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不少人认为,遇到纠纷后,只要打赢了官司,就能拿到应有的赔偿。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胜诉仅仅是解决纠纷的第一步,如何保证法院的判决被顺利执行,才是关键。有不少案例中,当事人赢了官司,却因对方拒绝履行判决,导致无法获得赔偿。在这种情况下,强制执行才是破解之道。
但现实中不少人对强制执行有些误解,比如认为法院会主动强制执行,不用自己参与。或者是觉得被执行人把钱转移了,没办法执行到。其实这些观点都不太对,接下来小盛律师来和大家聊聊强制执行的那些事!
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裁定书等),对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采取的法律措施,其目的在于确保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益得以实现。强制执行的流程基本如下:
如果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的财产在外地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确保了跨地域执行的效率和便捷性。
强制执行整个过程所需时间因案件具体情况而异。简单的案件可能很快就能执行完毕,而复杂的案件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执行法院的工作效率、以及是否存在执行异议等。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可向法院申请对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这样被执行人就不能进行很多消费行为。下面小盛律师列一些影响比较大并且落实的很好的限制项目:
此外,还可以申请将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老赖”。失信被执行人将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诸多方面受到限制,真的是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大家可以去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被执行人有没有被列为老赖,如下图:
除了常见的房、车等财产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还有很多,这里小盛律师结合相关法律条款和实践经验,列出常见的可以被强制执行的财产:
从司法实践来说,法院查控系统已经与公积金系统、证券系统、保险行业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财付通、支付宝等多个系统进行了联网,将公积金、不动产、股票、财付通、支付宝、保险产品(分红理财型)均纳入查控范围,一旦发现被执行人名下有可供执行财产的,法院将依法冻结、划拨或提取,对被执行人的财产予以强制执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财产可以被强制执行,但具体执行过程中还需考虑多种因素,如财产的性质、价值、权属状况以及执行成本等。此外,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会依法保护被执行人的基本生活所需,不会对其生活必需品进行强制执行。
问题一:被执行人主张其被查封的房产为其唯一住所,从而反对法院的执行行为。这种情况下能否免于执行呢?
回答:唯一住所并不能成为阻止执行的保护罩。根据法律规定,虽然不得对被执行人及其家属生活必需的唯一住房执行拍卖、变卖或用于抵债,但存在以下例外情况:
问题二:如果申请执行人知道被执行人可能在某处拥有财产,但无权直接获取信息,该如何处理?
回答:执行程序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对财产的调查和核实宜早不宜迟。此时可以委托律师利用调查令来查,律师调查令是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或其代理律师因无法自行收集证据,经申请并获得法院批准后,由律师向相关单位或个人发出的调查指令。接受调查的单位或个人必须依照调查令的要求及时提供相关证据。
另外也可以利用悬赏,这里悬赏是由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的请求,向公众发布悬赏公告,对于提供关于被执行人位置或财产线索的信息,一旦查证属实且有助于执行完成,法院将依照规定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金。
尽管有各种法律手段,来保证强制执行的顺利进行,来保证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还是有不少案例,债务人可能无法拿回应有的赔偿。因此,小盛律师提醒大家不要随便借钱,避免大金额的预付费等行为,免得到时候赢了官司确要不到钱。
如果大家还有其他疑问,欢迎留言~
我是 小盛律师,欢迎关注我获取更多法律科普。如果有法律纠纷,欢迎付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