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业已过半!2015年就这么挥着手去了,似乎挥手来着。
路易大叔带来2015年的最后一期书单。本期6本书,实际上可以分为3个主题——前两本是经典的美食和经济学著作;中间两本是关于商业与互联网的美中两国理论与实践论述;最后的两本,则是关乎文化与文学的历史与当今。
以后的书单里面大叔会为每本书提供自己的书评链接,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多看阅读的网站上看看我的书评。虽然写的不够好,大都很浅显,不过却是我对一本书最真实的想法。
《厨房里的哲学家》(书评)作者萨瓦兰在吃货圈儿留下了“饕餮不识萨瓦兰,品尽美食也枉然”的“美名”,在这个世上,因为一部书后世留名的人不在少数,不过因为一部美食著作青史留名的人,除了萨瓦兰我还真想不到是否另有其人。国内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袁枚,也不仅仅因为一部《随园食单》才为众人熟知。《有闲阶级论》(书评)问世于100多年前,以前学习政.治历史,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官僚阶级、地主阶级,从来没有学习到有闲阶级,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这不是一个政.治或者历史名词,而是经济学名词,怪不得。
克里斯·安德森无疑是互联网经济理论的先行者,就像他的《长尾理论》给互联网经济带来了一剂强心剂,《免费》(书评)一书也是一次对互联网经济的大的冲击。虽然说免费经济美国是先行者,不过互联网上的免费经济,无疑我们中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书评)让我对老周的固有印象有些改观。不管是周鸿祎写这本书有多少自清的成分在里面,能够那么真诚的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能够将自己以往犯下的错误一一承认,也是巨大的勇气了,毕竟老周也算是公众人物。
《苏轼与朱熹》(书评)从另外一个角度、另外一种眼光、另外一种笔调审视、描画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苏轼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作文之乐,而朱熹却甘于读书之苦,一个重在个性的发挥和文艺创作,一个却重在读书明理和思想改造,人生追求和精神归宿是大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处在同一个历史朝代的两个博学之人,会出现如此迥异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呢?《梅樱短笺》(书评)一书中,梅之篇介绍中国的古文化、文人、历史典籍、历史人物,信手拈来;樱之篇中关于自己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内容术业有专攻,而关于日本对华千百年来的关系分析眼光独到,中日文化交流中汉俳的讲解更是让我看到一个学着的认真。
厨房里的哲学家(【法】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
有闲阶级论(【美】凡勃伦)
免费:商业的未来(【美】克里斯·安德森)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周鸿祎)
苏轼与朱熹(张毅)
梅樱短笺(钱婉约)
当我们开始点餐时,最不应该请教的就是医生。人类的营养与那些卡路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之类的废话几乎没有关系。食物是一种不一般的复合体:一方面,它是按照艺术规则烹饪加工而成的产品;另一方面它又凝聚着个性化的幻想、灵感、品位、想象力和风格。
注: 把所谓的“营养师”们都拍死吧
读布里亚-萨瓦兰的著作,将他对他那个时代的吃喝的考察与今天的情形相比较,不禁使人黯然神伤。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想吃到一顿真正差劲的饭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今天的英国,想得到一席真正好的英式菜肴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注: 即使在素以美食闻名的中国,情况也不容乐观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感觉作为一个整体来重新审视的话,不难发现造物主创造这些感觉的目的有两个,而且两个目的之间有因果关系,它们分别是:个体的安全与种族的延续。
吃饱喝足之后,人更容易产生同感,接受影响,这便是政治美食学的起源。饭菜已变成了治国的手段,许多国家的命运就是在宴会上决定的。
肉香质主要存在于身体健壮的成年动物身上,而在所谓的羊羔的白肉、乳猪、鸡以及大型鸟类的翅膀和胸脯中很少存在;这正是真正的美食鉴赏家为什么对鸡屁股特别青睐的原因,可见味觉的本能走在了科学的前面。
注: 我还是别当美食鉴赏家了,原来所谓的美食家要天天吃鸡屁股才行!
