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图书是《勇敢抉择》卡莉·菲奥莉娜自传,她是谁前惠普总裁,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这本书的英文为Tough Choice。人的一生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抉择的过程又是一件多么令人痛苦的事情,也就是Tough的意思。
人们如何做出自己的抉择?
这是个问题?
Carly Fiorina 的每一个Tough Choice都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同时也是Carly的成长的过程,勇敢抉择。
1999年——2005年,担任惠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2000年——2005年,还担任着惠普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将她评为全美“最有权威的商界女性”。
在入主惠普公司之前,她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朗讯公司担任过很多高管职务。她拥有斯坦福大学中世纪历史与哲学的学士学位、马里兰州大学的MBA学位、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理学硕士学位。
本书介绍:
·惠普女总裁亲笔自传
·最有权威的商界女性首度真情告白
·从底层职员到全球500强企业CEO的 成功历程
·新书未上市已售出10国版权
·美国版首印量突破150000册
23岁时,卡莉·菲奥莉娜从法学院辍学,对未来的人生充满彷徨。22年之后,《财富》杂志将她评为全美“最有权威的商界女性”。在五年半的时间里,卡莉·菲奥莉娜带领惠普公司大刀阔斧地进行内部改革,走出了科技界景气低迷的岁月,也成功进行了高科技界最富争议性的并购案。然而,天意难料,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惠普解雇了,这让她再一次成为全球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
卡莉·菲奥莉娜一直都是众人谈论和猜测的焦点话题。不过,她从来都没有向公众诉说过在惠普的诸多重要细节,也没有谈过自己离奇解雇之谜的前因后果,也没有披露过自己辉煌职业生涯各方面的情况。惟有这一次。
卡莉·菲奥莉娜向你倾诉:早期的职场磨难、媒体的偏执、与惠普传统的冲撞、流言四起、惠普康柏并购阻力铺天盖地······
在这本坦诚动人的自传里,卡莉·菲奥莉娜展现了她不为公众所知的另一面,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成功与失败,一同回味了自己来时路上的恐惧与艰辛。她告诉我们,在老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里当一个女强人有几多不易;她也告诉我们,在朗讯科技公司面对拆分大潮时,作为一个雷厉风行的高管又要经历多少酸甜苦辣。
更重要的是,来到富有传奇色彩而又深陷困境的惠普公司,尽管阻力重重,卡莉·菲奥莉娜依然推动公司大踏步地前进。在很多方面,卡莉·菲奥莉娜对于惠普而言,不啻一个“空降”的“异族女魔头”:她是第一个从公司外部聘请的首席执行官;在一个男性文化在主导地位的公司里,这位领导的女性身份是如此扎眼;公司视工程师为生命源泉,而她却是个营销专家;公司员工都是些典型的硅谷新新人类,而她却来自美国东部的传统型公司。正如她所写的那样:“在惠普,时间是静止的,员工们在离开了公司创建者后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了。他们害怕改变,万一改变等于打碎过去该怎么办呢?”
卡莉·菲奥莉娜一直提倡“说到底,商业并不是和数字打交道,而是和人打交道。” 本书会带你超越传统的“女强人” 的偏见,向你展示一个真实的卡莉·菲奥莉娜。我们所有人,不论男女,亦不论是否从商,都可以从她一生艰难的抉择中得到启迪。
文件格式:Xmind 制作软件:Xmind
点击下面的图片,查看全书内容:
勇敢抉择》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www.write.org.cn" src="http://photo.staticsdo.com/a1/210/10/437/79169-1453314369-8.png" title="《勇敢抉择》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
出处:http://book.douban.com/review/1178589/
美国电影《空军一号》中,劫持总统飞机的绑匪对美国总统说:你们,有时就是为了让石油涨跌几个美分,都要发动一场战争。
绑匪气急败坏的愤怒表情,和美国总统刚毅坚定的表情,形成了戏剧化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冲突的根本,很容易被人忽略。
电影的叙述者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帮助观众引导到正确的解读中:好像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但是,往往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无论是怎么样的冲突,是国家和国家的,还是人和人之间的,其冲突的根源来自于利益,来自于对价值的不同解读。
