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行业裁员到处是风声鹤唳,关于行业,关于职业,关于未来,平日里总有一些零散的想法,可是总体来说,始终是忙碌太多,而思考太少。于是,这个周末静下心来,想努力把这些碎片串起来——可是似乎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那就先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
首先,关于软件行业。很显然的是,任何行业都有周期,软件行业也不例外,软件行业已经过了最疯狂的时间段,现在整个市场都在高利率下,在高昂的借贷成本下冷静下来。我依然记得最疯狂的时候,大概就是在疫情大放水期间,小红书上都有各种行业的牛鬼蛇神 “三个月转码” 的小作文,那些就让我想起了好多年前,我刚读大学的时候,听说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因为需求火爆、一将难求而面试大量走过场(那个时候还没有软件专业毕业生)的故事。和做 manager 的朋友聊天,他也说,那段时间招进来的程序员能力整体上很明显下降了一个档次,而对于公司和团队来说,消化这些人的代价又显得很巨大。
软件行业是夕阳产业吗?显然不是。但软件行业是新兴行业吗?说真的,也不太适合谈什么 “新兴” 了。我认为,现在的软件产业依然再走着明确的上坡路,但是市场很明显很理性了。长远看,这是一个太正常不过的、健康的行业发展的过程。就像中国的房市经过了十几年的高增长,需要冷静下来一段时间一样,但是它和房市还不一样,房市的其中一个根本影响因素——人口,在经过了转折点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因而房市从长远看,缺乏持续上行的根本;而作为典型科技产业的软件业却不是这样,尤其是 SaaS 行业,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和 2022 年那会的裁员比起来,那个时候更像是一种粗暴和直接的方式去消化疫情期间过度吸纳的人才,而现在的裁员有点像是意味着,这个行业如今已经不太需要那么多的工程师了。现在风口上的概念是 AI,而它再炒作也是和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有所区别的,毕竟那个时候还缺乏扎实的产品和盈利,而现在 AI 已经看得到切切实实能够取代许多(低端)职业的可能性了。因此除去短期的利率变化因素,长远看很有可能就是不需要那么多软件工程师了。
一年多以前,我迈出了从大公司走向小公司的一步,也谈不上顺利,但是这 15 个月来,还是有很多收获。很不一样的工程师文化,很不一样的技术栈,很不一样预期和标准,其中的感触是混杂的。
回头看自己过去做过的各种角色,我明显和那些目标明确而技术栈专一的工程师不同,但是领域上既不能算是纯粹的 infra,也非常规的做单个终端用户向的产品,很多都是内部的一系列系统和平台。于是,向未来看,我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更关注于完整解决方案的 Platform Software Engineer。相应地,有一个概念与之比较的是 Product Software Engineer——我认为这是一种相较于过往的前端软件工程师和后端软件工程师,或者是做用户产品和做基础设施,更加普适的分类方法。
很多人容易觉得 Platform Engineer 更像是以往大家口中的 “后端工程师”,其实这个看法非常不正确,Platform Engineer 也可以做前后端开发,也可以提供全栈的产品,但是最为关键的是,他们的客户群体并非直接的最终产品用户,而是内部的、制作产品的工程师团队们。换言之,他们往往是 “间接” 面相企业的最终用户的——
While Product Engineers focus on building and enhancing features that solve end user problems, Platform Engineers focus on the infrastructure that supports the product.
以上来自 《Product and Platform Engineers》这篇文章,我觉得大致上归纳得挺不错的。
至于为什么我对于这个角色感兴趣,主要还是基于我过往积累的领域,以及我感兴趣的部分。
随着 AI 进一步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一方面编程能力越来越普及化,因其入门门槛越来越低;另一方面简单的编程劳动也逐渐被它代替,因此一个不断被拿出来问自己的朴素的问题是——“我的工作会被 AI 取代吗?” 作为软件工程师,唯有保持思考,保持对于技术的敏锐和创造力,我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如果发现每天开始套用同样的方法去机械地解决问题,去写无聊的样板代码,那它也许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了。
再说说近期的计划,我目前在公司内一个做平台的团队中,能学不少东西,做的事情还算有趣,但是我也努力保持敏锐,如果有符合上述方向的好机会我当然不想错过。
就说这些吧,有更多想法的时候,也许我会把这篇再更新一下。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