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买Apple电脑之前,相信很多人已经通过网上的「在线商店」反复斟酌过硬件的配置,在具体选择13" 还是15" 、8G内存还是16G内存、256G硬盘还是512G硬盘之间用选择和平衡。或许这也是苹果“狡猾”的地方,一方面提供很少的标配选型,另一方面又让你能方便的对组件进行选配,这种深谙消费心理的策略的确让很多消费者超预算的购买了“多余”的部分。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工作需求来说,单从性能上来讲现在计算机的硬件配置都是很富裕的。文案工作4G内存的机型就可以,图形设计类工作选择8G内存的机器,视频3D类工作才需要16G内存这样的配置,所以在选择时不妨先按自己工作内容的主体确定一下大的范围,然后按照苹果设备选择中“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结合预算情况做出决定。
谈消费心理确实有太多理性和感性的交锋,在所能承受的成本范围以内,不妨享受一下那种愉悦的消费心情吧,只是最后别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因为硬件上的选择只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个好的工具。
接下来的内容将主要帮助你了解你的Mac,除了它冷酷简洁的让人爱不释手的外表下,还有哪些会带着我们从惯性和Windows习惯里走出来的不同之处。
不一样的触控板
因为使用Windows笔记本的惯性,购买Macbook时习惯性的随机选购了苹果的鼠标「Apple Magic Mouse」,结果一直闲置落灰,最后干脆成了收藏品。使用IBM笔记本的时候,还是很钟情于小红点和触摸板的设计的,不过开始使用苹果触控板才体会到被惯坏的感觉,偶尔帮同事处理电脑问题回到Windows的触摸板顿觉各种不适应。
触控板的默认设置中(“系统偏好设置”-“触控板”),“光标与点按”下的“轻拍来点按”项并没有勾选,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兼顾传统触摸板的使用习惯,在Mac首次开机的语言选择、启动界面和开机时command+R进入的磁盘管理界面中,需要在触控板中按下来进行确认动作。
在系统环境初始化中,建议大家优先到“系统偏好设置”-“触控板”中勾选启用所有选项,并滑动到每一个选项上观看操作动画演示。
很多手势用上以后你就会喜欢它,如,单指轻拍选择、双指轻拍出右键菜单、双指上下滚动网页、三指点击查询单词、三指拖移窗口或文件、四指左右滑动切换桌面、四指上下拉动显示窗口、五指捏合显示Launchpad、五指分开显示桌面等等。
和按键有关的那些事
电源键
右上角的电源键和delete键其实挨的很近,打字的时候有可能会不经意的碰到,不过不用担心会发生什么,因为它被系统‘设计’过,只有开机的时候会很敏感,只需要轻按。
· 按住电源按钮 1.5 秒,显示“重新启动/睡眠/关机”对话框;
· 按住电源按钮 5 秒,强制 Mac 关机;
· Command+Control+电源按钮,强制 Mac 重新启动。
实际上平时使用中很少用到电源键(台式机除外),离开时基本上就是合盖就走,使用时翻开就可用。
Fn键
Fn键的作用是用来控制F1-F12这些功能键切换的,默认情况下直接按功能键是各种功能的调节,例如,亮度、窗口、键盘灯、音乐播放控制和音量。按下fn键然后再按F1-F12才是传统意义的标准功能键。
如果因为习惯问题你想反过来使用,只需要到“系统偏好设置”-“键盘”中勾选“将F1、F2等键用作标准功能键”。
连着按两次fn键会激活听写功能,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完全可以对着电脑“说”文章,识别率还是很让人满意的。首次打开时会提示联网下载优化听写内容的语言包。
Fn键还有一个很智能的设计,如果风扇正在转动的时候你连续按下两次fn键,风扇会暂停,等你说完以后才会继续。
Option键
Windows里有个Windows键,经过组合也有很多快捷的操作,对应到Mac里就是option键,不过和Windows不同的是,除了一些组合键应用以外,其他时候option更像是各种“隐藏”设置的开关。
· 按住option键点击Finder菜单的“前往”可以看到平时是隐藏的用户的“资源库”文件夹;