我越往前走,周围的美景越让我陶醉。一路上我目睹了时间作为创造者的恩泽,也目睹了时间作为毁灭者的暴行,看到一棵橡树的所有生命历程,从刚出土的幼芽,只有两个叶的嫩枝到高大、乌黑、中间空心的死树干,这些情景使我体验到宁静致远的审美享受。
捏着鸟嘴拿起一只丰满的小鸟,撒些盐,去掉内脏,勇敢地将它整个放入嘴中,贴着手指边将它咬断,然后大胆地嚼,这样大量的汁液就会浸润你整个味觉器官,品尝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美味
注: 这也就是100年前的古人说出来的话,如果现在谁还敢这么说,立马就被口水喷死了
直到几年前,不论什么宴都要从吃牡蛎开始。每人吃一罗(即十二打,一百四十四个)牡蛎也并非什么新鲜事。我想搞清楚这些东西到底有多重,于是对此做了一番研究,我发现一打牡蛎包括水分重四盎司,这样一罗牡蛎的重量就应是三磅。
注: 不会吃到血管爆裂而死吗?!
有人说“松露”这个词很了不起。它给女性的印象是美味与爱情,而给男性留下的印象则是爱情与美味。
主人们费尽心力准备好的菜肴如果能得到客人们的夸奖,他们一定会备受鼓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愚蠢的食客吞下最精美的菜肴而无动于衷,那简直就是犯罪;如果他漫不经心地豪饮最名贵的佳酿而不会品味其幽香,那简直就是亵渎神灵。
与此相反,天生没有口福的人一般是瘦长脸型,眼睛和鼻子都较大。不管他身高如何,他总是给人一种瘦长的感觉。他们的头发暗而无光,体态绝不丰满,正是这些人发明了裤子。
注: 哈哈
虽然人们没有意识到,但他们追求极端享乐正是出于对痛苦的恐惧。他们能够得到的快乐是如此有限,因此人们通常倾心投入某项乐趣中去。
在约好的时间,马儿一路撒着欢拉着轻便马车飞奔而来。车上坐着头戴鲜花和美丽羽毛饰品的漂亮女子,一路欢笑着。这些女子的装束既有军人之风又有妩媚之色,可谓是亦庄亦谐。本教授不由自主地端详起来。
注: 本宝宝心向往之
我们相信猎手们都是易燃物,而女人们还没过更年期,因此他们碰到一起,异性相吸碰撞出生命的火花不可能不冒犯掌管人间狩猎的月亮女神黛安娜,于是在这后半天里女神便不再保佑那些冒犯者。
当时的人们庆祝节日的高潮是在盛宴上达到的,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只要肚子没被填饱,他就不会真正快乐的。难怪我们表达“完美”这一词义时,经常会使用“有品味”这一说法。
把所有好的东西凑到一起,不让每个分子逃掉,重视各方面的作用,这就是这道菜的真谛所在,我将其看作桌上的至理名言。
还有你们,1825年的美食家们,虽然在许多方面已心满意足依然梦想着新品菜肴,但却怎么也想不到1900年发明的秘方,例如,可食用的矿物质美味,或者用上百种气体蒸馏而成的烈酒,更不会看到还未出生的旅行者,从另一半有待开发和探寻的地球上带回的东西。
一旦财产的保有成为博取荣誉的基础,也就成为满足我们自尊心的必要手段。在任何社会里,财物都是由各自保有的。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慰,所保有那份财物就不应少于和他同级的那一类人所保有的财物。
在金钱上居于优势的阶级,其动作极大地受到金钱竞赛中某些附属要求的限制,以至于任何勤劳方面的诱因都不能发生作用。他们必须避开生产工作,尤其是在未开化时代。处于掠夺的文化时期,人们把劳动跟懦弱或对主子的服从连结在一起。
从希腊哲人的时代到今天,那些思想丰富的人一直认为要享受有价值的、优美的甚至是过得去的生活,必须先享有相当的余闲,要避免跟那些为供应人类生活日常所需而进行的生产工作相接触。在一切有教养的人们看来,有闲的生活是美妙的和高超的。
注: 我也是这么想的
使用“有闲”这个字眼,并不是指懒惰或清净无为,而是非生产性地消耗时间。
礼貌并不一定是那些有教养的人努力的证明。容态举止精益求精的直接目的,在于使美或表情达到更有效的程度。礼法的起源,大部分是出于要得到对方的敬意或向对方表达善意的愿望。
在高度组织起来的工业社会,荣誉依据的基础总是金钱力量,而获得或保持荣誉的手段就是有闲和对财物的明显消费。
某个人的生活水准应当是怎样的,这一点大部分取决于他所隶属的那个社会或阶层所公认的消费水准。这个水准已与他的生活方式合而为一,而他也认为执行这个消费水准是对的,当然公众方面的坚决态度也是一个间接原因。
也许在开始时,人们只是对俭约的生活反感。这样的生活表明没有多花费钱财的能力,表明缺乏成就,但结果却形成对低价物品产生反感的习惯,认为低价物品本质上是不光荣的,是生来无价值的。
有一位大政治家把这里所说的总结成一句真言,叫做“衣贱人也贱”,这句话的说服力量,大概没有人会感觉不到。
在服装的设计中,明显浪费通则表现得格外突出,而金钱荣誉准则只不过起着一些有关的作用。
不管怎样,只是在形势的压力下,尤其是在已有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的时候,人们才会为了符合形势的要求而调整思想习惯,而且总是迟疑不决和不大愿意的。
