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刚入职公司甚至在大学就开始看这本《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其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提升效能的书。
个人在很早以前就读过这本书,最近在 Lily 老师的指引下,又重温了这七个习惯。
一些习惯在工作中已经在实践,一些在实践但是做得不到位,还有一些实际和理想有一些出入,知行没有合一。
知易行难。再次梳理总结如下: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是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在 1989 年出版的一本自助书籍。这本书提出了七个习惯,旨在帮助个人和组织提高他们的效能。这七个习惯的简要概述如下:
以上习惯构成了一套相互关联的原则,旨在帮助人们在个人生活和职场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习惯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行为改变,而是需要持续练习和内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原则和价值观。
高效能的核心理念是个人和组织能够通过内化一系列基于原则的习惯来提升其效能。
要想改变必须从思维开始。因为思维模式决定了行为方式,而行为方式最终决定了结果。要实现根本的、质的变化,我们需要从内心深处的信念和思维模式开始改变,这样才能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改变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调整,而是包括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根本方式。
柯维认为,效能不仅仅是高产出,而是一种平衡发展的结果,这种发展涵盖了个人的多个方面,包括心智、情感、身体和精神。
其底层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理解:
这些习惯的底层逻辑是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持续的个人成长和提升生活各方面的效能。
对于一个人来说,内在品格和原则是其个人行为的基石,决定了我们如何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
核心价值观如诚实、诚信、勇气和正直是内在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普遍的自然法则如公正、尊重、效率和责任则是我们行为的原则基础。这些原则和价值观提供了对的行为导向,它们是客观的真理,不受个人情感和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个性表现是内在品格和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包括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工作表现和社交能力等外在行为。这是外界观察到的我们,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直接方式。个性表现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内在品格和生活原则,并且是个人成功和公众成功的展示。
高效能的成熟度连续体概述了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依赖、独立和互赖。起初,个人依赖于他人满足需求。随着成长,个人发展出独立自主的能力,能够自行解决问题,形成了主动积极、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等个人成功习惯。最终,个人进入互赖阶段,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够取得更大成就,通过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等习惯与他人建立有效的互动和协作,实现公众成功。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成熟度连续体强调了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的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先从改变思维模式开始。改变思维模式是对个人心智习惯的深刻洞察与重塑的过程。
在心理学与行为科学领域,这种转变被视为行为的自我调节,它要求高度的自我意识和持续的自我反思。开始这一过程的第一步是识别和理解自己现有的自动思考模式,尤其是那些消极的。这种自我意识是改变的基础,因为我们不能改变我们不理解的东西。通过深入探询自己对挑战和机会的看法,我们可以揭示出潜在的认知偏差和限制性信念,这些往往是我们在生活的早期阶段无意中养成的。
认识到并接受这些思维模式的存在,是将改变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这一步不仅需要智慧去看到自己的局限性,还需要勇气去承认并接受这些局限性。这样的认识是一个释放点,它提醒我们,尽管过去的模式可能已经深深植入我们的心智,但我们拥有改变它们的能力。设定积极的意图和使用正面肯定语句,都是为了在潜意识中培养一种新的自我形象和可能性感,它们是心智改变的种子,需要通过时间和重复来培养。
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替换消极思维、持续学习和练习感恩等策略塑造一个更为宽广和积极的认知视角。
将新的思维模式转化为行动是确认和巩固这些模式的关键步骤。这涉及到实际地把新的思维方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为这些模式提供实际的支撑。同时,反馈和调整以及对自己的耐心和宽容,确保了这个过程的可持续性和圆满性。改变思维模式确实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时间、练习和不断的自我提醒。每一步小小的进步,都是我们朝向更健康、更积极思维模式前进的重要一步。
主动积极是第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所有其他习惯的基础。