· 在Finder的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按住option拖拽文件,就不是移动文件而是复制,而拖拽文件夹到一个包含同名文件夹的目录,会弹出合并文件夹的选项而不是替换;
· 按住option键依次点开顶栏右侧的图标看看,WIFI多了详细的信道信息、音量多了输出输入设备的选择、蓝牙多了详细控制菜单、Time machine多了浏览其他磁盘备份。
· 按住option键再点击功能键,按亮度调节的F1、F2可以快速的调出显示器设置;按视窗管理的F3、F4可以调出Mission Control设置;按F5、F6可以调出键盘设置;按音量调节的F10、F11、F2可以快速的调出声音设置;
· 打开某些程序时,option键还提供库文件的选择,例如,按住option打开iTunes、iPhoto时会弹出选择资料库的对话框;
· 在桌面操作中,按住option键点击dock上的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的图标,可以隐藏该应用程序的窗口。
更多的就留待大家在使用中慢慢去研究了,很多第三方的应用在其设置和快捷中都很喜欢使用option这个特殊的按键。
开机时的按键
用Windows的时候每次进BIOS界面都有一种很技术的感觉,仿佛回到了计算机的原生态时期。只能键盘操作的蓝底白字界面上高亮条上下左右,小键盘上也是有节奏的上上下下,跳转了几个层级找到引导设备顺序的调整,最后可能忘了保存还要再来一遍。
Mac里用到开机按键的机会不多,即便是同样的从U盘启动需求,也显的很简单明确:重启机器出现灰白色的苹果界面,听到“当”的一声后按下option键就进入了引导设备的选项界面。通过箭头按键将驱动器下的指针移动到黄色驱动盘标记的U盘下回车即可。
开机按键列表:
* 为达到使用启动键的最佳效果,请在重启后听到启动声后立刻按键。
更多键盘快捷的键的内容可以参看官网的介绍:
基于 Intel 的 Mac 的启动组合键(http://support.apple.com/kb/HT1533?viewlocale=zhCN)
OS X 键盘快捷键(http://support.apple.com/kb/HT1343?viewlocale=zhCN&locale;=zhCN)
磁盘和Time Machine
Windows系统里,多少年培养出来的经验之一就是系统分区问题,系统一个区,文档和软件放在另外的分区。遇到系统问题又因为“正在使用的文件被锁定不能删除”时,格式化C盘系统分区对于多数用户来说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到了Mac平台以后,这个分区的观念就需要改变了,OS X中程序文件、用户数据和系统文件是严格分离互不影响的,升级系统后以前的系统文件都不会保留,没有Windows那种越用越慢、越用越大的问题,所以Mac里没有太大必要进行分区,也没有必要去追求OS X的全新安装。
另外,从数据安全的角度而言,把一个物理硬盘分成多个小的分区来交叉存储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浪费空间并让数据更碎片化。硬盘数据修复的实际案例中,修复的可能性只和硬盘损坏程度有关,修复时间则和需要扫描的磁盘容量成正比。所以如果想要数据安全,将数据存储在另一个物理硬盘中才是可靠的,对于Mac用户而言,标配一个Time Capsule就能让你真的省心省力,配合Time Machine,硬盘上的所有数据都可以连续、静默、自动的在后台完成备份。
Mac系统中的Time Machine是一个非常完备而且简单的数据安全存储方案,通过“系统偏好设置”-“Time Machine”指定好备份硬盘以后,以后基本上就不要再操心它。除了你在“Time Machine”-“选项”中排除的文件夹以外,其他的所有文件都会以小时为周期自动涓流式的备份到TimeCapsule的硬盘上。
为了节省备份磁盘的空间大小,可以把经常存储临时文件的“下载”文件夹排除,还有就是虚拟机pvm这种巨大的文件也建议排除在外,针对虚拟机的pvm文件可以按长周期(3个月或半年备份一次)另行人工备份。
还有一点不用担心的就是,暂时离开了TimeCapsule的网络时,只要保持Time Machine的开启,备份依旧会进行,只是会临时保存在本地。一旦回到Time Capsule所在的网络就会自动将本地备份的数据移动到Time Capsule上。
