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成功85%取决于人脉,你怎么看?
社会学家博恩•思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1:25裂变定律,即:你如果认识一个人,那么通过这个人,你就有可能再认识25个人。
戴尔•卡耐基也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
【二】
你是否高估了你的人脉?
我们身边常常听过这样一类人物。A同学平日里投身各大饭局,踏遍各大社交场所,号称学校朋友无数。一次,一名舍友请A同学帮助,让A同学找几十个朋友在演讲比赛上为他加油助威。A同学心想平时朋友那么多,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后来,A同学便通过各大社交工具给他朋友留言:“是朋友晚上就来替我舍友加加油”。然而,结果出人意料,比赛快结束了,那些A同学声称“死党”的朋友,一个都没有来……
就像清华大学杨奇函所说: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学生,上午围观了成龙的新片发布会现场,下午旁听了马斯金的制度经济学,晚上买票参加了李泽楷的慈善晚宴,这些能说明什么呢?
即便是你在朋友圈或微博上向世界人民描述你和成龙,马斯金,李泽楷等等多么多么熟悉,但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向成龙要签名成龙保安依旧会拦住你,马斯金不会给你写推荐信,李泽楷也不会跟你合伙做生意。
你是否也在为交上所谓的“朋友”,而奔波于各种场所? 和他们相遇相识真的会让你平步青云吗?
【三】
以技巧为中心的关系,终究不会长久
某女生想向暗恋已久的男生表白,却发愁不知该如何说。朋友告诉她:你可以选择亲口跟他说,或是发条信息让他知道,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然而, 那女生却不满意如此草率的做法。于是,她又陷入了纠结:“如果我直接表白,被拒绝了怎么办?可如果我采取比较委婉的方式,说不定他就接受了呢?”
或许作为旁观者的你会轻而易举地看出问题所在:如果对方同样倾心于你,那么无论你怎么表白,他都会喜出望外;可如果对方并不喜欢你,那么无论你怎么表白,他都会委婉拒绝。
但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技巧来给自己找借口,做不好就是技巧用得不好,而不是自己本身是否有问题。倘若,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你用了很多的技巧终于赢得了对方的心,那么你是否想过,有一天当你的技巧使用枯竭,或是你已不再喜欢使用技巧来维护关系,那时候你们的关系会是怎样呢?
人际交往中,技巧永远是辅助性的工具。然而,太多的人做了本末倒置的事情。直到最后他们才会发现:以技巧为中心的关系终究不会长久。
【四】
谁提供的帮助更有用?
社会学家马克有一项有趣的研究:波士顿人通过个人关系找工作,有两种类型,数据如下:
17%的人找工作依靠“强联系”,也就是每周至少见面两次的关系
83%的人找工作依靠“弱联系”,也就是每周见面不到两次,甚至一年见面不到一次的关系
为什么是“弱联系”提供的帮助更有用呢?
马克认为:只关注“强联系”的人会受到信息局限,使其无法了解其他交际圈的消息 。只有“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弱联系”的真正意义是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所以,不要只花时间去维护所谓的“强关系”,而是需要适当投入时间去建立和保持“弱关系”。
现在,人们若想创造出新奇的想法,就会常常启动“弱联系”,扩大信息的来源。
为什么弱联系、弱连接,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
亲密与疏远的划分标准,并不那么重要,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在一起能做什么?
怎样打破所谓的陌生感?怎样建立弱联系?
【五】
所谓人脉,就是公平交换
每个人从小就有一套选择朋友的原则。我们可以观察下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看看小朋友的眼里的朋友是怎样的。
我们知道,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当研究人员问玩具最多的小朋友谁是他“真正的朋友”时,小朋友指向一个小男孩说:“他从来都不抢我的玩具,他只跟我换。” 对这位小朋友而言,不公平的交换,等同于“抢”,可没有人喜欢“被抢”。因而,他只认定与他“换玩具”的那个男孩为朋友。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人脉”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
【六】
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档节目,是马云与周星驰的对话。一个是电商大鳄,一个是喜剧之王,两个看似如此无关的人却能聚到一起谈笑风生。这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年的交情或是有多少的共同语言,而是因为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这正符合交往中的“公平原则” 。
乔•吉拉德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市的一个贫民家庭。35岁以前,他换过四十份工作仍一事无成,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35 岁那年,为了生存他走进一家汽车经销店,恳求满怀狐疑的经理给他一份推销员的工作。他的同事还暗讽毫无人脉关系的他竟干起销售的工作。
但入职第一天起, 乔•吉拉德凭借着一个电话、一支笔,和顺手撕下来的四页电话簿作为客户名单拓展客源。他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断总结销售的技巧。最终,他以15年销售13001辆汽车的骄人业绩,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誉为“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
乔•吉拉德常说:“通往成功的电梯总是不管用的,想要成功,就只能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是的,35岁那年的他毫无人脉,但现如今,他可以很自然地与各领域顶级人物一起谈笑自若。所以,决定你有效人脉的不是你接触范围的宽广,而是你自身的实力水平。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盲目的“拓展人脉”,游走在各种“社交场合”,或是加入各种“微信群聊”的意义并不大。想要获得有效社交,你需要积累你的资源,集中精力让自己成长起来。
也许,类似金钱、地位、名誉的资源很难瞬间获得。但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一个人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当积累到一定量后,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刻意练习10000小时成天才”这一原则,相信会适用于大部分人。
当你变成更优秀的你,你也将拥有更优质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