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博客汇
  • 首页
  • 精华
  • 技术
  • 设计
  • 资讯
  • 扯淡
  • 权利声明
  • 登录 注册

    狄更斯《双城记》中文译本的选择

    路易大叔 Louis Han发表于 2016-03-23 00:00:00
    love 0

    最近要读一下狄更斯的《双城记》,发现手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多看阅读购买的译林版,译者孙法理,另一个是当当读书限免的对外翻译版,译者宋兆霖。我尝试读了一下译林版,感觉读起来有些晦涩,于是再读了读对外翻译版的第一章,觉得读起来顺畅多了,于是打算选择对外翻译宋兆霖的版本。

    有了打算之后,我又到网上搜索了一下大家对《双城记》不同版本的比较与选择。在百度贴吧“双城记吧”,有人问双城记谁译得最好?,在这篇帖子和回帖中,提到了刘艳玲、罗稷南、吉林大学出版社吴朝华、长江文艺出版社叶红、人民文学的石永礼、徐人望、黄平等出版社和译本,但是支持最多的还是宋兆霖的版本,看来人民群众的眼睛还是亮的。有网友专门提到:

    虽然在"文|||革"以后,它的中译本出现了几十个,但除去简写和改写本外,在读者中较有影响的只有三种:

    一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的张玲、张扬译本,据了解出版社本打算约请译者张玲的父亲、著名翻译家张谷若担纲,只是老先生腾不出时间,译者便自告奋勇应承下来,和其夫用时三年完成译本,后来译文社在1998、2003年又分别将其重版;

    二是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的宋兆霖、姚暨荣译本(2000年重版);

    三是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的孙法理译本(1999年重版)

    路易大叔还找到另一篇帖子狄更斯《双城记》开场白中文译本对比,作者开始仅提供了四家出版社的译文用于读者比较,不过后面又有很多人做出了补充。我总结了一下大约提到了九种版本,其中一个是清代魏易于1903年翻译的文言版本,以其精炼优美的翻译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再就是宋兆霖的版本和上海译文早期罗稷南译本也有众多的读者。

    狄更斯《双城记》开场白中文译本对比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 A Tale of Two Cities Charles Dickens

    中国对外翻译(宋兆霖 译文)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 最……”来评价它。

    译林(孙法理 译文)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一一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人民文学(石永礼、赵文娟 译文)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简言之,那个时代跟现代十分相似,甚至当年有些大发议论的权威人士都坚持认为,无论说那一时代好也罢,坏也罢,只有用最高比较级,才能接受。

    上海译文(张玲、张扬 译文)

    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同现今这个时代竟然如此惟妙惟肖,就连它那叫嚷得最凶的权威人士当中,有些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字来表示它的程度。

    南方出版社(曾克明 译文)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月,那是愚蠢的年月;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都直奔天堂,我们都直下地狱——总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时代如此相似,以至当年有些显赫一时的权威人士坚持认为,无论对它说好说坏,一概只能使用最高级的比较词语。

    长江文艺出版社(叶红 译文)

    这是最幸运的年代,也是最倒霉的年代;这个时期信仰与怀疑共存,这个时期光明与黑暗共存;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琳琅满目,但又一无所有;我们正直达天堂,我们正直通地狱——总之,那同现在是何等相似,某些名噪一时的权威褒贬不一,固执己见,各自在相反的立场上,用最时髦的语言夸大其词,形成鲜明对照。

    哈尔滨出版社(于晓梅 译文)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睿智开花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心十足的年代,那是疑云重生的年代,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夜笼罩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那是眼前无所不有,我们都在直升天堂,我们都在直奔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同现今这个时代竟然如此相似,就连那些在这方面叫嚷不休的权威人士,有些也坚持认为,不管他是还是坏,都只能用“最”来形容它。

    魏易《二城故事》1903年版

    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时节,此亦黯淡时节。此亦笃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丽之阳春,此亦绝念之穷冬。人或万物具备,人或一事无成。我辈其青云直上,我辈其黄泉永坠。当时有识之士咸谓人间善恶或臻至极,亦必事有所本,势无可绾。但居之习之可也。

    上海译文(罗稷南 译文)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以致那时声名最响的某些作家对于它的批评,说好说坏,都固执地只用最高级的对比之词。

    相关日志

    • 双城记(58)

    最近评论

    • 大致 : 仅就这个开头,我喜欢孙法理版。
    • 三子博客 : 在上学时,看过中、英文双译版的,主要是学习英文的,不过好像没看完。
    • 神父 : 高中时去图书馆借过双城记,只看了开头,晦涩难懂看不下去。

    © 路易大叔 Louis 倾情奉献 生活志, 2006-2016.
    原始链接(Permalink): 狄更斯《双城记》中文译本的选择 | 3 条评论
    标签(Post tags): 双城记, 狄更斯, 译本
    订阅(Subscribe): 直接订阅 | FeedBurner
    站点(Blogs): 生活在济南 | 落入凡间的天使 | 小小的梦想



沪ICP备19023445号-2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