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Lisa Feldman Barrett 的 《Seven and a Half Lessons About the Brain 认识大脑》。她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还有加拿大皇家学会的双院士。
比如跑马拉松,在冲过终点的那一刻,觉得自己精疲力尽,恨不得站着都费劲。但是,有人曾经做过检测,发现即使在刚跑完马拉松,精疲力尽的人的身体里,依然储存着大量的能量。这也是,大脑根据预测做出的决定。这个预测就是,大脑在猜,万一你冲过马拉松终点之后,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比如终点线后面有只老虎等着你。因此,它必须得提前储备逃生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说,大脑的本质是一个预测器官。而这些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帮我们更好地管理能量,确保生存。这个过程的专业术语叫,稳态应变。巴瑞特管它叫,管理身体预算。注意,是预算,也就是,基于预测,提前计算。
换句话说,过去我们都觉得大脑的工作顺序是,先接受外界的信号,根据信号产生感觉,根据感觉做出思考。但实际上,真实的顺序是,你先接受外界的信号,但是,在你对这些信号产生感觉之前,大脑先做出预测,然后,根据预测让你产生感觉。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望梅止渴。你明明没吃到它,却觉得酸,这就是大脑在猜,你看到之后可能要吃,吃完之后会觉得酸。它就提前对你释放了这个信号。当然,这个预测也经常不准。比如,你突然觉得,有一首歌,你明明很久没听,但它就是在你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再比如,你走进一个房间,突然感觉莫名地焦虑。这都是大脑在根据预测做出反应。至于它做的是什么预测,不好意思,它不会告诉你。这一切都是本能反应,你根本感觉不到过程。就像一加一等于二,计算过程太快,以至于你都意识不到自己计算过。
举个例子,你在特别渴的时候喝水,是不是感觉两口水下肚,立马就解渴了?这看起来好像很平常。但事实上,水需要20分钟,才能进入你的血液,它根本不可能在几秒内解渴。那么,你为什么感觉解渴?是大脑在意识到你喝水之后,做了一个预测,它觉得你既然喝了水,一会儿这些水就应该进入血液了。因此,它基于这个预测,提前给你的身体释放信号,让你觉得很解渴。
换句话说,要想改变自己,你的重点不是改变思考方式,而是改变大脑对某件事的预测。怎么改变?我们都知道,预测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的。你要是找一个从来没吃过青梅的人,望梅不一定能止渴。因此,要想改变预测机制,关键是改变经验。比如,以前你心情不好,就喜欢吃薯条。但是,你可以换个方法,心情不好的时候,改去跑步。第一次跑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煎熬。但多跑几次,大脑就会形成新的反射回路。等你心情再不好的时候,跑步反而会让你高兴。再比如,加班的时候,感觉压力很大,情绪低落。你可以把这个过程再延长一点,每回都奖励自己,加班之后,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打游戏、看电影、吃烤串。多试几次,再加班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感觉到一点兴奋。换句话说,我们的身体里有很多进化赋予的设定。坏消息是,这些设定可能有漏洞,有缺陷,可能是错的。但好消息是,人是一个奇妙的物种,对于每一个不好的本能,你一定能够找到另一个与之相反的本能来克制它。有句话说得好,成大事者,反本能。拿什么对抗本能?答案是,激发另一个本能。
我觉得这个机制能解释很多生理和情绪的问题。准确的说是,人是活在预期里的。预期脆弱,人就脆弱;人觉得累,觉得困,不是身体不行了,而是脑子觉得预算不够,脑子觉得这点机会要不拉倒把,能折腾个der 。。。
然后今天 OpenAI 推出了 sora 这玩意对影视、创意行业震撼就不说了,我觉得它可能真的是 AGI 的开端了。按照上面的理论,意识和智力不是说一个世界戳一下,从一个模型得到一个响应;而应该是一个模型随时随地都在对眼睛、感官的输入进行建模和预测,然后随时预测下一秒、5秒、10秒会发生什么,然后根据是不是真实发生了进行模型的正向激励,或者负向feedback。人从小就是这样磕磕绊绊的去理解世界,和世界互动,改变世界的。
btw sora 这名字不是「空」么。。。Sora Aoi——苍井そ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