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7/01/predicting-the-future-of-distributed-systems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身处技术浪潮之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焦虑:新的数据库、新的编程模型、新的 AI 框架层出不穷,我该如何选择?选错了,会不会让团队陷入泥潭,给自己留下难以偿还的技术债?
最近,特斯拉首席工程师 Colin Breck 在 Craft 2025 大会上做了一场题为《预测分布式系统的未来》的精彩分享。他并没有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极其强大的思维武器,来帮助我们拨开迷雾,做出更有效的工程决策。这个武器,就是源自亚马逊创始人 Jeff Bezos 的——“单向门 vs. 双向门”决策框架。
今天,我们就以这个框架为钥匙,跟随 Colin 的思路,去打开分布式系统的未来之门。
在深入技术细节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个核心框架。它将决策分为两类:
单向门 (One-Way Door): 这类决策后果严重,且难以逆转,甚至根本无法回头。一旦你迈进了这扇门,想再出来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对于“单向门”决策,Bezos 的建议是:必须极其谨慎,放慢速度,召集最相关的人,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再做决定。
双向门 (Two-Way Door): 这类决策的影响不大,即使做错了,也可以轻松地“退出来”,再选择另一扇门。它的试错成本很低。对于“双向门”决策,应该快速、轻量地由个人或小团队做出,以保持高效率。
这个框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警惕一个致命的错误:把一个“单向门”决策,当作“双向门”来草率处理。 这种失误,可能会让你的组织背上沉重的技术包袱,长达数年。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导航仪”,去审视 Colin 预测的分布式系统三大趋势。
Colin 的第一个预测是,对象存储(以 S3 为代表)正在从过去的分析型负载,越来越多地走向事务型和操作型负载,成为下一代数据库和系统的基石。
为什么这个趋势如此确定?因为它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的“双向门”。
过去,我们选择一个数据库(比如 MySQL),我们的数据、查询方式、扩展模式都被这个“整体”方案深度绑定。想从 MySQL 迁移到 PostgreSQL?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像一扇“单向门”。
而基于对象存储的新架构正在“解体”(Disaggregation) 传统数据库,将其拆分为多个可自由组合的组件:
这种架构的核心是互操作性与可移植性。它通过标准化和解耦,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的决策风险和迁移成本。 正因为到处都是“双向门”,开发者可以放心大胆地拥抱这个趋势。
与对象存储的清晰图景相反,Colin 认为下一代编程模型的未来则要模糊得多,充满了艰难的“单向门”决策。
我们当前的开发模式(容器 + 应用代码 + 一堆库)存在很多问题:每个应用都在重复解决持久化、重试、状态管理等难题;安全补丁也难以管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编程模型,例如:
它们的目标很宏大:让开发者只关心业务逻辑,把持久化执行、状态管理、部分失败处理等分布式难题下沉到基础设施。
但选择其中任何一个,都几乎是一个不可逆的“单向门”决策。为什么?
正因为这些决策都是沉重的“单向门”,大多数团队宁愿继续使用 Kubernetes + 应用容器这种“我们已经知道”的模式,也不愿轻易踏入这个迷宫。
那么,僵局如何打破?Colin 认为,催化剂可能就是 AI。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的 AI 工程化(Operationalizing AI),其本质就是系统工程。”
那些时髦的术语背后,无论是 AI 工作流(AI Workflows)还是智能体(Agentic AI),其核心都是在解决经典的分布式系统难题:如何管理长周期任务、如何保证持久化执行、如何处理状态、如何容错……正如那句经典吐槽:“到35岁,你应该已经重复造过工作流引擎、任务队列和对象关系映射的轮子了。”
AI 的浪潮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压力和创新动力,使得人们愿意去冒更大的风险,去尝试那些能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单向门”方案。一个创业公司为了快速实现一个复杂的 AI Agent,可能会选择直接拥抱 Temporal,因为从头造轮子的成本更高。
但这同样是一个陷阱。Colin 警告说,要警惕那些看似“先跑起来再说”的“双向门”决策,比如随便搭一个临时的任务队列来驱动 AI 应用。这种决策很可能在未来演变成一笔巨大的、难以偿还的技术债,最终变成一个你当初没意识到的“单向门”。
这个决策框架对我们 Gopher 来说,同样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用它来审视日常的技术选型:
反观 Go 语言自身的设计哲学——简洁、小接口、组合优于继承——是不是正是在鼓励我们创造更多的“双向门”?Go 避免了庞大而笨重的“全家桶”式框架,而是提供小而美的标准库和可组合的组件,让我们能以更低的锁定风险构建系统。这本身就是一种降低决策成本的智慧。
Colin Breck 的分享,并没有给我们一张未来的藏宝图,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更宝贵的东西:一个决策的指南针。
技术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在特定场景下的“合适”与“不合适”。“单向门 vs. 双向门”框架的价值,不在于帮你找到唯一的正确答案,而在于帮你为不同类型的决策,建立起正确的决策流程。
对于那些充满不确定性、一旦走错就万劫不复的“单向门”,请务必保持敬畏,放慢脚步。而对于那些无伤大雅的“双向门”,不妨大胆尝试,快速迭代。
正如 Colin 在结尾引用的那句话:“让我们的抽象保持流动性。” 这或许不仅是对技术架构的建议,更是对我们决策方式的邀请——去寻找和创造尽可能多的“双向门”,以降低风险、拥抱变化,并保护我们最宝贵的投资:时间和精力。
你最近面临过哪些“单向门”或“双向门”决策?你是如何思考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