影响文化发展的两个原则,明显浪费与工业脱离原则,一方面是由于它们足以支配人们的思想习惯,从而控制制度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有选择地保留性格特征,尤其是那些有利于有闲阶级结构的性格特征,从而控制社会的有效气质。
与其说是生存在工业社会里,不如说有闲阶级是依靠工业社会而生存的。由于金钱素性的发挥,这个阶级同工业的关系是金钱性质的,而不是工业性质的。当然,这种素性是有关于营利的,而不是关于适用性的。
一个对宗教信仰有修养的人,很容易区分出哪些动作和行为是有利于人类生活充实,哪些是对神的荣誉有所贡献。在德行极高的教士眼中,有利于人类生活充实的动作和行为都是不值得一提的。
实际上,所谓的科学,不过是有闲阶级在执行管理任务谋便利的指导原理而已。因此,这类训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提高智力或认识力,而是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
《免费》是继《长尾理论》后,安德森对互联网经济的延伸思考,两本书表面上所谈的事情差异很大,实际却一脉相承。如果说《长尾理论》揭示的是互联网范围经济的1.0版,那么《免费》可以说是互联网范围经济的2.0版。前者是从品种角度的总结,后者是从价格角度的总结。品种和价格在这里的关系在于:品种越多,成本越低。
正如安德森感慨的“免费的含义从来都不像字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免费这个词,被人们误解得太深了。这里说的免费,其实有所特指,专指互联网统分双层结构——基础业务平台与增值业务双层经营——中,平台那部分资源的共享(比如腾讯的QQ、盛大和巨人网络的游戏本身、Google的搜索业务本身),而非增值(如Q币、道具)那部分的共享。
由此上溯到18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互联网络原则一直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它与LINUX是一个原理,强调价值网络间的知识外包(KPO)和基于信息免费共享的创新中心的作用。
注: 真能扯
和生产吉露牌果冻相比,印刷的费用要相对便宜。吉尼斯纯正食品公司难以承受免费赠送吉露牌果冻的巨额推广费用,他们选择了第二优化的方案,那就是向消费者免费提供购买吉露牌果冻之后才用得上的信息。
在原子经济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周围的物品都在逐渐升值。但是在比特经济的网络世界中,物品变得越来越便宜。原子经济的基调是通货膨胀,而比特经济的主旋律是通货紧缩。
未来学家乔治·吉尔德1990年出版的《微观宇宙》(Microcosm)是第一本阐述比特经济学的著作,他把比特经济学的产生纳入了历史的视野
林林总总的免费归根结底都表现为同一实质——让钱在不同的产品之间、人之间、现在和未来之间、不与钱打交道的市场和回到金钱市场之间转移。经济学家把它称做“交叉补贴”(cross-subsidies)。
那为什么最终只用free这一个词就可以表示“免费”呢?为什么选用了这个词呢?也许你想象不到,这个词来源于古英语中“朋友”的词根。
注: 想象不到啊
交叉补贴体现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实质,也就是说你要吃一顿午餐,饭钱肯定是要某个人通过某种方式来偿付的,如果不是你直接付的,那么也是由某个和免费吃这顿饭利益相关的人来付账。
克鲁泡特金指出,我们在给予的同时,得到的并不是金钱,而是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植根于社区、互助和相互支持之中。互助的这种自我强化的效果会让其他人也一样来对待你。
如果某一种资源变得稀缺而且昂贵了,那么就会促使人类去寻找另一种更充裕的资源,而目前对稀缺资源的需求也会逐渐向别种资源转移(不妨考虑一下现在人们争分夺秒地寻找石油的替代物)。朱利安·西蒙认为,人类的智慧和科学的学习曲线能够帮助我们以比消耗资源更快的速度找到新资源。
注: 能源危机解除了吗
尽管和煤炭相比,铀的价格相对更低,但是建造核电站反应堆和发电厂的先期投入比建造火力发电站更高。核废料是一个至今都没能彻底解决的问题。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和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泄露事件发生之后,世人益发觉得建造核电站是一个昂贵而又冒险的做法。
注: 为什么没有人经常提到美国三哩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呢?刻意的吗?
