朋友、同事的相处中我们可以克服自己的自私倾向,学会不要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另一个不显眼但同样重要的好处是,当他们支持我们维护自己的利益时,我们也会克服过度的天真善良,避免因被人利用而过度付出
- 许多人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时,等级制度就会产生,有能力的人会开始行动,没那么有能力的人也会尽量跟随,并且在过程中成长。面对真实的问题时,最能解决问题的人应当上升到顶层。这不是权力,而是由能力决定的恰当的权威性。
- 当有能力的权威在解决必要的问题时,赋予他们权力是理所应当的。在承担解决复杂问题的责任时,成为有能力的权威也同样必要。这或许就是一种理解责任感的方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主动承担解决某个问题的责任,然后勤劳甚至富有野心地和他人一起寻找最有效率的解决方式。之所以要有效率,是因为还有其他问题要解决,效率可以节约资源以用于别处。
- 真赢家的胜利会改善游戏规则本身,并惠及所有玩家。当有人对此进行天真或狭隘的讥讽,或者断然否决时,想必就带着许多阴暗动机。他们不想看到世间的痛苦得到减缓,这才是最酷虐成性的人。
服从是创造的前提
- 讨论完她的个人生活之后,她开始对世界的整体状态表达不满,包括由人类活动破坏环境引发的即将到来的灾难。原则上说,关注全球性问题并无不妥,但这不是重点,问题出在作为一个20出头、生活一团糟、连床都起不来的年轻人,她高估了自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人应该区分轻重缓急,并带着谦和态度解决自己的问题。
- 在奔跑之前你需要先学会走路,甚至需要在走路之前先学会爬行。只有这样你才能接纳自己的新手身份,而不是随意地对所处的等级制度进行傲慢又自利的鄙视。
人格等级与转变潜能
- 整个“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的一点是,不论多么严格地遵循规则,也不论规则多么重要,好的结果都不能单纯通过盲从规则来实现。这意味着“哈利·波特”系列并未将对社会秩序的机械化顺从视为最高道德,能取代顺从的因素虽然不容易说清楚,但大概可以总结为“遵循规则,但在遵循它就会阻碍规则本身的目的时停止遵循,并承担违背道德的风险”。相比于公式化的规则,这样的道理通过包含代表性行为的故事来传递往往更有效。元规则是关于规则的规则,而元规则和规则的传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 历史悠久的《伯撒抄本》提供了另一个故事,同样为尊重规则和创造性转变的问题提供了深刻见解,指出转变虽然与规则相冲突,但也是必要和可取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耶稣观察到有一个人在安息日工作,就对他说,“人啊,你若知道你所做的事,你就有福了;你若不知道,你就被诅咒,是犯了律法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完美概括了法则一的含义。即如果你理解规则的必要性和神圣性,了解它所阻止的混乱、它是如何团结遵循它的群体的、它的建立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打破它的危险,还依然愿意承担起破例的责任——因为你能看清这么做会带来更高的善,那你就不仅遵循了规则,更服务了真理,而这就是更高尚的道德行为。如果你拒绝承认所违反规则的重要性,仅出于自利之便行事,那么你就理所当然要被千夫所指。你对待传统的粗心大意,将会给你甚至你身边的人带来深刻而长久的痛苦。
以故事指引人生
- 社会一定有规律化的行为,否则社会就不会成型,只会剩下纯粹的冲突。
不过,有序社会的人们不一定能明确地理解他们自身的行为和道德准则。所以摩西才不辞辛劳地担任追随者的判官,直到他获得十诫。
- 你可以成为谁?答案就是成为一个不断主动面对未知的人;一个打破天真、审慎而有力、能理解和克制邪恶的人;一个将混乱转化为有价值的秩序,或者将僵化的秩序化作混乱、推倒重建的人。
找到你的志趣与潜能
