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2015 年出现在众人视野中的「猿人部落」,其团队于 2014 年 8 月便已建立。虽然沐浴了创业最火的那段「泡沫」岁月,猿人部落却是个出淤泥而不染,相当踏实的产品。
熟悉猿人部落的人,都知道产品如今的模式在 2016 年 4 月后才确定下来——彼时他们获得了来自无极道和天使汇的投资,并一口气降低了产品门槛,从原先的「只面对中、高级程序员」,变成「也向小白提供服务」。
2014 年 8 月,这个时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后来纷纷饱受关注的在行、分答等问答、咨询类产品都还没抛头露面。猿人部落,作为一款面向程序员的问答、咨询平台,起步可谓非常之早了。
2 年时光,他们经历了什么,做出了哪些改变?为什么明明占据先发优势,却始终不像分答一样玩起「网红问答」?创始人吴昕喆为我们带来了答案。
2014 年,猿人部落的团队,最早其实只有创始人吴昕喆和 CTO 幻影两人。
吴昕喆回忆说,二人是认识多年的生意伙伴,早就想过一起做些什么。当时有做个问答平台的想法,两人都觉得靠谱儿,一拍即合。
最早的产品设计叫做「有事说话」,确实是类似于分答的跨领域问答平台。但经过尝试和思考,吴昕喆认为,一来小团队很难负担全品类问答的产品运营,二来解决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问题更有价值。之后,他们的目标就很快从大而全的重型产品,转变成了专攻程序员难题的「猿人部落」。
如果起始资金富裕,吴昕喆会不会将全品类的问答平台坚持下去?这个问题已经不得而知了。总之,实际的情况是,凭借两人的经验和能力,公司一开始仅凭自有资金,也运作了起来。即便如此,在不融资的情况下,为了抠出每一分钱,还是要想方设法争取政策扶持。因此,公司最初的选址远离杭州市区,交通不便,这一度令早期员工苦不堪言。
谈到这里,吴昕喆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联合创始人和早期的程序员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要对他们表示感谢。
自己带过团队或者开过公司的人,都了解「自有资金」意味着什么——若非大土豪,平日里公司运营一定是省吃俭用的。这么说已经算好听,实际上,在很多小公司,工资都要一拖再拖才发得出来。这种状况下,员工的心全都散了,队伍非常不容易带。
我问吴昕喆:是什么促使几位坚持了下来?吴昕喆想了想,说,比起项目,更多地因为人吧。认识久了,配合默契,工作出成效,就觉得项目有希望。
即便如此,猿人部落在坚持半年后,还是在 2015 年 5 月获得了和盟创投的首轮投资,并在 1 年之内再度得到无极道和天使汇的青睐。而吴昕喆也大方表示,时至今日,猿人部落的团队也就 10 人左右。
是什么令这个小团队一年两获投资?吴昕喆说了第一点:团队虽少,该有的人都有了。创始人和 CTO 的优秀背景不必多谈,还有来自阿里的运营及一众强手开发助阵,能力绝不遭人质疑。
在此之外,就是商业模式了。
在接受无极道和天使汇投资前,猿人部落已经有 20000 注册用户,有着不下 30% 的日活和不下 60% 的月活——这些极具说服力的运营数据使得投资方相信猿人部落的前景。
但是,当时的猿人部落,虽然有着漂亮的黏性数据,月流水却只有 3 万元。吴昕喆认为这样的付费水平不能负担公司的运营,是不可接受的,必须为此做出改变。
既然谈到改变,就要看看「原先」是什么样子。最早做猿人部落,吴昕喆想要解决的是自己和身边人都遭遇过的问题:程序员每天工作中遇到的小困难。
不懂行的人,似乎会觉得这话有点奇怪:那么多程序员都被人叫做「大牛」,怎么会每天都遇到困难?
