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验。父母常常会对孩子说,我这是为你好,等你长大你就懂了,然而最后孩子一辈子都没有懂。或者不说父母,还有些人,非常喜欢做其他人的人生导师,动不动对其他人说教一通,碰壁之后只好兀自抱怨别人「好心当成驴肝肺」。这种情况往往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觉得你是为他好的时候,你的做法是真的对他好吗?我们还是分角度来看看父母和孩子这个很典型的例子。父母最担心的情况,就是孩子不爱学习。之所以不爱,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这这个孩子并不明白学习对他人生的帮助和重要性;其二,也许这个孩子经过的认真思考,并且在他的人生目标中,的确不需要很高的成绩。第一种情况中,父母对孩子进行劝说,让他们明白学习的价值,显然是正当的;因为这符合孩子内心的愿望,例如更高的收入和成就等等。至于第二种情况,我反而感受颇深,也是问题的重点。在我刚进入高中的时候,每天都处在特别打了鸡血的状态,那时候我就经常看不起身边的同学,因为他们丝毫没有学习的紧张感,也没有丰富的见识和视野。我觉得只有拼命努力早起摸黑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极端到认为,救治那些绝症病人不仅增加家人的痛苦而且根本无法阻止死亡的到来,这种做法是不是浪费社会资源阻碍社会进步,而应该宣扬自觉去死的价值观?当时在看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之后我就开始质疑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因为里面那种被我概括成「吸毒、自杀、玩女人」的生活方式实在刺激到了我 —— 有太多种方式活着了。最后我意识到一个问题,人活着,或者我们努力,并不是为了社会进步才是唯一正解。所以,有的人不愿意认真学习上清华北大,那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里,和同学、朋友们游玩、打球的一个平平凡凡的青春是更重要的。而如果这个选择是他们经过认真思考而做出的,就应当受到尊重。同样的,父母的为孩子好,应当也是充分建立在孩子本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之上的。也许你会问了,假如孩子想去杀人放火,你也得尊重他的选择?其实前述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在不危害他人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实现自己的利益的权利。相反的,如果这个人在实现自己权益的时候可能危害他人,出于大多数人的利益即正义,的确应当阻止他。不过就家长和孩子的情况,还会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家长出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比如想在亲戚朋友面前有显摆的资本,或者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和志愿强加于孩子之上,因此而逼迫孩子改变价值观,选择学习。这种做法显然是值得批判的。刚才所讲的所谓杀人放火,也即假如一个人的价值观与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相悖的时候怎么办,同时也折射出了更深的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找到这种价值观形成的根源。比如高二语文课文中节选了鲁迅的「阿 Q 正传」中精神胜利法一篇,在这堂课上,我们就对文章反映的阿 Q 的人格,也即鲁迅想批判的当时时代的人格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们的结论是,这种人格的形成是时代的悲哀,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生存所不得不选择的方式。我们今天可以以此为鉴,避免自己重蹈覆辙,但是假若我们在今天拥有高度的知识和视野、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时代,指责平日受尽屈辱、无法受到教育的阿 Q 欺负弱小或自欺欺人以换取心理平衡、不懂得革命这样的行为,相当于要求对方在比自己恶劣的条件做到比自己还要伟大的事情。这样想的话,我们对阿 Q 指指点点的批判嘴脸是否显得太恶劣了一点?事实上,真心想要改变阿 Q 这样的悲剧,就要明白其根源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束缚,以及整个国家低下的教育和经济水平。与其坐享自己既得利益者的位置而批判他们,不如意识到自己身为幸运者而对当今世界不幸者的亏欠和责任,尽自己能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公平。如果要回到之前家长和孩子的例子,这种情况也许会是,家长应当意识到,孩子不喜欢读书而喜欢玩游戏的原因可能并非他们生性懒惰,因为他们也会用极大的毅力学习游戏技能;可能只是父母从未教会孩子思考和学习的乐趣,或者孩子在学习上屡屡受挫,只好用游戏填补自信心。假若能够意识到这种价值观形成的原因所在,父母就会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往往是自己的失职而未能让孩子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可惜在现实中,一些父母往往只是一味指责自己的孩子,而价值观的分歧又让亲子之间的关系裂痕显得越来越大。比如说,很多时候父母搞不明白为什么别家孩子那么勤奋,自家孩子就无心向学,只好选择打骂。那么是不是只要孩子的价值观不是杀人防火,父母就没必要多嘴了呢?我的看法是,如果孩子的价值观实际上还算是积极健康,那么很多时候,的确是的。比如国家宣传我们要好好学习,那是因为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一群好好学习的公民显然利于长治久安。这个行为的出发点是首先是国家利益,当然在大部分时候也符合公民个人利益。