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家电讯(周硕)由于跟踪观察京东众筹平台与其众筹项目的诸多内幕乱象行为,我曾撰文《一小时破百万糊弄谁!众筹乱象你了解多少?》。眼看着国内的众筹乱象丛生,众筹模式早已经被玩坏了,新的模式在国内市场再度活跃起来——盲筹。之前ZUK、小米曾经玩过,明天暴风TV打算翻出来再玩一次,成为电视行业第一个涉足厂商。
那么究竟这盲筹是个什么东西?咱平头百姓该不该参与?厂商该多一些怎样的思考?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盲筹。
盲筹,归根结底是营销手段
标注 特点露出对用户心理把握很到位
盲筹你可以说是一种众筹的新模式,就是消费者在不知道产品具体的样子、参数、价格和发布时间的情况下就自愿下单,最终获得物超所值的回报的一种众筹模式,有点像在X宝上面买那种你不知道什么东西,但是一定会物超所值的福袋。
这种模式同样是源自美国,如今在中国市场的流行就像众筹一样,依然是商业模式上的一种借鉴或者说是抄袭。在此前的文章当中我们曾经详细的分析过众筹来到中国之后的炒作、刷单、与经销商一起作秀等等内幕想法和操作,那么作为一种从众筹延伸而来的模式,中国模式下的盲筹究竟会有什么问题,最终将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其实是我关心的。
模式是否纯粹,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能说明问题:这些厂商是否出于筹钱为目的!联想旗下的ZUK会缺钱吗?小米会缺钱吗?暴风科技作为妖股在A股市场一度飙到200多块,会缺钱吗?显然推出盲筹的公司不是以筹钱为最终目的。所以,至少到目前阶段,国内的盲筹还纯粹是一种炒作营销的手段。
初创企业搞盲筹名利双收
目前在国内进行的盲筹当中,只有小米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功,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从粉丝关注的热情度上。因为小米经营多年的粉丝经济在目前的国内市场是暂时无法被超越的。ZUK因为是联想旗下的新兴品牌,相当于白手起家,盲筹作为创新的营销模式无异于在业界当中制造声量,即使最终筹得的钱款仅有数百万,但是对于推广品牌的作用不是数字能衡量的。
实际上暴风TV的处境与ZUK很像,背后本身有规模雄厚的财团和产业链支持,但产品初入电视行业,经验和品牌认知度远远不足。即使不搞盲筹,它正式渠道销售的量也是十分有限的,还有可能经历产能问题。那么不如将产品试水做成盲筹模式,把控好产能,并且顺势推广暴风TV的品牌形象,制造舆论声音。
从初创企业角度,尤其是大品牌认知下的新领域拓展,搞盲筹无异于名利双收。
盲筹信任=你什么都不了解
相比众筹,盲筹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对于品牌的信任占有绝对要素,难怪有人说盲筹就是一种“信仰充值”。所以,知名的大公司更容易玩转盲筹,它们恰好是不缺钱的,这更加印证了我们此前的判断。问题是品牌是否真的能够值得你信任?一个美好的蓝图、一大堆描述最终是否能够真的兑现?毕竟对于这一款单一的产品,你什么都不了解。
踏上这条不归路意味着等待
盲筹当中的盲字体现在哪?一个是对产品什么信息都不了解,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其实是对什么时候能见到产品没有时间约束。参与了盲筹意味着你需要耐心等待,最终产品什么时候亮相,什么时候能够完全上市这一切都不是你能够参与的,也是完全没有话语权的,你能做的只有眼巴巴的等着,看着。信誉好的大公司或许姑且能够在良心的感召下尽快安排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让你等待的时间尽可能少一些。如果是一些普通的小公司,谁又会在盲筹一阵耀眼之后对整个事件进行跟踪,把产品有序的研发生产出来呢?
对消费者是一种非理性消费
在完全不了解产品的参数、外观、特点的状况下,去购买一个可能要花很长时间等待的产品,这说白了,其实是一次非常不理性的消费。我其实不是很能接受那种自己完全没有控制力的消费,我会选择购买X宝上的福袋碰碰运气,但前提是福袋的售价很便宜,小物件的参数好坏对我来说并不重要,主要是一种心情消费。而贵重的电子产品尤其是像电视这样的产品想要搞盲筹除非是非常土豪的用户(土豪用户估计压根不会参与),否则不会有人愿意拿几千元放在盲筹里面,不知道产品最终什么样、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货得做“长期投资”。
另外,对于盲筹是否能够给消费者提供超值回报,是以能否满足或超过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而定的。这个除了体现在我们关注的产品参数要点上,其实还体现在我们大多忽略的产品设计上。假如你参与的是一个极其注重产品参数的盲筹,或许有利可图。但是如果你是处女座、选择困难症、审美挑剔症这些病症的患者,我劝你不要考虑这种模式,因为外观设计你无从知晓,模样你无从知晓,使用方式是否如你所愿也无从知晓。
举个例子,比如行车记录仪,厂商说我们要开启盲测,但是产品参数没有,只告诉你是目前最顶级硬件配置绝对不会让你失望。或许本身你的需求是吸盘设计的,结果人家只出了后视镜版本的,即使硬件达标,可是最终你会认为这是一次满意的购买吗?再或者是一件手环,硬件指标都达标、但是外观完全不是你想要的感觉,你还拿到手之后还会愿意佩戴它吗?所以盲筹虽然有了在某些方面不赔的心理底线,但是综合你的使用需求,你的审美感,你对做工细节的挑剔程度等等这些复杂因素之后,它不一定等于稳赚。
不急用的小商品更适合盲筹
从消费者角度来考虑,盲筹就像福袋,你究竟能接受多大价值的福袋或许跟个人的收入,社会阶层会有密切关系。作为平头百姓,我几乎是不能接受等待一个长时间孕育但是我自己却不可控的产品,尤其是一些比较急用和贵重的,我想大多数消费者也都与这种观点不谋而合。
但盲筹不能一棍子打死,目前仍被主要用于营销的盲筹实际上是一个值得厂商细细把握的好的工具手段,它可以既实现营销目的,又实现让消费者广泛满意。一旦能够与大品牌保证小产品快速量产出货这个思路相融合,并且在描述露出的产品特点上面对消费者需求有多一些的思考,什么东西要保持神秘好像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如特色功能,配置上竞品没有的东西),什么东西是必须要呈现出来的(比如大概的使用方式,大概的外形元素),或许盲筹立刻就会展现比现在更加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