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Q Survey是一个网站调研及分析工具。我的博客从2010年开始使用这个免费的用户调研工具。访问过我博客的朋友中20%的人应该都被这个工具“骚扰”过,4Q会在你开始阅读页面之前跳出来询问你本次到访的目的,以及是否满意等问题。2015年初因为博客访问速度等更原因没有继续使用。最近整理了4Q Survey中的一些数据,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并介绍下这个网站调研及分析工具。
4Q Survey的基础功能是免费的,可以满足中小网站调研和分析的大部分需求。如果你需要实时数据和一些更高级的功能也可以升级到收费版本。4Q Survey的设置和使用过程非常简单,主要包含5个功能模块。调研问卷设计,收集数据及代码实施,数据整合输出,调研数据分析和报告导出。下面我们会分别进行介绍。
设计调研问卷是开始使用4Q Survey的第一步,在这一步中共包含三个小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设置调研问卷中的问题,也就是你希望访问者回答的问题。这个环节4Q Survey提供了一些基本的问题和选项,包括询问用户所使用的设备,本次访问的来源,对本次访问的总体感受等等。你也可以按照需要对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编辑修改。设置好调研问题及顺序后选择发布即可。
第二个环节是对调研问卷的界面进行设置。这个环节主要的功能是在调研问卷中设置你的网站或公司的LOGO,以及调研开始页,回答问题页,以及最终感谢页面的风格。这部分中欢迎页面和最后的感谢页面的设计是包含在付费功能中的。不过个人感觉免费的就已经够用了。第三个环节是设置语言,直接选择中文即可。
数据收集是的使用4Q Survey的第二步,在这步中也包含3个小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选择主题和邀请用户进行调研的页面样式。第二个环节比较重要,是设置调研问卷触发条件的。这里我设置的触发条件是对使用PC访问博客,浏览器的语言设置为中文的用户中20%的人进行调研。
这里建议设置的调研比例不要过高。调研的过程本来就是强加在用户到访网站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的,并且这个调研实际上也未预先经过用户的允许。所以对用户是一次突然的打扰。如果你的问题设置的不得当,那么很可能用户非但没有完成调研,连继续访问网站的计划也放弃了。我就曾在用户调研问卷及邮件反馈中收到用户对调研功能本身的负面反馈。
第三个环节是获取调研代码,4Q Survey的调研代码很简单,一段JS放在页面最后一个body标签之前即可。否则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第三个步骤是4Q Survey报告的整合和输出。4Q Survey主要提供和三个工具间的数据整合和输出,分别是Google Analytics,Tealeaf和ClickTale。这里简单介绍下与Google Analytics的数据整合和输出。4Q Survey的调研数据会以一组独立的事件输出到Google Analytics的事件报告中。其中事件类别名称以iPerceptions 进行区分(Event Category=iPerceptions)事件行为Event Action分为接受邀请,启动调研,满意度得分,调研完成等几个分类。(早期的整合是将调研数据输出到GA的自定义变量中,也就是用户定义报告。现在输入到事件报告中数据更加直观和清晰。)
报告及分析是4Q Survey的第四个步骤,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这部分中4Q Survey提供了5类报告,分为为调研统计,概览报告,趋势报告,描述性统计和文本挖掘,下面主要介绍前三部分报告中的内容。
调研统计
调研统计报告注意提供三个主要的指标,分别为调研开始次数,调研回应次数和平均回应率的时间趋势开始次数取决于你网站的访问量以及前面部分设置的触发条件和采样率。回应次数取决于调研界面设计的友好度和网站的内容。从我博客的平均回应率来看,回应率最高时也只有不到12%。而随着博客内容更新的间隔边长,平均回应率也一直在下降。
概览报告
概览报告部分主要提供了两类关键信息,第一个对多维度下用户任务完成度的剖析。第二个是用户到访网站的主要目的。
从访问目的的维度来看,阅读博客的访问者任务完成率最高,其次是下载资料的访问者。而询问问题的访问者来访的任务完成率最低。这个结果说明以后我需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以增强这部分访问者的满意度。
第二个是用户到访网站的目的。从到访目的的排名来看,以阅读博客的为主要目的的访问者最多,占了70%。其次是询问问题和下载资料。而订阅博客的访问者最少,只有不到1%。也许大家都是忠实读者,每次都来博客阅读文章。
趋势报告
趋势报告提供了不同维度下任务完成度的时间变化趋势。还以之前用户到访网站的目的来分析任务完成率的变化,这次加上时间趋势后会发现,阅读博客的任务完成率一直较高。而下载资料的任务完成率则起伏较大。
4Q Survey作为一个免费网站调研及分析工具,所有的分析图表都支持PDF和PPT格式的下载,尤其是PPT格式的文档,板式非常清晰,下载后就可以直接使用了。这个必须要点个赞。
—【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归 蓝鲸(王彦平)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自“蓝鲸网站分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