- 即便意识不到,每个人也都能理解这个意思。比如你曾被税务机关调查过,那么当你收到他们的来信时,就会血压骤升、心跳不止、手心出汗,被强烈的恐惧笼罩。在遭遇危险时,这样的本能反应也能让人做好行动的准备。接下来你就要决定要不要打开信封,面对它的内容。如果打开了,要不要仔细想好对策去处理这个或许可怕的问题。或者你会选择视而不见,忽视焦虑感的警示信号,然后付出不可避免的心理和现实代价。前一种选择需要你主动直面那个抽象的可怕怪兽,也会让你变得更强大、更完整。后一种选择会让你一直遭受恐惧的威胁,就像在黑夜里被掠食者凶恶的双眼注视一样。
- 追求胜利诚然重要,但在困难和挑战之下力求公平,才是对任何一个游戏来说最重要且最值得追求的(15)。
- 你不能选择志趣,是志趣在选择你。
它会从黑暗中显现出来,成为你信奉并为之而活的理由,推动你前进到下一个志趣出现之时,人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寻觅、发展和成长。这个旅程虽然危险,但也是人生的宝贵冒险。比如在追求爱慕之人时,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在过程中有所改变。你走过的旅途,完成过的工作,不管是为了休闲还是生计,都会塑造你。你会在这些情境下有新的体验,这些体验有时痛苦,有时好过所有的快乐。无论如何,你都会学到很多。这些都是这个世界中潜藏的一部分,在追寻它们的过程中,你会经历深入骨髓的改变,并真正成为你自己。
- 阴性的一面则由右侧的月亮所示,代表了混乱、潜力、关怀、修复和情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是其中的一面发展得更为完善,比如男性的阳性面或女性的阴性面更显发达。尽管如此,在努力探索和直面了圆形混乱与恶龙之后,人是有可能保持两者的平衡发展的,而这也是炼金术士心中的理想状态。
在这个充满未知潜力的世界中,存在着同时带来危险和机遇的恶龙。这个永恒的二元对立也同样体现于画面右边龙的上方的两个符号,即代表正面的木星和代表负面的土星。在直面危机的过程中,人格的阴阳两面得以显现并齐心协力。在墨丘利神所代表的意义的指引下,人们对潜意识的探索将人格当中冲突的部分整合在一起。这就是理想人格发展的故事,它描述了我们可以成为谁。
在直面痛苦中整合自己
- 最高的神圣和善包含了马尔杜克环绕脑袋的眼睛所代表的专注,魔力言辞所代表的有效语言,以及主动直面未知、战胜混乱的勇气与力量。这也许就是人类核心精神的决定性特征了。
如何行动
- 你应该选择深刻、高尚而又宏伟的目标。如果你能在路上找到更好的目标,那就调整方向。不过要小心,改变目标和放弃努力不太容易区分,一个有用的辨别方式是,如果新的道路更富挑战,那么多半意味着你不是在欺骗自己。你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曲折前行,虽然这不是最高效的方式,但其实没有更好的选择,因为你在不断成长,目标也会在追寻中发生变化。
那些终将摧毁你的小问题
- 岳母一直在用直径为15~18厘米的面包盘盛放三明治,而不是用一般的25~30厘米的全尺寸餐盘。不久之后,她带着些许震惊向女儿们讲了这件事。此后,这个故事在家庭聚会上被多次重提,也总会引起哄堂大笑。毕竟,岳父至少用这些盘子吃了20年的午餐,而岳母从不知道他讨厌这样的用餐陈设。这件事情充满了喜感。
现在看来,岳父那天完全有可能是被别的事情刺激到了,而并非真的在乎这些盘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小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非同小可,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某件事每天都在发生,那它就很重要,而午饭就是每天都在发生。因此,如果有什么事情在长期困扰你,哪怕程度很轻微,你也应该留意。第二,尽管我们说一直持续发生的事都非同小可,但遇到这种所谓的“小麻烦”时,人们往往又会选择袖手旁观,任其发展
- 如果你没有弄清楚你想要或不想要什么,就没法开口争论,更别提赢得争论了。
- 弗洛伊德整理了一系列和压抑有关的现象,并称之为“防御机制”。所谓压抑,指的是主动阻止有可能被觉察的心理信息进入意识。这些现象包括否定(“真相并没有那么糟”)、反向形成(“我真的真的很爱我的母亲”)、转移(“老板吼我,我吼妻子,妻子吼宝宝,宝宝踢猫”)、认同(“我被欺负了,所以我就要去欺负别人”)、合理化(对低劣行为的自我辩解)、理智化(早期神经质的伍迪·艾伦的最爱)、升华(“我至少能画出裸体女人”)和投射(“不是我敏感,是你很讨人嫌”)。弗洛伊德是一位研究欺骗的出色学者,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不诚实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