当一个人还没有自我的意识的时候,对认同的渴望和内心的冲突,会让人挣扎,不知所措。
许多年后,惠普公司的前任CEO卡莉在她的自传中《勇敢抉择》中,这样描述她的丑小鸭一般的青少年时代:为了让父母高兴,我学习用功,而且总是名列前茅。为了让母亲高兴,我成了家里的协调员,不管谁和谁发生了矛盾,我都会仔细倾听每一方的意见,对争执的双方表示理解,并想办法化解矛盾,为了让父母两人都高兴,我表现的听话、勤奋、乐观,也让人值得信赖。有很多时候,我也发现不管怎么努力去做,总无法让父母满意。在姐姐和弟弟看来,大多数时候,我只不过是一个让人无法忍受的和事佬。
卡莉说的没错。父母似乎永远无法理解孩子的努力。在小时候,孩子们似乎也没有思考过什么,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野生状态的成长:打架、把家里弄的乱七八糟,逃学、上课开小差,或者相反,考高分,让父母高兴,偶尔良心发现,对于自己的父母忘恩负义,在心里谴责自己。我们是好学生,好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期待中长大。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好样的,顺从是命运的主旋律,生活中的常态。直到有一天,比如,你开始上大学了,你突然进入到无人控制的领地。你伸伸腿,大声怪叫几声,发现并没有人来教育你。你闻到了一种自由的气息。
在最初的第一学年,你还尽量克制自己,坚持着高中上学的习惯,按时上课,努力地准备考试,担心成绩不好,放假的时候,不好意思回家。
从二年级开始,你掌握了长期逃课的本领,谈恋爱早已经列入了生活日程。任何考试,都可以用一种滑翔机的姿态越过60分的海平面。如果不幸落水,也毫无内疚之念,因为这已是家常便饭,让人荣辱不惊。我们跟父母联系的次数,跟我们缺钱的次数,大致相等。
当我们趿拉着拖鞋,在校园里完成着各种生活形态的时候。我们对于未来,并没有操心太多。此刻我们是自由的,我们的生活跟以前一样有保障,我们可以慷慨地放逐自己的青春,直到毕业来临。
我敢说,有很多人的叛逆,都是从大学开始的。一个原先光生、乖巧的东西,不仅长出了菱角,而且还长出了个性。如果父母们知道,他们削减脑袋把孩子送到的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他们该怅然若失了。
其实,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假定你已经长大,可以自己安排、做决定,所以在管理的态度上,基本上属于放任自流。如果心智成熟的话,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它不希望人是弹簧一样,一旦周围的压力消失后,立即都打回原形。
青春的荒废,要怎么样来看待:如果你从来没有自我确定的感觉,你就一定会用一种相反或出格的方式去尝试。这是青春的风格和传统。
其实,每个人的青春背后,都不是一个蓄谋已久的阴谋,而是抉择,不论是顺从的方式,还是背叛的方式。
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时的后悔,跟青春的荒诞无关。那或许只是一种停顿,每个人都可以开始不同的思考。
奢侈的青春结束了,我们开始融入社会,走上生活的正规,开始上班、结婚、愉快地当着房奴和车奴,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30岁前,我们向世界走来,30岁后,世界离我们而去。背叛不是常态,而回归才是一种常态。这是人的宿命。
所以说,青春的激情是一种表态。
有些人会在无法再拖延下去的内心抉择下,开始醒悟一些东西:在人真正成熟以前,我们似乎没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什么,我们已经习惯被安排,但活着,不是为了仅仅是取悦他人。或许,有时,让父母有些失望,并不见得是什么坏事情。你想自己尝试一下,离开人生的拐杖,去探索不可预知的未来。
你想做回你自己,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加缪说:要想自己快乐,就不要过多考虑别人。
卡莉决定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她觉得自己在那一天才真正长大了。她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即使是一个不被理解的选择,也不知会带来什么结果,但她可以自己感到确定,并愿意为之付出,永不后悔。
在企业的环境中,呆得很久了。对于人们说“文化”,都有些麻木了。这个词,在不同的人看来,意味完全不同。
我把他们简单梳理一下,让我们来看看,每个人念叨的“文化”背后,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1】文化是用来洗脑的
更准确地说,是老大们的需要。创业的时候,跟每个人说我们要向比尔盖茨看齐,其实,言下之意就是大家尽可能多干活,少拿钱。
在创业艰苦的时候,他有说法,在融资完成的时候,他又有说法,在拿钱闪人的时候,他还是有一套说法。他总是有很多的说法,给人们一个伟大的空中月饼。这是某些人的文化。
简单地说,在这些人的眼中,文化是用来洗脑的。在那么多人眼里,只有他知道自己不是白痴,那么他以为谁是白痴呢?
