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有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边际效益的思考的,但很不幸,我没有备份,一并被阿里云ban掉了。
那篇文章是基于李永乐老师的一个视频——996的那个,来讨论的。最近,我发现在生活中,我有不少关于效益的习惯和思考,记录一下。
最近,我意识到自己对于效益的思考和行为有不少习惯,其中一个例子是洗衣服。由于我租住的房子没有洗衣机,而我个人穿着简单,衣服也很少,所以我通常都是手洗。刚开始,我只是随便洗一下,因为感觉这样能省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思考这个过程中的效益和成本,并且逐渐调整了我的洗衣方式。
首先,我从心理层面分析了这个问题。我从洗衣液问世时就开始使用它,因为它能轻松地溶解脏污,尤其是一些不易清洗的面料。这种想法让我认为只要用洗衣液泡一下,就能够解决70%左右的污渍。对于日常穿着,这种简单的清洗方式足以满足需求。但是对于有些衣服,比如容易掉色的棉制外裤,洗得太狠会影响寿命,这也是我使用简单方法洗衣服的原因之一。此外,冬天水太冷,而且洗衣机所需的衣服数量太多,所以我不得不简化洗衣的流程。
接着,我开始考虑“边际效益”。我想到了洗衣过程中从“干净”到“脏”的过渡,这个过程需要进行比较,比如,当衣服开始散发出汗味时,就需要清洗。我需要洗衣服来保证我的整体干净程度。在控制洗衣液和水温等变量条件下,衣服的干净程度和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基本上可以看作一个效益曲线。这个曲线上有一个最佳点,也就是衣服的干净程度和所付出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最佳。在这个点上,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晾晒的时间等等,可以最大程度地轻松达到一个干净的程度。如果要让衣服更加干净,所需付出的劳动就会越来越大。
因此,我选择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洗衣方式:浸泡、揉搓、涮净、拧干和晾晒。这个过程几乎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经历,在让衣服变得干净的同时,也会大大延长衣物的寿命。
效能,效就是结果,能就是取效所做的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需付出的劳动与产生的效果之间存在一种平衡点,我们需要找到这个点,以达到最大化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