做个有用的人
- 如果你想在工作单位或任何团体中做一个有用的人,那就去完成那些重要但无人触碰的事情吧。
第一,花费比同事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当然也别失去自己的生活。1第二,厘清眼前的混乱不堪。第三,工作的时候认真投入而不是装装样子。第四,多研究一下你的业务或你们的竞争对手。这样一来,你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不折不扣的中流砥柱。人们会注意到这一点,并开始欣赏你来之不易的成绩。
- 意义最能维系生命,而意义可以在一个人主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被找到。当人们回顾自己有幸取得的成就时,他们会想:“我还真做成了那件事,挺不容易但非常值得。”这似乎是个奇怪的悖论,一件事的价值和完成它的难度是相互关联的。想象一下以下对话:“你想做难事吗?”“不,我想做轻松的事。”“根据你的经验,轻松的事有价值吗?”“好像通常不太有。”“那你真正想要的可能是难一点儿的事。”我想这就是人生真谛:困难是必要的。
在困苦中激发潜能
- 人们得不到自己需要和想要的东西,往往是因为他们从未向自己和他人明确那个东西是什么。毕竟不瞄准是几乎不可能击中目标的。
- 在兄弟会派对里当那个年纪最大的人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一种伪装成任性叛逆的绝望,也透着一股敏感的颓丧和傲慢。《彼得·潘》里的永无乡便有这样的意味。同样,一个迷茫但有才华的人在25岁时充满潜能,到了30岁可能就会显得绝望可悲,40岁时则可能会完全失去潜力。
你必须牺牲掉一部分不可估量的潜力,以换取一些生活中实在的东西。你需要找准目标,严于律己,否则就要自食其果。
拯救你的父亲
- 所谓勇气就是,无论真相看起来多么可怕,都勇于探寻。
- “人”的终极问题不是我们当下是谁,而是我们在未来可能成为谁。
主动挑起额外的重担
- 你愿意承担多少责任,就会获得多少人生的意义。
因为承担责任能使你真正投身于改善世界的行动中,减少不必要的痛苦,通过言传身教鼓励他人,克制人性阴暗面。一个砌砖工可能会怀疑自己单调乏味的工作,这样一块一块地砌砖有什么用。但他也许不是仅仅在砌砖,而是在建一堵墙,这堵墙是一座建筑的一部分,这座建筑恰是一个弘扬至善的场所。在这种情况下,铺设每一块砖的行为都是神圣的。如果你不满足于日常所为,那是因为你的目标不是建设一座弘扬至善的建筑,你的目标还不够高远。
拒绝荒谬
- 完成荒谬而令人厌恶的工作会打击人的士气,一个人但凡有点理性,都会很难有动力去完成那些毫无意义甚至自相矛盾的任务,因为他内心的每一丝真诚都会抗拒这种迫不得已。
- 这句话中那个知行一致的自己是帮助我们战胜人生风浪的方舟,而违背自己的根本信念就等于将这艘方舟驶向自我毁灭的浅滩,欺骗自我,然后遭遇自我背叛带来的空虚,承受心灵和现实中不可避免的损失。
投身理想之地
-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工作在扼杀你的心灵,那就可以考虑,开始劳心费神的更新简历和求职过程,去寻找另一份工作了。
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也常常让人气馁,但其实你只需要成功一次就够了。你有可能找到薪资更高也更有趣的工作,同事们不仅不会打击你的士气,反而会让你容光焕发。所以也许遵从心灵的呼唤才是上上策,否则你就需要活在自我背叛当中,眼睁睁看着自己忍受那些你无法容忍的事情。这是最糟糕的情形。
- 即便缓慢,那种持续的绝望感也会加速你的衰老,甚至让你想尽快结束事业甚至生命。老话说长痛不如短痛,你也许会承受好几年的惭愧,每周发四五份甚至十份简历,大部分都不会被人再看第二眼。但你只要走运一次就好,几年的盼望和艰难总胜过一生沮丧而压抑的职业生涯。
如果关心放错了地方
- 我们应该让年轻人明白,肩负崇高的责任才能带来意义感,才能抵御人生的悲剧和挫败。
当社会没有如此教育年轻人时,他们就会在错误的地方求索,变得越发脆弱,易于被肤浅的思想控制,被怨恨情绪支配。历史的进程是如何让我们走到这一步的?这种脆弱和敏感是怎么产生的?