主动积极是指个体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主动地影响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这要求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范围(即影响圈),并专注于能够控制和影响的领域。主动积极的人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和成功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行为、决策和反应决定的。
主动积极的逻辑本质在于认识到我们作为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拥有主动权和选择的自由。这一习惯强调,我们的行为是基于自己的选择而非外界条件或刺激的直接反应。人们可以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作出选择,这是因为我们拥有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等独特的人类能力。这意味着,尽管外部环境和某些情况可能会对我们施加压力,但我们如何响应这些压力和情况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主动积极的人通常会:
主动积极的习惯鼓励我们从内在发起变化,通过我们的个人选择来塑造我们的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塑造。这种习惯要求我们承认自己的行为是基于内在选择的结果,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主动行动来影响我们的生活轨迹和结果。
更大的主动积极不仅仅是对现状做出反应,它还包括创造需求和机会。这意味着创造需求和创造机会,不等待需求出现,而是通过创新或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来创建市场的需求;寻找或开发新的可能性,而不是仅仅等待机会降临。这可能意味我们需要学习新技能、拓宽人际网络、或是在未被充分利用的领域寻找潜在的增长点。
在柯维的「主动积极」习惯中,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指的是一个人可能会关心的所有事物的范围,包括健康、工作、国家经济、全球变暖等等。这个圈子里的事物很广泛,但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被个体直接控制。相比之下,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则包含个体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事物,比如个人的健康习惯、工作表现和日常人际互动。
其底层逻辑在于区分我们所关心的事物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哪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当我们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影响圈内的事物上,对此我们通常会感到更有力量、更积极和更有效,因为正在投资于自己能够有实际作用的领域。
这种集中关注可以导致影响圈的扩大。相反,当我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关注圈内无法控制的事物上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无力、焦虑和沮丧,这通常会导致影响圈的缩小。
在影响圈内行动需要主动性,即积极采取行动和承担责任,而不是仅仅作出反应。主动性是主动积极习惯的核心,它要求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决定了我们的效能。而反应性是在关注圈内被动应对的态度,它通常伴随着抱怨和指责,这些行为无法有效地改变情况或解决问题。
积极心态是指专注于自己可以控制和影响的事物,这通常会导致更加积极的情绪状态和更高的个人效能。
在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中,责任感是指认识到自己对生活结果负有责任。即使在外部情况不利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选择如何回应,这种选择显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以有核心团队离职为例,我们需要专注于影响圈,这意味着要主动采取措施来减缓这一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利用这个机会来增强团队和组织的韧性。我们可以做如下的动作:
专注于我们可以控制或至少可以影响的事情,而不是消耗能量在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问题上,这将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变化,并且有助于维持团队的积极动力。
从主动积极的哲学视角来看,个体的自我驱动和深度责任感是个人成长与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驱动力。 自主选择行动反映了个体的内在力量和对改变的渴望,而这种力量源自于对个人能力与效果之间联系的深刻认识。通过明确表达自己的选择,个体不仅向他人展现了自己的承诺和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人内在的主动性,从而共同创造一个充满责任感和目标导向的环境。
承诺和一致性是建立他人信任和尊重的基石,这对于形成有效的领导力至关重要。当个体通过言行一致表现出对结果的责任时,他们不仅为自己的行为树立了标准,还为周围人设定了期望。这种行为激励他人也采取积极行动,从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社交影响,推动团队成员共同面对挑战并实现共同目标。
通过展示爱与关怀来负责任,个体能够在团队和社区中培养深刻的联结和忠诚度。 这种情感投入不仅体现在为他人的福祉承担责任上,同时也反映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深思熟虑上。感情的力量可以化作集体行动的催化剂,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并且鼓舞人们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共同努力超越现状。
