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是当今被广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建立了用户体验分享博客,比如淘宝,阿里巴巴,百度,网易,腾讯,等等。《别让我思考》是关于用户体验的一本入门教材,五一期间在火车上读完了这本书,虽然并没有突破其中说到的两小时的记录,不过也算简短易读。
看的是英文版,第二版的,只有216页,其实真正的内容只有200页左右。这本书提出的核心理念就是:别让用户思考。其中涉及到网页的设计、网页的测试、以及如何应对日常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用户并不会阅读网页,他们只是在扫描。
我们从小就养成习惯,我们不知不觉中学会扫描并获取重要的有用信息,比如读书看报,我们已经对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十分信任,从而不会去浪费更多时间在信息的海洋中。比如,我们看报纸一般是先扫描头版头条,对标题和图片格外注意,从标题中抓取关键词,从而决定是否继续细读,即使细读,我们可能也只是选读其中的精彩段落或扫视关键信息。其实,只要读过大学的同学,这种扫描的能力更是增强了不少,不然你可能无法看完英语的阅读理解题目,语文的阅读题。
对于纸质材料,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网页信息。用户看你的网页或许就像看火车外的一个广告牌一样,瞬间即逝。
因此,请尽量在最短的时间把想要表达的重要信息呈现出来,以更大的字体、更显眼的位置、强烈的对比色等方式来突出。只有让用户通过扫视这些重要相关信息之后,才会决定是否继续深究。
网页的打开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道理很简单,用户面对着很多选择,你的网页打开每延迟一秒钟,用户就在思考,思考带来更多的对比,而网页速度的对比是你当前最明显的劣势,它在用户的大脑不断回荡,用户等待越久,放弃你的概率越大。
如果你把网页内容的一半删除,再把剩下的删除一半,你将保留下最重要的内容。
这是一个通病!在一年多的互联网从业经历中,我看到了太多出现这类问题的网页,即便是在一些大型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购时,也会遇到这种问题。一大堆无用的信息,完全把本来要突出的点给淹没了。或许你是想进行相关推荐、关联销售、或者让用户买更多,但是请不要忘了你的终极目前是希望让用户去点击添加到购物车页面并且买单,不要造成过犹不及、务必适可而止。
作者把用户去网上购物比作去商场购物。从而突出导航(面包屑)和在线客服(搜索)的重要性。
假设,你去大型超市购物购物(第一次去)。你是男性,想购买一个飞科剃须刀。你首先会看门口的标识,你看到电子产品在二楼,那么你会跑到二楼去(因为你认为剃须刀属于电子产品),进入二楼,你看到剃须刀专区(或者飞利浦品牌专区),然后再去到相应的区域,查找相应的产品,对比型号和价格等。这是一个无人干扰,非常理想化的路径。因为有清晰标识(相当于网站的网站地图),并且你先看了标识。如果门口没有标识或者你根本没有去看,那么你可能会去问相关工作人员(相当于网站的在线客服),如果她知道,你也同样获得了满意的购物体验。但是,如果这位店员并不知道其所在位置,或者说错了,你的体验首先会打折扣(即提醒我们要对在线客服进行专业培训),你可能会选择再问其他人或者直接选择离开到别家购买。如果你不想问人,同时也不想去看详细的方位图,那么,你可能在电梯口看到了简易标识(相当于网站的顶部导航),你又来到了电子产品专区。在电子产品专区,你又看到更为具体的指示牌,如小家电专区(相当于二级菜单),小家电区域你又看到剃须刀专区(相当于三级菜单),你最终来到了剃须刀专区,这个地方的标识则又相当于网站面包屑了。你在这里寻找目标产品,找到了的话,你又能够原路返回或者到其他区域转转,而不至于迷路。
以上说的有些复杂,但是如果你仔细回忆一下你的上次超市购物体验,就很容易理解了。
亚马逊(amazon.com)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通过对一些细节的观察和分析,你会顿悟设计者(用户体验改善者)的别有用心。
其实,用户体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自动取款机的选择按钮、电梯按钮的位置,等等都有用户体验的踪影。
网页测试,在实际应用中,其实并不需要过于复杂专业的设备仪器。
你只要一台电脑,一个摄影机,两个懂电脑的测试者(如有必要最好从目标受众中筛选,比如30岁左右的女性)。让他们进行一些的测试,大概只需要一小时左右的时间,通过问问题和让用户实际操作,便可发现很多问题。经过多轮测试,你会发现,问题越来越少,不过测试是一个无止境的工作。你要做的便是:不断测试,改进,再测试,循环往复。
最后,不要浪费时间在各部门的争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