最坏的决定就是不做决定
- 一个人要写出复杂而通畅的长文,自己也需要先拥有复合、明晰和深刻的人格。
恪守与超越
- 如果你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带来改变,而你破碎和矛盾的自我也会变得统一。
- 在至少一件事上尽力而为,帮你在迷茫时发现出路。
主动探索未知
- 艺术家站在混乱与秩序的交界处,而这个地方有时候充满艰险,让他们不仅不能创造秩序,反会跌入全面混乱之中。但艺术家却一直都栖身于人类认知的前沿,艺术之于社会就像是梦之于精神生活一样。
将潜力转化成现实
- 如果我们不能坚守责任,其他人就会认为我们缺乏道德和诚信。此外,人们不光会追究错误和疏漏的责任,也相信自主做出正确决定的人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每个人都应该可以公正地获取自己通过诚实自主的劳动创造的果实。这样的评判似乎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在心理和社会层面都广泛发挥着固有功能。这也就意味着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自我还是他人,都会抗拒变成机器上的螺丝钉而没有选择的自由。
缺乏主观能动性、自由意志和责任感的人,是无法与包括自我在内的任何人建立良好关系的。
无法忍受的约会
- 每个人都是深不可测的谜团。只要足够细心,你就会在伴侣身上重新发现足够的神秘感来保持你们刚在一起时的情感。只要足够细心,你就能避免对伴侣习以为常,敢于打破生活的惯性,摆脱千篇一律的枯燥生活。幸运的话,你们会重燃最初相爱时的那种火花,那种对更美好的自我和生活的想象,而这正是两个人坠入爱河时发生的事情。在热恋时,两个人都变成了更好的人,但热恋状态随后会消退。热恋体验对两个人来说都是礼遇,它打开了双方的想象力。
商讨、暴政和奴役
- 这种情况下,坚持追问是像做手术一样必要的手段。要在伴侣明确抗拒的情况下坚持对话,需要的不仅是勇气,甚至要有点愚公移山的精神。这么做很艰难,但值得钦佩。因为那个回避问题的人内心多半也是矛盾的,纵使他会发怒,但未必不想解决问题,这时候要坚持对话在认知上、道德上和情感上都很有挑战性。此外,对话也需要信任,而人们经常会通过遇到敏感话题时发脾气的方式来测试对方是否真的在乎自己,是否有诚意克服一两次甚至十次困难来把问题彻底沟通明白。不过,回避加愤怒还不是拒绝沟通者唯一的把戏
- 人生中这种层次的成就屈指可数,大约也就有4种。努力建设的稳固婚姻是成就之一,这会创造可靠、坦诚和有生活气息的家庭,让你愿意生儿育女。在稳固婚姻的支持下生育后代,这是成就之二。你会为此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力争实现更好的自我,创造出高品质的新关系,从而在你老去时儿孙满堂。人生苦短,你应该尽量实现完整人生所有的成就,而婚姻和子孙以及伴随着的所有心碎与负担都会占据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错过这一切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社会总是强调人的主要满足感源于事业,但是大多数人拥有的只是工作,而不是事业。在我的临床实践和专业经验里,一个女性不论其才华、教育水平、生育意愿处在什么水平,或者拥有怎样的年少轻狂和文化熏陶,到了三四十岁时往往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将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
- 如果你足够坚持,也对任何不愿商讨和牺牲所导致的恶果充满恐惧,那么你就会在恰当的时候组建家庭,而且一切发展顺利。这样一来,你就准备好发展你的工作和事业了,这也是一个人在短暂人生中能实现的第三个成就。你学会了如何在最亲近和私密的关系里创造和谐,这种智慧也会延伸到你的工作当中,使你成为年轻人的导师、同龄人的帮手和可靠的下属,驱使你尽力改善当下。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这个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和不开心了。也许最终你能学会好好利用家庭和工作之外的时间,让业余生活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是人生的第四个成就,和其他三个成就一样也会一直生长
经营幸福的家庭