通过这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模式,个体不仅能够建立起自我效能感和正面影响的环境,而且能够激发自我超越与不断成长的动力。这样的文化会逐渐在更广泛的社交网络中扩散,促使责任感成为社会互动的核心价值,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维持且不断提升的积极生态系统。
「以终为始」是第二个习惯。我们需要先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结果是什么,然后反向工作,确保每一步都在朝着那个目标前进。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愿景或目标,然后我们的策略、计划和每日行动都应该与这个愿景或目标保持一致。
这个习惯的底层逻辑是目标导向的思维模式。 当我们从目标出发来规划我们的行为时,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手上的资源和时间。这种做法帮助我们聚焦于那些能够带我们更接近终极目标的活动上,并避免那些可能会让我们偏离轨道的干扰。
「以终为始」的基础逻辑包括:
通过「以终为始」的习惯,个人和组织能够确保他们的努力不会偏离预定的轨道,并最终达到他们的长期目标和愿景。这个习惯鼓励我们思考生活和工作的长远意义,并确保我们每天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并最终能够导致我们想要的结果。
在以终为始的实践中,行动之前先展望结果是一种高效的前瞻性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先清楚地定义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 这种方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感,帮助我们规划更加有序的行动步骤,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并确保资源的有效运用。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预见并评估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采取预防措施以规避风险,增强我们的应对策略,并在面对挑战时保持高度的准备状态。此外,它还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内在动力,使我们对追求目标保持热情和坚定。
然而,展望结果的策略也需谨慎使用,以避免过度规划导致行动瘫痪或对变化缺乏必要的适应性。它的最佳实践是结合灵活和敏捷的思维,确保在追求预设目标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
个人使命宣言是一个个人化的、通常是书面形式的声明,它表达了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最深层的愿望、生活目标和他或她希望实现的影响。
个人使命宣言的首要价值在于其为个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生活和工作方向。它如同内部的指南针,帮助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交叉路口时做出符合自身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的选择。宣言中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可以帮助个人抵御外界诱惑和短期利益,确保我们在追求长期成就和满足感的过程中保持坚定和专注。
个人使命宣言也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工具。它鼓励个人去识别和发挥其独特的才能和激情,导致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个人幸福感。有了使命宣言作为指导,个人更有可能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实现其最高潜力,因为我们能够更有意识地追求那些与自己深层价值观和目标相一致的机会。
例如,假设一个人的使命宣言是“通过教育和知识传播,激励和赋能下一代,以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世界”。这个宣言不仅定义了个人的职业重点——教育和可持续性——而且还概述了其希望达到的社会影响。在职业选择、教学方法和社区参与等方面,这个使命宣言将是一个持续的影响力,激励着个人去创造积极的社会变革。
个人使命宣言的底层逻辑基于几个核心原则:
个人使命宣言的具体步骤
个人使命宣言是一个动态的工具,它应随着个人的成长而发展,帮助你保持对你的生活方向和目标的清晰认识。
将行动之前展望结果和创造个人使命宣言相结合,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有意义且有指导性的生活框架。使命宣言提供了一个核心的、长期的方向,而展望结果的策略则确保了我们在实现这个长期愿景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这种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焦点和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达成个人和职业目标的清晰路径。
「要事第一」的习惯是第三个习惯,其核心理念是基于时间管理的四象限理论,强调个人应该优先处理那些对实现长期愿景和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事务。 这些事务通常被分类为「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比如建立关系、健康管理、长期规划等。
将事项分为两个维度,重要事项和紧急事项。重要事项与我们的长期目标、价值观和使命直接相关的任务。紧急事项通常是那些需要立即注意的事情,如临近截止日期的任务或突发事件。
柯维推荐使用四象限工具来识别和分类任务:
要事第一的习惯特别强调第二象限的任务,这些任务对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但往往会被忽略,因为它们不会产生立即的压力。
「要事第一」习惯的底层逻辑包括:
理解了要事第一,下一步就是实践,实现主要是四个操作,专注最重要的事情、放弃不重要的事情、每周计划、选择时保持真实,具体如下:
