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工作和生活的恶习,睡眠越来越不好。很多时候躺在床上明明已经非常困了,但是大脑一不小心陷入胡思乱想,然后越想越睡不着。
很多人说把大脑放空就能睡着了,我也试过,放空是不可能的,大脑时时刻刻总得琢磨点什么;既然要琢磨点什么,那我们能否找一部分最容易睡着的来琢磨?这几年我倒琢磨出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用来入睡:
停止理性推演!强行带入感性的、放松、舒服的回忆体验占据大脑活动
具体展开,首先我这里对睡不着的「胡思乱想」作了一个二元分类:
或许,有人会说我命苦啊~没那么多享受可以回味。我之前也是这样,总觉得过得很匆匆没这么留下的美好回忆,有一次下班路过郊外,看到天边块落山的太阳,光线没那么刺眼,橙红色的余晖给白云描了个边,倒影在一处水塘里,没有了中午那么热的暴晒,微风刮过岸边那些稀稀拉拉的花朵和绿树。感受到美的瞬间迫使我立刻停下脚步,找个草坪坐下欣赏并且仔细观察,深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我当时决定把这个时刻深深记录在脑海里并反复加深印象,以备将来再也遇不到了。后来这个「场景」的确帮助我度过了很多个艰难的夜晚。
要训练这个区分能力没有想象那么难,但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大脑胡思乱想的时候很容易不自觉陷入「理性」部分,这种要特别注意避免。时刻有个对当前的思考行为进行「反思」的归类能力。分析和假设类的事,躺着就不要去想;一旦躺下,就多回忆和假象一些「体会」和「感受」。感性的分类里,有一种叫做「害怕」和「忧虑」的东西,一定要特意避免,Zizek说过 “The only emotion that doesn't deceive is anxiety”,焦虑是惟一不骗人的情感,这句话的意思是,焦虑的本质是理性和归因分析,而不是情感,所以它很「真」而且很「重」。入睡这种事就不要当真啦,想点轻松愉快的骗骗自己做个美梦不好么。
对思绪的简单的二元分类并非我独创,Popper的第三世界 和 《思考快与慢》里 I II型系统都有类似的阐述。这个入睡方法是我无意中实践出来的,可能是早年无聊特别喜欢辨别思考的模式,二分类之后睡不着,大脑老是琢磨事,我无聊得琢磨起琢磨本身,于是逐渐琢磨出一个辅助入睡规律。
今天刚好看到另一个研究:德国蒂宾根大学发现,合理利用睡眠,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决策能力
研究过程是,招募一群8到11岁的孩子,给他们看一组很吓人的照片,比如凶猛的动物之类。当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被吓到了。之后,把这些孩子分成两组,第一组让他们回去睡一觉。第二组,让他们通宵玩游戏。
第二天,再给这些孩子看这些可怕的照片。结果发现,睡觉组的孩子,可以相对平静地观看照片。他们显得没那么害怕了。而通宵游戏组的孩子,被惊吓程度,跟前一天几乎没有区别。
研究人员认为,这就是睡眠的作用。睡眠就像一个过滤器。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时,大脑的逻辑系统和情感系统,会同时运转。比如,看到一条毒蛇。你既会产生逻辑上的识别,记住这条蛇的基本特征。同时,你也会产生情感层面的反应,也就是害怕。
而睡眠的作用,就在于,过滤掉其中情感的部分,保留逻辑的部分。因此,睡觉的孩子再看到蛇时,他们就不会那么害怕,只会记得,这条蛇昨天见过。而通宵组的孩子,这个害怕的感觉还在,他们再看到蛇时,还会很害怕。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晚上一上秤,发现自己胖了,发誓第二天早上要起来跑步。但第二天却起不来。这就是因为,你立flag时的激情,被睡眠给过滤掉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睡前千万不要立flag。
把这个结论再延伸一步,研究人员认为,假如你做一件事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干扰,那么你最好先去睡一会儿。这能帮助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比如,要不要创业?不创业,觉得有点虚度青春。创业,又有点患得患失。这就是受情绪干扰太多。按照这个研究,你就应该先去睡一觉。让你的情绪脑先冷却下来,睡醒之后,再用你的逻辑脑仔细想想。
其实,这个研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不就是,一日之计在于晨吗?也就是,把需要动用逻辑思考,需要计算,需要做计划的事情,尽量放在一觉睡醒之后。
所以睡觉就睡觉,别想那么多。自然就能睡得着了。本文也用来回答V站题问《如何在睡觉的时候不胡思乱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