1975年2月3日,时任微软公司总合伙人的比尔·盖茨写了一份“致电脑爱好者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解释说,自己的公司刚花了4万美元研制了一款新软件,但是却被人免费复制盗用了。他警告说,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的话,那么他将无力再研制出新的软件,大家在未来将满盘皆输。
注: 呵呵,盖茨大叔→_→
通过迫使用户花时间删除语音邮件,电话公司节省了用做存储成本的一部分现金却浪费了消费者的大量宝贵时间。他们管理自身能够衡量的稀缺物(存储)却忽视了去管理他们拥有的客户美誉度这一更为重要的稀缺物。在最受消费者厌恶公司排行榜上,电话公司仅次于有线电视公司位居第二也就不足为奇了。
互联网里干,做什么都不如做一件产品改变世界来得彻底。做出一些别人没有做出来的产品,让这种产品能够影响很多人,能够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这样才值得尊敬。人的最大成功莫过于此,而不是当上中国首富。
有人说这是布局,我说没有人能聪明到高瞻远瞩,看到五年后发生的事情。所有的布局,都只不过是马后炮而已。
现在一些传统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所以非常希望了解互联网的运行规律。于是,互联网思维似乎成了灵丹妙药,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但仔细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企业其实都是传统企业。今天你觉得自己很先进,明天你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落后了。
它是一个价值的创造者,但它首先是一个价值的毁灭者,它在毁灭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谁离互联网最近,互联网就先毁灭谁。在毁灭的同时,它再去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一个商业模式的基础是用户,没有用户,任何商业模式都是浮云。他们不知道一个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产品,本质是通过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商业模式还包括寻找需求最强烈的用户群,用聪明的推广方法接触这些用户,在接触过程中不断把产品打磨好,等你有了巨大的用户基础,是一定能赚到钱的。
客户的想法和技术人员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客户不管你用什么高科技,也懒得知道。客户花钱买了你的东西,他们要的就是解决问题。
商业的本质就是让人性得到释放,颠覆式创新也不例外,归根结底就是怎样满足人性。人是懒惰的,你把东西做得很简单,很多人就愿意去用。人是贪便宜的,你把东西做得便宜,甚至做得免费,很多人就愿意去用。
本质上说,乔布斯并不是搞技术出身的,苹果公司的另外一个创始人沃兹是真正的技术出身。但正是因为乔布斯不是搞技术的,所以在他眼里技术不是产品的根本。
那个年代,除了网易,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做插件,不经用户同意,强制性地向电脑里面安装,然后劫持流量,乱弹广告。老百姓把这种插件叫流氓软件。
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叫作《商业秀》,副标题是:所有的行业都是娱乐业。娱乐业是最靠体验的
很多时候,我们去买一台电视,比完分辨率比功能,以为自己很理性。但最后还是很有可能因为那天的销售员很漂亮,就买了一台电视机回家。消费者其实是不理性的,他们选择和拒绝一款产品,往往来源于人性很小的点。所有成功的产品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的。
美国创业者做的很多事情让我觉得匪夷所思,是完全想不到的。当然,这些匪夷所思的事不一定成功,因为与众不同的事肯定是失败率很高的,但这正说明他们不怕失败。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太害怕失败了,所以喜欢随大溜来寻找安全感。
乔布斯跟我想说的一样,就是你不需要什么自尊心,真正重要的是工作表现。但是实际上这句话容易说,却难做。我有时候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人的自尊心。
自此,文人和儒者就结下了宿怨。站在苏轼一边的文人,多视理学家为迂阔不通人情之腐儒,泥古不化而空谈性理;而站在程颐一边的儒者,多认为文人是不拘礼节的轻俊之士,难免有蔑视权威而犯上作乱之嫌。
注: 文人不侍儒教