事实上,写代码是一个特别与时俱进的工作。技术不断革新,细节不断优化,产品对代码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个程序员如果不维持学习,不主动学习,「大牛」这个名号维持不了一个月。
这还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程序员的一生都对效率有追求,这体现在一句老话「不重复造轮子」里。如果一个细节问题,我苦思冥想得出的解决方式,跟别人早就在博客里讲过的方式一样,甚至还不如,那么我的原创就没有价值。因此,许多程序员都有「先学习再思考」的习惯,有好的榜样,不要自己跟自己较劲。
因此,勤奋的程序员,每天都会遇到一些需要打开搜索引擎的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比搜索引擎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是吴昕喆的猿人部落了。
如上所述,由于程序员并非因为「不懂」「不会」才遇到问题,吴昕喆起初将用户定位为中、高级程序员,目的就是解决一些与时俱进的、鲜活、高端的问题,同时为提问者和回答者带来收获。当时,猿人部落后端算法的核心功能,在于综合识别语音、图片、文字来简化、归纳问题。问题被算法整理后,其他人便可以较为简单地浏览且回答,并从回答中获取小费。平台从小费中抽成,便成了理所应当的盈利方式。
尽管这一模式听上去也算通顺,但在用户量不大的前提下,难以产生显著的收入。而获取极大的用户量,则本身就需要极高的成本,收入不多的猿人部落又无法负担。
因此,吴昕喆有必要做出改变——比如从引入小白程序员开始。
然而,作为一个苛求问答质量的社区——猿人部落里的回答,最终都要落到工作中去,可不能像「如何看待」般不负责任——不作区分地将小白和中、高端人群混在一起,可行吗?
从知乎的发展轨迹来看,猿人部落万不能做如此粗暴的引入。整体风格变得混乱倒是其次,大量差问题、差回答逼得大牛出走可就坏了大事儿了。
因此,猿人部落必须做出产品层面的调整。在拿到第二轮融资后,猿人部落不仅引入了小白程序员,还大幅度修改了猿人部落的「玩法」,推出了「师徒」概念。
师徒?这个词听上去,不太像问答平台的概念,倒像是社交平台。作为一个务实的程序员工具平台,猿人部落是万不能把社交元素加重的,那只会降低整个平台运行的效率,把轻便、快捷的语音、图片、文字问答变成掺杂了人情味儿和社群关系的复杂网络。
因此,猿人部落虽然有「师徒」概念,却并无具体的师、徒关系。此话怎讲?奥妙还是在猿人部落引以为傲的算法里。
原来,在跨过归纳问题的一步后,猿人部落还在后端上下了更多的功夫。通过实名认证、线上考试的方式,猿人部落从中、高端程序员中挑选出够资格担任「导师」的用户。至于他们具体是谁,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回答什么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算法为问题推荐一个「虚拟导师组」,为每一个求教的「徒弟」找出不具体的几个「师傅」。
判断依据是什么?根据认证资料和考试水平,算法会判断每个用户的技能方向和技能深度。在此之上,根据用户的历史数据,算法再判断用户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线活跃的时间。综合考量以后,算法向每个问题推荐几个导师,这几个导师符合问题所在的领域,达到回答需要的水平,而且有很高几率正好有空儿回答。
这种利用算法实现的虚拟导师组有什么好处?首先就是,简化了社交关系,维持平台的轻便、快捷。其次,在保证回答问题的同时,又尽量给每个具体的用户最小的压力,同时大幅减轻自身运营的成本。
因此,对于那些中、高端程序员来说,他们核心的玩儿法和以前一样:收到问题,回答问题。他们得到的也和以前一样:方便回答的,赚钱;需要自己也研究一下的,同时提升自己。但背后的整套运作逻辑,却已大不相同了。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产品核心的算法。可以说,利用算法,程序员用程序员的方式解决了程序员的问题,也就和「网红经济」问答形成了本质上的区别。
吴昕喆表示,算法本身自然还有优化的余地,今后的目标是为每个问题推荐尽量少的导师,减少整个平台运行的成本。
在算法的提升以外,猿人部落目前在开展第三轮融资。至于融资的目的,吴昕喆也有所透露:除了扩大团队、优化算法外,还要拓展市场,争取达到 50 万的用户量。此外,猿人部落还在计划和培训机构展开合作,进行非科班的、务实的、具体到工作和问题的「培训」,比如直播 coding——这无疑是十分吸睛的好主意。
那么,最大的收入问题,解决了吗?吴昕喆表示,由于用户量的快速增长,这一问题在得到改善,预计不久就能实现收支平衡。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基于算法的猿人部落,用户是一群活跃于网络、善于传播的程序员,运营成本其实并不算高。和相似的平台比起来,更是一个「做好自己就够了」的典型。
本文由 TECH2IPO / 创见(tech2ipo.com)编辑 @小田一成 撰写,转载或使用本文素材进行二次创作请参阅 版权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