将这些原则融合到日常实践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减少压力和提高成就感,并确保我们的精力集中在那些对我们最为重要的事务上。这样,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生产力和满足感。记住,这需要持续的实践和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越来越擅长运用这些原则。
以上三个习惯是关于个人成功的三个习惯,接下来三个是关于公众成功的三个习惯,更多的是与他人相关,与协同相关。
在思维层面,输赢思维是一种基于竞争的思维模式,它源于「有限资源」的信念,即认为成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成功了,那么另一个人就必须失败。这种模式在零和游戏中很常见,其中一个人的收益等于另一个人的损失。在个人关系和商业交易中,这种思维往往会导致短视和对立。
在高效能的习惯中,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合作和共赢的思维模式。它源于信念,即通过合作,所有人都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而不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这种思维方式鼓励寻找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案,将蛋糕「做大」,以便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 在个人和职业关系中,这种思维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和信任。
双赢思维里提了一个概念,情感账户,这个比喻用来描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过程,就像在银行账户中存取金钱一样。
在情感账户的概念中,每个人都有一个虚拟的「账户」,用来代表他与其他人的关系质量。 当切物通过正面行为,如倾听、赞扬、理解、尊重和支持对方时,就相当于在他们的情感账户中存入「情感货币」。相反,批评、忽视、欺骗和不尊重等消极行为则相当于从这个账户中进行「取款」。
情感账户的核心观点是,积极的交互可以增强关系的信任与亲密感,而消极的交互会消耗信任并可能损害关系。拥有健康的情感账户余额可以帮助人们在冲突发生时拥有更大的抵抗力,因为它们有足够的「信任储备」来弥补误解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
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像管理银行账户一样,谨慎地进行情感投资,确保情感账户的余额始终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
在一个公司中,看存款行为多,还是取款行为多,基本可以看出这个公司的文化是怎样的。
「存款」是指任何可能正面影响关系的行为,而「取款」是指那些可能负面影响关系的行为。有一些例子,见下表:
存款行为 | 描述 | 取款行为 | 描述 |
---|---|---|---|
倾听 | 给予完全的注意力,积极地倾听。 | 不倾听 | 忽视对方的说话或在他们说话时做别的事情。 |
理解 | 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表现出同理心。 | 不理解 | 无视对方的感受,缺乏同理心。 |
赞扬 | 诚挚地表达赞美和感激。 | 批评 | 无端指责或批评对方。 |
支持 | 在对方需要帮助时提供援手。 | 忽视 | 忽略对方的需要或不提供帮助。 |
守信 | 做到承诺的事情,建立信任。 | 失信 | 不兑现承诺或经常迟到。 |
尊重 | 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情感。 | 不尊重 | 蔑视或贬低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
诚实和透明 | 说真话,公开交流意图和感受。 | 欺骗 | 对重要事项撒谎或隐瞒真相。 |
忠诚 | 在对方不在场时维护他们的声誉。 | 背叛 | 不忠诚,背后损害对方的声誉。 |
道歉 | 当你犯错时,诚恳地道歉。 | 倔强 | 当犯错时,拒绝承认和道歉。 |
鼓励和赞赏 | 鼓励对方并为他们的成就和努力表示赞赏。 | 打压 | 无视或贬低对方的努力和成就。 |
情感账户的概念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互惠。长期的正面行为可以建立起强大的关系储备,使得偶尔的失误或冲突不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反之,频繁的负面行为会迅速耗尽信任,可能导致关系破裂。因此,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情感账户的余额对于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当我们想在一个人的情感账户里面「存款」时,可以先了解这个人的情况,坚持真挚,通过日程月累的小额存款,并且请牢记亲密关系需要更多的「存款」。
双赢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人际领导力的基础之上,鼓励人们在互动中寻求互惠互利的结果。柯维认为存在下面几种基本的人际互动模式:
柯维主张,双赢思维是一种成熟的、高效的心态,它基于寻找共同好处的原则,并寻求第三种选择,这是一个既不是你的方案,也不是我的方案,而是一个更好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具有双赢思维的人相信在大多数互动中都能找到这样的解决方案,并且他们拥有进行有效沟通和建立信任关系的技能,以便在所有相关方中创造价值和满意度。
为了有效地实践双赢思维,个人需要具备三个重要特质:诚信(言行一致,坚持正确的原则),成熟(有自信也尊重他人),以及心态的丰盈感(相信有足够的成功和成果可以分享)。双赢思维推动着协同效应,强调团队或合作伙伴间的互动能创造出远大于各自单独努力的成果。
双赢思维涉及两个重要特质:体谅(Consideration)和勇气(Courage)。这两个特质是实现双赢思维的必要条件。
柯维将体谅和勇气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所说的「平衡勇气和考虑」的心态。这种平衡是双赢思维的核心,因为只有同时具备对自己和他人利益的关心,才能寻找并实现真正的双赢解决方案。如果过于偏向任何一方,就可能落入赢/输或输/赢的情形,而不是双方都能接受和满意的结果。通过综合运用体谅和勇气,个人和组织能够创造出互利共赢的关系,这种关系基于相互尊重和价值的创造。
