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Mary Meeker发布的2015年互联网趋势报告里有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
1. 美国的自由职业者(freelancer)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300万,即总劳动力的34%,这个群体要么没有稳定的雇主,要么业余时间打多份工营生(moonlighter)。
2. 根据对美国千禧一代(Millennials即低于35岁的年轻人)的调研,他们中的20%打多份工,38%希望从事自由职业,32%深信自己未来的工作时间将非常灵活且有弹性。
无独有偶,刚上市的手工艺品电商网站ETSY也在招股说明书里透露,他们82%的卖家都是兼职,且36%的人可以依靠这个平台的收入贴补家庭开支。而老牌编程众包网站oDesk(现改名upwork)在14年更是为平台上180个国家的930万名兼职程序员贡献了9亿美元的收入。
为什么在美国会有这么多劳动力愿意放弃稳定的收入和保险,从事自由职业?或许Clay Shirky在《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一书中的观点可以给我们带来答案。
什么是认知盈余?
“因为8小时工作制,人们每天会有8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人类有消费(接受信息)、分享(传播信息)、创造(提供新信息)的需求。在以前人们只在电视机前进行消费,而如今,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和创造。如此多的盈余时间如果能够被利用,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认知盈余快速积累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城市人口密度暴涨以及频繁迁移,导致人们对他人产生了不信任,所以更多的人感觉到孤独。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把个体思想从无产出价值的单向消费行为(如看电视)中解放出来,甚至弹幕都可以被看成认知盈余的一种雏形。
2)一套实验标准和沟通准则(化学能够替代炼金术的重要原因)将众人的力量联合起来,oDesk 早期最引以为傲的能力,就是解决了如何鉴别程序员的技能水平和坐在家中电脑前兼职工作效率如何的问题。注意,能够将个体劳动水平的偏差尽量消除,是认知盈余能快速积累的重要前提,下面在e代驾的例子中我还会提及。
3)人类天生喜欢互动、分享与合作(哪怕为此作出贡献、付出时间或金钱),这种天性在一个短期行动效果可具现化的组织内会被放大,如点评上的核心用户的口碑影响力大于专业的美食家,如鹿晗粉在代表明星做出慈善行为后得到的正向心理回馈。
那么,我们不妨也沙盘推演一下认知盈余在中国共享图谱中的未来是怎样的:
1. 兴趣/知识图谱:从豆瓣的优质内容积累到知乎、果壳网的崛起,让拥有共同兴趣和知识背景的人群抱团分享和形成信息沉淀,已经是一条被验证的道路。作为一个非娱乐型产品,知乎每天30分钟以上的用户使用时长和月度20多亿次的内容浏览,都是让人惊艳的成绩。而受大众审美所处阶段的局限,美丽说、小红书等PGC的内容组织形式也一定程度上变成了Pinterest在中国的变种。
2. 劳动力图谱:e代驾平台吸纳了8万名货客车司机的业余时间,日订单峰值达到12万单,我们调研发现大量司机在e代驾平台的收入达到个人月收入的一半以上。但是为什么差不多同时间推出的很多上门家政、按摩服务的日订单量却迟迟无法过万呢?奥秘就是服务本身的标准化和可度量化,当平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培训、教育这些兼职人员时,也急剧提高了管理成本和规模化的难度。
3. 本地图谱:这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空白(陌陌群组部分解决这一需求),在美国Nextdoor覆盖了50个州的2万多个社区,居民利用这个平台贡献了大量有价值的本地信息,如周边商户评价和推荐、分类服务预订、失物招领、安全警示、跳蚤市场等。
4. 技能图谱/众包技能输出平台:这里蕴含很多值得探索的垂直空白领域,且这些方向大多需要依靠端到端的严格流程控制,所以不是普适任务众包平台如Taskrabbit可以染指的。在美国有一系列这样活跃的公司,如编程领域的oDesk、客服领域的LiveOps、翻译领域的Flitto等,其中LiveOps解决了Airbnb急速扩张期的大半的客服话务量,而提供服务的大多是悠闲的欧洲家庭主妇们。
当然,除去公众价值和商业价值外,认知盈余同样可以在公民价值领域有所贡献,如TED演讲中提到的肯尼亚的Ushahidi平台(斯瓦西里语,意为“目击”或者“证明”),在07年肯尼亚争议性选举后的政治事件跟踪、监督和救灾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而今天,Ushahidi已经变成全球最大的公共地域信息传播平台。
“为他人点亮一根蜡烛,你同样不会感到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