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果有了解过CRM系统,那么你应该知道RFM这种模型,在数据分析来说算是一种细分方式。不管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你可能都在不经意地使用这种方法,比如你会关注客单价、客户总购买金额、用户忠诚度、用户购买频次等数据。
在RFM模式中,R(Recency)表示客户最近一次购买的时间有多远,F(Frequency)表示客户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购买的次数,M (Monetary)表示客户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购买的金额。一般的分析型CRM着重在对于客户贡献度的分析,RFM则强调以客户的行为来区分客户。(引用自智库百科)
在GA现有的高级细分中,我们基本上是可以按照这种模型来进行细分的,如下图:
不过,尽管GA升级后是按访客层级进行统计的,但它还是基于cookie来的,基本还是不能解决如下所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并且出来的数据也只是概览数据,无法再深入进行挖掘。另外,购买时间这个记录也是没有的(我们只能分日去查看,但是没有这个具体指标),需要我们再通过标记去记录。
这是一个非常纠结的数字营销时代。从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回想一下你的抢购体验,体会就更加深刻了。大部分人(特别是女性)可能会这样:提前一周在家里的笔记本电脑随便逛逛,看中相中的先收藏或者加入购物车,静候五折;第二天上班,地铁或公交上再瞧瞧;上班了午休前可能再逛逛,上班时候可能也偷偷逛逛(一般使用多个浏览器);双十一前夕收到邮件或短信,里面有优惠码。这个过程其实非常复杂,概括起来就是:多浏览器、多设备、周期长、线下线上结合,浏览器与APP结合。
一般的电商网站跟踪,浏览器或者APP的跟踪都是单独进行的,很少会进行整合,这样出来的数据可能就是:实际新用户其实没那么多,用户其实比你看到的更忠诚、用户其实比你看到的更纠结,品牌词和直接来源吞没了大多数的辅助转化功劳。
在建立RFM模型之前,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收集到相关数据,用户识别和自定义标记是主要的思路,具体方法之前的文章也有介绍,可以去看下如何实现。
如果你之前看到我的相关博客,进行了自定义变量等相关设置,那么你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筛选和汇总,可能会发现(以下数据仅供参考,根据公司推广方式和行业可能并不相同):1)使用多个设备的用户大概可能会占据1/10左右;2)使用多个浏览器的用户大概可能也会占据10%左右;3)同时使用多个设备且多个浏览器的用户可能占据2%左右(3个及以上维度的交叉组合建议使用Google Analytics Query Explorer或Excellent Analytics插件或自行开发API进行获取,在此不示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GA的浏览器和设备跟踪数据其实并不准确的,市场上的浏览器版本太多,设备也太多,更新又快,然后又有各种“伪装”(360是最好的例子),造成有些归类是有问题的,不过我们知道下,主要看趋势就好。
以上说的是用户识别时候需要注意的,当我们把用户的整个浏览轨迹贯通之后,精准性提高,接下来的数据获取和分析也相对简单很多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可能在第一次来到网站并不会进行注册,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通过cookie值进行对接的话,那么数据的精准性也会提高很多。
上面还说到线上和线下的交互问题,这个主要通过对接CRM系统来进行操作,给线下的会员生成一个唯一ID,然后通过这个ID进行对接,这个独立于会员ID,有点类似于网站用户的cookie id,因为线下会员和线上会员可能采取的不同会员系统和编号,并且也并不都是自动就线下注册为线上或线上注册为线下的。对于线下活动的来源渠道对接,一般就是使用独特优惠码或生成专属URL的方式来进行跟踪(UTM标记然后转化为短网址)了。
在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获取到相关数据之后,我们最终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用户进行分类,大体可以分为以上8个类型(将这几种类型放到象限图或对比视图中,对比效果会更明显)。细分之后,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透视数据发现问题,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如再营销细分、EDM发送、重点客户跟进、有效推广渠道挖掘与强化、页面个性化定制等),进行更相关的、更精准的广告推送。
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其他维度去进行组合细分,比如我们除了可以看购买频次和购买次数之外,还可以看访问频次、访问次数等。
这里,免费工具的话,推荐使用GTM的和UA的自定义维度和指标进行跟踪数据收集,会方便很多。数据分析建立起一套分析模型和数据模板会比较麻烦,但是好了之后就轻松很多了,也能更好地符合业务需求。
从标准报告到自定义报告,你看的更全面;从标准维度指标到自定义维度指标,你看的更透彻。两者结合,全面而透彻的数据分析算是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