在双赢思维中,”双赢协议”是一种合作关系的框架,它建立在双方都能从中受益的基础上。其核心目标是创造一个双方都认为公平、满意、并且有价值的结果,而不是以牺牲任何一方为代价来实现另一方的利益。 双赢协议的底层逻辑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核心信念是存在一种「第三种选择」,即不是你赢我输,也不是我赢你输,而是我们都能赢。这种思维方式承认资源和解决方案是可以创造和扩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双赢协议基于互依性的认知,即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和团队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的。在这种互依的关系中,合作比竞争或者单方面的依赖更能带来成功。
实现双赢协议需要一定的成熟度,这包括情感成熟和心智成熟。情感成熟意味着能够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全感,即使在面临冲突和挑战时也能够保持理智。心智成熟则指的是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同时理解他人的立场。
有效的沟通是双赢协议的关键。这意味着开放和诚实地交流想法、感受、预期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且倾听对方的反馈和建议。
双赢协议要求参与者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关注短期利益。这种系统思维帮助识别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并寻找满足这些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
创建双赢解决方案常常需要创新思维,这意味着要走出传统思路的框架,开发新的方法来满足各方的需求。这种创新可以创造额外的价值,使得原本看似有限的「蛋糕」变得更大。
双赢协议通常涉及谈判和协商过程,这个过程是为了达成共同的理解和满足双方的关键关切点。谈判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双方都认为正义和有益的解决方案。
双赢协议的实现不仅仅是技巧或策略,它更是一种基于原则的生活方式。在个人和组织层面上,它要求我们重新定义成功,把关注点从个人利益转移到共同利益上,从而促进更广泛的和谐与进步。
双赢协议不是简单的妥协或者让步,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其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和关注被重视,并且在协议的框架下得到满足。这种协议有助于建立长期的、互相支持的关系,为所有相关方创造更大的价值。
保持富足心态、平衡勇气和体谅、考虑他人的赢及自己的赢,这些都是建立双赢协议的关键要素。下面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在实践中实现这些原则: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原则和策略,你可以更有效地在各种关系和情境中推广双赢的解决方案,不仅在职业上取得成功,也能在个人层面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知彼解己是一个关于同理心沟通的习惯
在刚毕业的时候,公司新入职一个 VP,在其第一次公开演讲的时候介绍自己,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他说,欢迎大家找我聊天,我会是一个好的听众。现在我也希望以及在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好的听众。
「知彼解己」指在与他人交流时,首先应该致力于理解对方的观点,然后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有效的沟通策略,它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在被理解之前先理解他人的价值。
以下是这个习惯的几个关键点:
通过实践这个习惯,人们通常能够建立更深的人际关系,解决冲突,以及在个人和专业的环境中更有效地沟通。这个原则不仅在个人生活中有用,也是领导力、团队合作和客户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技能。
知彼解己这个习惯意味着深入理解他人的观点、需求和感受,同时也清楚自身的价值观和期望。它强调的是先倾听、后理解,在此基础上再传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这个习惯关键在于建立基于尊重和共情的沟通,从而促进有效的互动和解决冲突,实现真正的双向沟通。
倾听是第一步,而同理心倾听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同理心倾听(Empathic Listening)是一种深层次的倾听方式,不仅仅是听到言语表面的意思,而是努力理解说话人的情感、动机和背后的需求。 它不只是理解信息的内容,更是感受和共鸣说话人的情感状态。同理心倾听要求倾听者放下自我,避免立即做出评判或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全心全意地从对方的视角去理解对方的体验。
其底层逻辑在于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被理解和认同。当人们感到被真正理解时,他们更容易打开心扉,进行真诚的沟通。这种倾听方式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尊重,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同理心倾听能够促进双方的情感连接,缓解冲突,增强关系的亲密度,从而为解决问题和协作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它要求倾听者具备深度的情感智能,以及抑制即时反应,转而深入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深层次信息的能力。
我们常用以下的句式来发起:
你对 A 感到 B
A: 谈论的内容、话题或言语中的意思
B:生气、兴奋、悲伤、烦躁、尴尬
举例:
### 场景:
假设你的朋友最近失业了,并且他们对此感到非常沮丧和焦虑。
### 朋友可能会说:
“我失业了,我不知道下一个月的房租从哪里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 非同理心倾听的回应(作为对比):
“别担心,你会找到工作的。你之前也失业过,后来不是照样找到了吗?”