就儒家做人处世的准则来说,只有正心、诚意,才能进一步做到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从国家政治到社会风俗,都必须通过士及士阶层的群体道德自觉和自律,才能得到明显改善。当然,国家政治的好坏,还与最高统治者有直接的关系。
政治运作不是诗,也不是书斋里的玄想,而是权力意志和功利行为,不能文质彬彬,不能温良恭俭让,要有审时度势的谋略和硬心肠,要口蜜腹剑,关键时刻,一剑封喉。
注: 要打老虎
尽管中国士人都知道生于忧患、死于逸乐的道理,可谁也不愿意身处逆境而一直生活在忧患之中,所以一旦仕途失意,总要寻求某种自我解脱的办法。
当朱熹逃禅归儒,决定终身奉行儒家“士志于道”的传统之后,就放弃了当诗人和文章家的想法,主张以持敬的存养工夫代替空理悟入,以应事穷理代替内心体认,强调人当常存“敬畏”之心,不可有丝毫怠懈,使心时刻处于提厮警觉状态,而后可以格物穷理。
宋代士人所接受的佛学思想的影响,主要来自中国化了的禅宗和华严宗。所谓“中国化”,指的是佛学的老庄化和士大夫化,三教合流,佛老庄禅不分,成为较长一段时期支配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导倾向。
宋代文人如苏轼的习佛,是为了求得心灵的平衡与解脱,他们真正醉心于佛说,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坎坷的中晚年,是在看破红尘之后,或者说是在有所觉悟之后。所以他们并不在意于能于佛理中悟到什么,而更乐意描述无所住的清净心境和意态,在想象中进入无差别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
宋儒如朱熹的出入佛老,多是在年轻时的读书求学期间,他们在习佛参禅过程中总是存有入世之念,总是想于道理方面有所得。当他们明白释氏绝圣弃智的空寂之说,安放不下儒家有益于世用的“实理”时,只好走向弃佛崇儒之路,但他们的内心已非一张白纸,佛禅的心性之说已在他们的心灵和思想里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澄心静虑、专一积久的禅学,成为他们虚心悟理的心学工夫和提高精神境界的方法。
在朱熹看来,庄禅其实是一回事,区别仅在于老庄的虚无之论,不如禅家的空寂之说那么微妙罢了,只是后世的道家看不出这一点,反而去模仿释氏,结果反而不如禅家高明。他说:“佛家偷得老子好处,后来道家却只偷得佛家不好处。”
注: 道家越来越沦为下乘
所谓“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是对孟子以心善言性的修身理论的发展,因为“意”为心之所发,是人的行为动机,比较明显,容易把握。
朱熹说:“某自二十时看道理,便要看那里面。尝看上蔡论语,其初将红笔抹出,后又用青笔抹出,又用黄笔抹去,三四番后,又用墨笔抹出。是要寻那精底,看道理须是渐渐向里寻到那精美处方是。”
朱熹这么做,并非只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要使“四书”成为士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教科书。他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注: 原来中庸要放到最后
在晚年与弟子的谈话中,朱熹常常提及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他说:“颜子克己,如红炉上一点雪。”希望像颜渊那样,安贫乐道,克己复礼,做一个居陋巷而不改其志的圣人之徒。
朱熹在确立自己生平学问大旨后,即以“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敬、知双修为特色。其言敬,有“持敬”与“克己”的前后变化;其言知,则以格物致知为一贯方法,强调读书明理的重要。
旷达文心是苏轼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体现,带有受佛、道两家虚无出世思想影响的痕迹。如果从现实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有啸傲江湖、遗世独立的消极色彩,而且还具有追求人生适意的重感性倾向,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理性规范,易使人放纵走作而不严肃。
苏轼讲“文心”,偏重于主体的感觉和体验,使心的作用和精神活动与自然之道相冥合,在审美创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情,成就自由潇洒的艺术人格。而朱熹所说的“道心”,却是先验的形而上心体,即天之所命的性理,属于圣学心传的圣人之道。
说到底,个人的要求欲望是否正当,是否符合天理,要视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等级而言,地位越高,属于天理的欲望也就越多。这与其说是天理,不如说是封建等级社会的道德义理更为恰当一些。