有时,我看见很多单位,买很多的《致加西亚的信》或者《谁动了我的奶酪?》当作励志书送给员工,我就在想:他们准备把这些书拿来干什么呢?
激情洋溢的许诺者,可能心怀远大,也可能心怀叵测。
当他自己被自己所感动,他以为所有的人都会相信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的是:为了生存,每个人会暂时屈从或放弃表达。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怀疑。
怀疑,总是跟事实连接在一起。如同信任荒原中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文化的衰减定律
在一个提倡文化的公司里面,有一个现象就是:从组织的结构来看,越往上越关注文化,越往下越关注现实。这个我戏称为:文化的衰减定律。
想想也是: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要想诓人的话,只能用精神胜利法了。可下面的人现实着呢:每个月的房贷出处在哪儿啊?
给老婆孩子承诺的礼物还没谱呢。车子刚好赚足了两个轮子的钱。几个月的收入,不过就是为了1,2个平方的房款。
人,如果生活的卑微的话,文化算个屁。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人的基本文化观就是生存。体面,而有尊严的日常生活。如此简单而已。
文化,不应该是一张皮,想装鬼蒙人的时候,就披上。
文化,也不是组织中的潜规则,你打一个标签,它就鸡犬升天了。
对于热衷于“企业文化”创立的人,我总是抱有一种复杂的心情。我觉得任何组织的矛盾都在于利益的平衡。一种文化的建立,意味着一些利益得到了保证,另外一些利益就必须要放弃。
跟自然界一样,有些人可能会象蚂蚁一样活着,而有些人可以活得更像酋长。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认同这样的生存法则,我们也会坦然接受被选择的命运,或者改变命运。
只要我们反思的本能,还醒着的话。
【3】改变人真的不容易
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是一种梦想,它可以融合在组织中。它或许本身就是来自于少数几个人的想法,而后感染了很多人,大家约定俗成。出于效果,或是尊敬。成为后来者的图腾。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适合的背景下,是正确的推动力,在需要变革的时代里,就是跘脚石。
跟人一样,认识到问题,但要认识到是自己的问题,需要耐心和勇气。要用摧古拉朽的方式改变,真的不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郭士纳在IBM扭转乾坤,受人爱戴的理由。
表面看,改革是一种战略,其实,就是改变人。人对自己的工作方式,不仅熟悉,而且依赖。大部分的旧势力构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
一旦突破自我,开始否定自我。每个人的内心,都变得不可琢磨,风雨飘摇。
所以,我在看《勇敢抉择》之前,从各种新闻资料上,了解到的卡莉,跟书中的完全不同。在那些非自传的叙述中,我们时而看见一个雷利风行的领导,时而看见一个要颠覆惠普老传统的女魔头。很多人指责她说,跟康柏(一家生产电脑的公司)的合并,几乎毁掉了惠普。
我看见很多字里行间的愤怒,毫不掩饰,呼之欲出。
我很好奇:如果卡莉是一个错误,为什么伟大的惠普会犯这样的一个错误?卡莉到底做了什么,让人如此感到厌恶?其实,我还想知道的一点是:卡莉动了谁的奶酪,她所坚持的惠普和康柏合并,有哪些人合谋,又是怎样的一个结果。
我是怀着好奇心读完了整本书。我觉得我看到的卡莉跟那些媒体的文字所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是卡莉对自己的一次辩护。
从今日回首过去,不被人看好的惠普和康柏的合并,结果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大获成功。
从结果来看,卡莉是称职的,虽然有很多人不喜欢她,媒体的访问,也是从“你是穿阿玛尼吗?”开始的。人们的蔑视,来自于她晃动了惠普的传统,动摇了某些人的根基。
在惠普的人看来,她是一个外来的入侵者。这样的话,一切的七上八下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了。
你会跟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人吵架吗?如果你在被改变之列,你会保持沉默吗?
企业或组织,本质上,也是名利场。不管它是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基业长青的公司。只要它要持续地发展下去,一定会有露出獠牙的时候。成王败寇,理所应当。
我只能在自传的层面上,理解卡莉:我看见一颗勇敢的心。这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琐事,也不仅仅是一本很好的领导变革的手册。而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在每一次的抉择中,做回自我。
我想起我最近看到的一篇很有意思blog,跟这本书的心境相似。文中是这样说的:
你需要的是鼓起勇气做回你自己。你的真正价值根植于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唯一要做的就是向世界表达真正的自己。你领教了太多太多的谎言,它们告诉你说为什么你不能做这不能做那。但是直到你鼓起勇气去做,否则你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是真正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