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整个湖北省算得上全国闻名的面食也就「热干面」这一款了,以前在武汉上学的时候,对于热干面的态度是不冷不热,不主动吃也不拒绝吃。虽然小时候在老家也有卖这个的,但是吃的频次也不算太高,只记得楼下有五毛钱一两,那时候早上上学,爹妈说早上可以吃二两热干面去,是的,那时候热干面不是用碗来计算,是用「两」这个单位。
热干面虽然没在我本人的面食排行榜靠前的位置,但是属于特别时不时的还是想吃上那么一碗,再加持上老家滤镜,写一篇文章还是没问题滴。
这第一个词儿的来源就是已经烫好的面,其实面已经是熟了的,一般的小店在头天晚上就把碱面煮好,一般放在一张大桌子上面,一边用筷子挑起来,一边撒油,一方面是可以快速降温,一方面是可以防止面粘在一起,有时候还会架上电风扇降温降的更快。这个过程称之为「掸面」,在油和这种力气活的作用下,掸出来的面一定是根根分离的。待面都晾凉之后,就可以等待出餐使用了。
直接徒手抓上个二两头天准备好的碱面到笊篱中,在沸水中来回搅动几下,上下荡一荡,整个过程也就那么个十几秒,最后控一控水,把笊篱中的面抖的稍微干一些,就可以放到碗里面了。
早餐摊点上装热干面的碗,一般都是一次性的纸碗,上班上学的很多也没空坐在位置上细嚼慢咽。飞奔,对就是这个词,在武汉上班上学的时候我就这么干过,左手端着热干面,右手拿着筷子,一边脚下不停,赶着上班上学,一边把热干面搅拌开,搅拌开之后直接大快朵颐,走到半路基本一碗热干面也干光了,擦擦嘴上的芝麻酱,遇到垃圾桶直接连同纸巾一起丢进去,继续赶路,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我依稀好记得更厉害的大大神,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吃热干面,属实是登封造极了。
热干面最开始发明的时候就是属于码头文化,码头上做气力活的工人们,在干活的间隙,快速便捷的进食一大碗碳水,这种没有汤水的冒热气的挂着芝麻酱的干爽面条无疑真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黄色的碱面一直都是不可动摇的,后面也有做成热干粉、宽粉之类的其他主料,但是碱面总是不可替代,在老家我从小到大吃过的碱面差不多有三种,一种是细一点的圆面,一种是粗一点的圆面,还有一种是扁面,扁面通常拿来做汤面。热干面大都是粗一点的那种圆面,我个人是偏爱细一点的那种。
面里面的配料最最基本的就是辣萝卜丁+芝麻酱,有时候小店里有自助的酸菜沫和小葱,也都可以加上几勺子,有爱吃辣椒的加上点辣椒油。现在也有卤水搞上几锅在旁边,也算是多了几种配菜,卤水干子、香肠、卤蛋什么的,也可以让老板把里面的卤水搞一些到热干面里,加一些复合的味道。
也许真就应证了我同学说那句话:热干面是连着多吃几次就会腻,但长时间不吃就会想一下子的那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