- 根据我30年的临床经验和婚姻生活体验,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每周花大概90分钟的时间和伴侣聊各种生活和个人问题,比如最近工作如何,孩子们近况如何,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打理,最近有什么困扰需要帮忙,要为下周的事情做哪些准备。这种对话应该纯粹是事务性的沟通,因为你和伴侣需要在各自有自己想法的前提下达成共识。两个人要持续对话,彼此表达和倾听,不一定是一次性谈90分钟,可以是每天15分钟,只要能保持事务性沟通的通畅,大家知道彼此的想法就行。如果你们花的时间少于90分钟,问题可能就会积压,共识可能就会混乱。当问题积压到一定程度时,你和伴侣就会都搞不清状况、彼此疏远了。关系失去连贯性是一个很糟糕的结果。
构成世界的永恒元素
- 那些到了16岁尚未醒世的女孩子们都会有这样的遭遇,她们不想清醒,因为她们尚未发展出面对世界阴暗面的勇气和能力。她们非但没有被鼓励去探索世界的复杂性,反而在被庇护,而年轻人一旦被庇护,就等于被毁掉了。因为他们没有见过邪恶女王,所以当有一天她展露全貌时,他们会麻痹自己甚至伤害自己。更糟糕的是,当你过度保护孩子时,你自己反而会成为他们最想远离的人。你不让孩子进行必要的冒险,就会弱化他们的人格,而你就成了破坏者的化身、吞噬自主意识的女巫。
- 如果想既拥有简化的便利,又避免陷入盲目,就要与不同类型的人持续对话。
化解怨恨
- 不幸和风险都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且概率随机。你可能会觉得这么想并不能安慰你,但认识到随机性可以减少个人性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强烈的主观怨恨情绪。此外,你也可以发现一个很有价值的事实,即人生的所有负面体验都伴随着正面的体验。
勇气之上,还有爱
- 你也许会疑惑,人们真的会这么选择吗?他们能够这么选吗?我见过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是失去至亲时的哀伤。就算你对生死和逝者的感受都是矛盾的,也依然会因为死亡而哀伤。哀伤反应不完全是有意识的,它是一种奇怪的体验,会突然占据你的感官。你会感到震惊和困惑,不知道如何反应。有意识的哀悼是不真实的,它只是在表演应有的行为,并没有被真实的哀伤驱使。如果你没有在不知不觉中被哀伤占据,就会觉得自己没有感受到应有的情绪,没有眼泪和悲伤,这件事对你来说如此平常。假如你是在遥远的他乡收到死讯的,就尤其可能有这样的反应。但在貌似正常的生活中,你会忽然被某个小细节触发,哀伤就像潮水一样袭来。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且没人知道会持续多久。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情绪,你逃脱不了它的掌控。
哀伤是爱的体现,或许也是爱的终极证明。
- 浸于不可抑制的哀伤说明即使逝者是个不完美的人,即使生命本身有许多不完美,你也相信对方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否则你为什么会因为丧失而感到不由自主的悲痛?这样的情绪是自我欺骗无法企及的。你哀伤是因为有价值的事物不复存在了,不论逝者生前给你和他自己带来过多少麻烦,你在内心深处都认为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在我的经验里,即使劣迹斑斑之人的死亡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悲伤。世上罕有生活惨不忍睹到死后无人哀伤的人。
- 在任何家庭聚会中,人们在感受到温暖和共同回忆带来的联结的同时,都会不可避免地感受到随之而来的悲伤。当你看到一些亲人生活停滞或者走歪了人生路时,当你看到某些人逐渐衰老、健康与活力不再时,当记忆中年轻力壮的人们变得脆弱、让你的回忆也随之扭转时,都会让人感到痛苦。然而,在根本上大家依然会认为我们能够在一起吃饭、聊天、分享喜悦或哀伤是一件好事,而且每个人都相信只要团结一致,就能渡过难关。所以当你在哀伤时和家人相聚,其实也做出了一样的底层选择,“虽然当下艰难,但至少我们能在一起并彼此依靠”。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
《人生十二法则2》书摘最先出现在白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