### 同理心倾听的回应:
“听起来你现在感到很焦虑和沮丧,对未来感到不确定让你觉得自己处在困境中。这肯定很不容易。要是愿意的话,我在这里可以听你说说你的想法,我们也可以一起探讨可能的下一步。”
在同理心倾听的回应中:
- 理解情感:首先是对朋友的情感(焦虑和沮丧)的识别和理解。
- 反映情感:然后是将这些情感反映给对方,表明你理解他们的感受。
- 支持: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环境,让朋友知道他们不是独自一人。
- 不给建议:避免直接给出建议或者试图解决问题,除非朋友请求。
- 开放性的邀请:最后,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邀请,让对方知道你愿意倾听和支持,为他们提供一个表达自己的空间,并在他们准备好时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同理心倾听的关键在于展现出真正的关心和愿意理解对方的立场,而不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或者评判。
在倾听后我们需要回应对方,而在回应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自传式回应。
自传式回应是在沟通过程中,听者用自己的经历、观点或情感来回应说话者的信息,而非专注于理解说话者本身的感受和观点。
这种回应方式往往是出于试图展示共鸣或提供解决方案的好意,但可能会导致对说话者真正意图的误解,因为它把重点从说话者转移到了听者身上。
以下是一些自传式回应的常见例子和可能的后果:
为了避免自传式回应,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通过避免自传式回应,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并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和关系。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知彼解己强调的是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其中探究、评价、建议和诠释这四个方法可以应用于这一习惯的实践过程:
在实践知彼解己的过程中,这四个步骤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参与沟通,确保双方都能够被理解,从而建立真正有效的对话和解决冲突的基础。
统合综效是一个关于创造性合作的习惯
统合综效是第六个习惯。这个概念主要强调创造性合作——即通过团队合作创造出比个人独立工作时更好的结果。
统合综效的关键要素包括:
统合综效的好处:
实践统合综效的举例:
想象一下,一个项目组由不同背景的成员组成,包括市场营销专家、软件开发人员、财务顾问和创意设计师。团队面临一个复杂的挑战,需要一个创新的市场进入策略。各成员初始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但通过开放的讨论,他们不仅仅是妥协,而是融合各自的专长和视角,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策略,这个策略结合了技术创新、成本效益和用户体验的最佳实践。这个过程就是统合综效的体现。
统合综效作为一种习惯,需要练习和承诺。它要求个人发展出一种以团队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并且愿意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统合综效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是在互动中才有可能释放创造力。
统合综效可以通过珍视差异、有意愿、澄清目标、知彼解己和探索替代方案这些途径来实现。详细解释如下:
我经常和我们家娃讲:人,生而不同,在团队内也一样。团队成员需要认识到每个人的不同背景、经验、技能和观点都是宝贵的资源。珍视差异意味着看待这些差异作为创造更好解决方案的机会,而不是障碍。
个人和团队必须有愿意合作、开放思考并接受新的想法的意愿。这种意愿是实现统合综效的基础。
在团队合作中,共同理解并同意项目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澄清目标可以确保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知彼解己是了解团队成员的能力、需求和期望,并将这些知识用于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过程。这要求个人进行自我反省,并积极了解他人。
在面对挑战时,团队应该寻求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满足于第一个看上去可行的方案。探索替代方案可以带来创新和创造性的结果。
通过这些途径,团队可以利用成员之间的差异,通过合作超越单个成员的能力,创造出更有效、更创新的解决方案。统合综效的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团队的整体表现,还可以提升团队成员的满足感和参与感。
不断更新是一个关于每日自我更新的习惯
「不断更新」这个习惯的核心思想是个人和职业的持续改进,即常常对自己的生活各方面进行更新和充电,以保持和提升个人的整体效能和福祉。
「不断更新」习惯强调四个主要领域的平衡发展,以下是这些领域的详细解释以及如何在这些领域中不断更新自己:
维护身体健康是基础。这包括适度的体育锻炼、健康饮食、足够的休息和压力管理。
心智的发展涉及学习和思考。继续教育、阅读、写作和教授他人都是锻炼心智的方式。