苏轼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作文之乐,而朱熹却甘于读书之苦,一个重在个性的发挥和文艺创作,一个却重在读书明理和思想改造,人生追求和精神归宿是大不一样的。
在宋代儒者里,朱熹是知识学问最为丰富的大儒和通儒,所以他的思想改造也就不限于自身,更多地体现在代圣人立言、为经书作注解方面,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
意义不同,境界不同,表现于外的举止风度也不一样,如苏轼的放达、潇洒和一往情深,就不同于朱熹严肃、庄重的理性精神。前者可称为文士风流,后者则属儒者气象。
以《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为中心展开的程朱理学,若加以大力推广,成为一种习惯势力和社会意识,就不仅可以为王权专制提供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保证,也可以为一切士人和官吏指明成圣成贤的修身方法,还可以将儒家传统文化的纲常伦理准则和德行优先于知识的价值观,贯彻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所有中国人的思想里。
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
注: 哲学家的幸与不幸
唐女郎鱼玄机(约844—约871年)是诗人、道士,还是一位有着传奇般爱情经历的奇女子,所以,在中国有数的才女诗人中,她的故事颇为世人熟知,知名度比之班昭曹大家、薛涛女校书、李清照易安等也毫不逊色。
鱼玄机,字幼微(一字蕙兰)
注: 幼微,很好听的名字
鱼玄机纵有卓越诗才,难免为人小妾,又遭遗弃,故而发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感叹,这是她的古典命运
通行本《千家诗》四卷,选有七言绝句94首,七言律诗48首,五言绝句39首,五言律诗45首,共计226首,多为唐宋两代著名诗人的名篇佳作,历来脍炙人口。每种体裁按四时节令春夏秋冬编排
当诗歌所描写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嬗变,而诗歌所咏叹的物理人情却经久不息,至今引起千余年后我们的心灵共鸣。
文津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史称“内廷四阁全书”或“北四阁”,主要是供皇帝阅读备览服务的。后来考虑到天下文人学子读书的需要,又命将陆续抄缮的三套《四库全书》分别送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史称“江浙三阁全书”或“南三阁”。
我曾一度热心于区分牡丹和芍药这一对花形、花叶都很相似的姐妹花,这才弄明白,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牡丹为木本,芍药为草本,秋冬时节,牡丹枝叶凋零而主干犹存,而芍药便枝干全萎,须来年新栽,所以,芍药又称“没骨花”。
在这里,接受了中西方诗学的教育,纵览了中西方文学的精髓,皈依了基督教的文学教授,在完成自己“如此悲伤、如此愉悦”的回忆录书写的同时,也是在追寻和祈愿,非正常历史环境下,人类良知和幸福的实现之道吧。
钱穆在《师友杂忆》等各书中,对于学潮中青年学生的规劝:政局动荡、国家困难中,尤需年轻学子静心学业,学好本领。青年为国之栋梁,非谓眼前,乃指此后。一旦国家安定,需要建设人才时,学业有成者才能真正对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日本民谣这样唱道:“花为樱花,人为武士”,武士道精神最初是作为武士的神圣职责而起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已经不仅仅只是武士阶层的道德准侧,而成为日本全体国民的崇高景仰和理想追求。
往来文求堂的另一位独特的中国学研究者,是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1910-1967),高罗佩精通中国语,写过多部中国学研究著作,他的《中国古代房内考》等书,近年在中国有汉译本出版且广为人知。
注: 狄公案
就中日文学交流史而言,中国古代诗歌传到日本,产生了日本人的汉诗、和歌、连歌,连歌分化出俳句;俳句又来到中国,演化出汉语俳句。对此,林林曾说过,“如果说汉诗是老祖宗,那汉俳有点像外孙了。”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汉俳的出身与血统。
© 路易大叔 Louis 倾情奉献 生活志, 2006-2015.
原始链接(Permalink): 多看阅读·书摘合集(22) |
暂无评论
标签(Post tags): 书单, 多看阅读, 书摘, 周鸿祎
订阅(Subscribe): 直接订阅 | FeedBurner
站点(Blogs): 生活在济南 | 落入凡间的天使 | 小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