首次运行Time Machine产生的完整备份比较大,如果使用「Thunderbolt 至以太网转接器」来连接你的电脑,备份时间会极大的缩短。日常的备份中,只要插着电源处于TimeCapsule的网络中即便合盖备份依旧会自动进行。
有了Time Machine的备份,你可以在重启电脑时按command+R进入「OS X实用工具」界面,选择“从Time Machine备份进行恢复”回到从前,至于「OS X实用工具」的更多信息后续文章中会单独介绍。
Time Machine对整个系统的保护是一方面,在内容的自动保存和版本管理上也很强大,忘掉Windows环境下操作Word时的Ctrl+s强迫症吧,在Mac里你只要专心写作就可以了。
Apple自带的软件iWork套件、文本编辑都支持Time Machine的存储模式,可以“进入Time Machine”恢复到先前的版本。第三方的软件也有不少支持,例如:Pixelmator、OmniGraffle、Scapple、PlistEdit Pro等。支持版本管理的这些软件都有一个特征,就是点击标题栏文件名可以进行重命名。
文档快照默认的存储周期是1小时,编辑过程中如果主动“command+s”保存也会存储到Time machine中。盒盖休眠或者是正常关机,系统会自动保存最后的文档状态。通过Time Machine除了可以点击「恢复」来恢复整个文档以外,在历史版本和当前版本之间还可以通过复制和粘贴来修改内容。
打开一篇文档写几行command+s存一次,然后改动一点,最后点击顶栏中的 Time Machine 图标“进入Time Machine”去感受一下时光倒流。不妨动手试试,你就会更深切的爱上Mac的!
一些周边配件
前面的内容中已经提到过的硬件有:「Time Capsule」和「Thunderbolt 至以太网转接器」,至于苹果的鼠标「Apple Magic Mouse」建议你在适应了触控板以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由于Macbook上已经没有了RJ45的网络接口,如果你的公司没有Wi-Fi网络,连接到局域网需要一根「Thunderbolt 至以太网转接器」或者「Apple USB 以太网转接器」后者目前还是USB2.0的接口,所以速度肯定没有前者快,价格倒是一样的。插上即可使用,不需要安装什么驱动一类的动作。
「Time Capsule」有2T和3T的版本,可以根据预算情况来选择,除了作为自动备份的设备以外,同样可以作为移动硬盘的方式访问并存储其他文件到其中,电脑的备份其实是以‘设备名.sparsebundle’镜像文件的格式存在于Time Capsule硬盘上的,如果你作为两台Mac设备的Time Machine指定设备,可以看到两个‘设备名.sparsebundle’这样的镜像文件。系统备份一般也就120G左右,即便加上增量备份的部分2T的空间也非常充足,而且备份采用的是后进先出原则,一旦发现空间不足会自动清除最早旧的备份,所以除了备份以外,剩下的空间大胆的当无线移动硬盘使用。除了两台电脑的备份以外,我把它当成了家庭数据的中心,电子书、电影、有声读物等占空间的内容都放在Time Capsule上,iOS设备和电脑都能访问。
如果在Mac的“系统偏好设置”-“iCloud”中勾选了“回到我的Mac”,还可以在公司远程访问家里的Time Capsule硬盘上的文件。当然,国内的上传网速都不太高,下载大的文件不是很理想,翻翻目录,下载文档类型的文件速度还是能接受的。
如果要连接外接的苹果显示器、移动硬盘,「Apple Thunderbolt 连接线」雷电数据线是首选,还可以直接连接两台Mac,用于它们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
对于旧款没有HDMI接口的投影仪来说需要一根「Mini DisplayPort 至 VGA 转接器」来连接Macbook笔记本,否则HDMI线缆是最合适的。
iPhone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Mac的周边硬件之一,即将发布的OS X 10.10 Yosemite中可以通过蓝牙连接,直接在Mac上接听和拨打电话、发普通的短信。一些第三方的应用如 Command-C,还可以方便的在Mac和iPhone之间传送剪贴板内容和文件。这种设备之间的生态体系的构建,也是苹果公司的重要产品策略之一,还有很多通过软件来实现的iOS设备和Mac系统之间的互动将是后续我们讨论商务应用和效率时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