其实每个人也应该支持鼓励别人好好学习,因为大家都好好学习社会就会进步,显然对自己有利。这就是这种行为的合理性。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其价值观难免会有些地方和社会普遍价值观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也正是社会和人生的多样性所在。如果不能正视这些特别的价值观,一味用普遍价值观要求他们,不仅会磨灭他们原有的个性和创造力,更会造成无数不必要的误解和伤害。父母对孩子也一样。应当说,从小开始,父母就必须要注意到各种细节对孩子的影响,主动引导孩子建立一个积极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孩子已经拥有独立和完整的人格之后,要学会尊重他们,平等的看待他们的个性和决定。例子就分析到这里。综上,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当你说你是为谁好的时候,你应当从他人的价值观出发。如果你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那纯属狭隘,如果从社会普遍需要的价值观出发倒还是维护正义和集体利益;但是如果不是从对方价值观出发,就多半可能实际上损害了对方利益。因此我建议,在自己面对想要帮助的人,而自己和对方价值观有冲突的时候,最好不要把随意自己的价值观标为正确,给自己一种道义上更高一筹的心理假象。这种心理是造成很多本可以避免的互相伤害的冲突根源。如果你是真心想为对方好,本来应该优先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不过如果实在不同意对方的价值观,那么应当先找出形成双方价值观差异的原因所在,这往往是不同的经历和理解所致。然后请让双方站在对等的位置,积极沟通,才能得出真正好的结果。关于这个问题,要说的就是这么多。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一个目的是希望提醒一些身处或即将身处在父母、教师等教育者地位的人。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子女的成长和三观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多么大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这也反映了一点,究竟有多少父母缺乏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很多父母会忽视对孩子的人格和思想教育本身的重要性,总认为学习知识是唯一要务,好一点的的懂得要培养一下孩子良好的习惯,却忽略了对其根基,即三观的培养。他们总认为小县城也能出清华北大,认为孩子的精神人格不在自己的培养范围内。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才刚刚进入小康,对他们来说这一切有着一个理所当然的答案:为了吃饱肚子,为了过上好生活。可是这一代的孩子并不一样,日渐被满足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得他们开始会问生存的理由,学习和努力的理由是什么。这种疑惑在这种时代条件下是完全正常的,而父母辈因为时代的局限,导致的对这种问题的缺乏了解和漠不关心,使得这一代的孩子越发脆弱,更轻易的可能选择自暴自弃甚至放弃生命。只是很多父母却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只懂得对孩子物质上的溺爱。写这一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醒一些喜欢对他人说教,自以为为他人好的人。这也是曾经的我自己。这些人应当意识到,很多时候忍不住想对他人进行超出你义务内的「教育」的时候,也许只是你的虚荣心或者自我满足的作怪。即使是真心想为对方好,记住正文的结论,你要明白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草率的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往往会为双方都带来没必要的伤害,这种时候,请问自己:你真的是在为对方好吗?前文讨论的问题,还反映了一种个人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后面的内容,如果对哲学和政治这些太泛泛的问题没有兴趣,就请略过或者权当笑谈了。我之前的论述,隐隐含着一种意思,大概可以表述为「在合法范围内,个人的意志是应当被绝对尊重的」。这句话也许在某些人听来会有些不是滋味,是不是只要不违法,你想怎样就怎样,我没什么可说的了呢?是的,事实上就是这样。在前面我已经分析了,无论是从个人价值观还是社会普遍价值观出发,但是只要不是从本人的价值观出发,而又假如这个人所作的决策并非非理性,而只是在不同的价值观框架下理性决定的,那么,对此做出反对的行为就极有可能是会损害这个人利益的。所以,上面问题的某一个角度反映的是个人价值观和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的矛盾,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究竟应该选择哪个,应该说是没有简单明了的对错的,这个就有无数先辈和社会资本主义争霸的先例之类的为我们来讨论了,不在我们可以下定论的范畴。但是即使我本人现在更偏好自由主义的观点,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认为中国不论从历史文化传统、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国体出发都更需要的是集体主义。而如何培养养尊处优、多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集体主义精神,又是一个长远的话题了。当然,这不影响正文得出的结论,如果你不得不为集体利益牺牲对方个人利益,请不要说成是为对方好。本文来自钉子の次元 - Dimpurr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原文地址当你觉得你是为了我好的时候,是否真是为了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