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来了兴致,拿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来看。第一篇就是《左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
这篇文章以前貌似学过,《古文观止》的第一篇选得也是这篇,很熟。
这篇文章写得是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和母亲武姜的故事。
庄公的弟弟很受自己母亲的宠爱,而自己因为是难产而生,所以不受自己母亲的宠爱。
弟弟在母亲的骄纵之下日渐过分,庄公也有些不知如何是好,就顺着来,心想其弟多行不义必将自毙。最后弟弟竟然要谋逆,看似软弱的庄公其实一直关注着弟弟的举动,一旦有了谋逆的过分举动,当即快刀斩乱麻,把弟弟的谋逆给镇压了。
首先要分析的就是郑庄公了。他作为哥哥,其实是有问题的,没有很好的引导自己的弟弟,而是看着他一步步的走向更严重的错误,甚至可以说,他给自己的弟弟设置了一个败亡的陷阱。
接着要分析的就是武姜,作为母亲,他太偏心了,宠幸自己的幼子却没有原则,因为难产就厌恶自己的儿子——庄公。最终局面的出现,武姜难辞其咎。
文中有两个小细节,左丘明描写的很传神:
第一个: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公子吕给郑庄公提意见也很有趣,大意说:
“老大,你家小弟太不像话了,你不整治一下?如果你不整治,哥就不跟你混了,跟你小弟混了”
第二个: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颍考叔提建议的方式也算是很新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巧妙的解决了庄公的烦心事。
东周以来,我们民族的三观开始形成并逐步基本确立,士这样一个群体逐渐形成,也就是读书人,他们希望为帝王师,通过对帝王的影响来发挥作用,春秋时期,他们很有独立的人格,提意见那叫一个潇洒自如、聪明到不行。那时的帝王将相普遍也很谦虚,《左传》、《战国策》和《史记》中这样的记载真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