社交/情感发展是指建立和维护积极的关系,以及发展良好的交流和人际技能。
精神领域通常涉及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它可能包括祈祷、冥想、音乐、艺术或与大自然的互动。
通过在这四个领域中均衡发展,个人可以确保他们的“锯子”始终保持锋利,这样他们就能以最高的效率和效能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柯维认为,只有通过持续的自我更新和改进,个人才能有效地生活,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
不断更新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求个人对自己的成长和学习持续投资,以实现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不断更新」是建立在自我维护和持续改进的理念之上。这个习惯源自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你的锯子变钝了,就要停下来磨锯」。换言之,如果你想保持有效和高效,就需要定期地恢复和提升你的身心能力。
不断更新认识到人类是多维度的存在,包括身体、心智、情感和精神等方面。每个维度都需要定期的关注和维护。例如,身体的维护包括适当的锻炼、营养和休息;心智的维护则涉及学习和智力挑战;情感的维护要求建立和维护有意义的关系;精神的维护可能包括冥想、写作或其他形式的自我表达。
不断更新强调了自我续能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忽视了自我维护,就可能会遭受倦怠和效率下降,反之,通过积极维护和更新自己,个体能够维持高水平的表现和幸福感。这种自我续能的过程要求有意识地规划时间和活动,以确保所有维度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这个习惯还基于一个长期的视角,认识到持续的成长和适应是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关键。 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能和观念,个人能够保持自己的相关性和竞争力。它鼓励个体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地探索新的兴趣和发展新的技能。
并且不断更新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意味着始终面向未来,保持乐观和动力,永远寻求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态度促使人们主动寻找改进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等待外界的变化迫使他们作出改变。这样,个体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活力和创造力。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综合的个人和职业生活指导理念,旨在帮助人们通过改变自己的习惯来提高效能。这些习惯分为个人成功、公共成功以及自我更新三个部分,体现了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依的成长路径。
个人成功包括前三个习惯,分别为:主动积极(Habit 1: Be Proactive)、以终为始(Habit 2: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和要事第一(Habit 3: Put First Things First)。这些习惯强调个人主动性、目标设定和时间管理,是个人效能提升的基础。 主动积极是关于自我意识和选择的能力;以终为始要求个人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和长远目标来规划生活;要事第一则是关于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任务,以确保行动和目标一致。
公共成功涉及的三个习惯是:双赢思维(Habit 4: Think Win-Win)、知彼解己(Habit 5: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和统合综效(Habit 6: Synergize)。这些习惯聚焦于与他人建立有效的互动和关系。 双赢思维是追求互利共赢的关系;知彼解己是关于同理心倾听,首先理解他人,再寻求被理解;统合综效是指通过团队合作创造出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成效。
最后的一个习惯是不断更新(Habit 7: Sharpen the Saw),它关注于自我更新和平衡发展,涵盖身体、心智、情感和精神四个方面。这个习惯认为,不断地自我提升和维护是持续成功和有效应对生活挑战的基础。它鼓励个人投资于自己,定期从日常忙碌中抽出时间进行自我修炼,从而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和适应性。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核心理念是自我掌控和持续改进。柯维认为,通过内在的价值观和习惯的改变,人们可以影响外部环境并实现个人与职业的有效成长。书中的习惯模型鼓励读者从内在进行转变,从而在外部世界中实现真正的有效行动和深刻的影响。
以上并非书本全部内容,也并非仅包含书本的内容,仅作为温习之用,大家批判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