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摧毁的不仅仅是过去的商业格局,它顺手还推倒了以往的政治秩序。在信息空间里曾经存在的一道又一道铁幕被撕扯开来,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得以重新塑造。幕后的每一次握手,每一次悄声耳语,被「蛇」偷听到,然后带到外面的世界。
这是一种介于黑白之间的力量,它带来未来的是更多的未知与不确定,而没有一个人会否认,它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深远重大。
而在这个领域,「维基解密」如战壕里的战马在炮火连天的前线左冲右突,将曾经精心设计好的谎言、假象撕扯的七零八落。在美国大选上,它是左右最终战局,甚至决定了未来世界走向的一枚重要的棋子。那么,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的真实可靠性又有多少呢?在一个真相与谎言,正义与阴谋不断交织的数字世界,我们该如何辨识出有效信息,不成为被别人牵线拉车的木偶呢?
今天,我们将走进「维基解密」的世界。
朱利安·阿桑奇来自澳大利亚,他在「维基解密」中对外宣称的官方角色是总编辑以及对外发言人。很多人说他是创始人,甚至还有很多媒体都将他等同于「维基解密」本身,但是这个创始人的说法并没有得到什么确凿的证实。
其实,阿桑奇本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是一名资深黑客。那个时候甚至还没有网站这一说。他利用调制解调器和一台计算机,联同其他人一起入侵到某些加密的网络当中,这其中就包括了美国的国防部。他当时的这个团体名叫 International Subversives。该黑客团体还有着明确的原则:
你可以入侵电脑,但是不能毁坏这些电脑(其中也包括让它们宕机);不在这些系统里对信息做任何的更改(除非你是因为想掩盖自己的踪迹,修改一些登陆日志)。
阿桑奇后来被司法机关逮捕,1999 年的时候,他亲口承认了自己曾经黑进过澳大利亚国家大学的网络系统,墨尔本皇家管理学院以及电信公司。谁在当时都没有想到,他所犯的这些事儿跟他后面即将谋划的壮举相比,简直就是热身运动……
2006 年,上帝给他选好了年份。
在 2006 年,阿桑奇连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结一下,其实就是他在公众视野立起来了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他告诉公众:他反对密谋政治,披着民主的外衣,将民众蒙在鼓里的政治;他告诉公众:你们其实都是被摆布、操纵、利用的木偶。那些高高在上的政客们只是会说漂亮话的骗子而已;他最后告诉公众:包括美国在内的一系列标榜着自由民主的政府其实暗藏无数见不得人的秘密,而他要将这一系列的秘密给捅破刺穿。
而在此时,「维基解密」应运而生。
但在此之外还要补充一下,他并不是追求那种纯粹彻底的透明,而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去公布真相,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让那些陈旧腐朽的官僚机器在正常运转时增添一些变数和麻烦。」
2010 年 4 月,维基解密在一个名为「平行谋杀」(Collateral Murder)的网站上公开了 2007 年巴格达空袭时,伊拉克平民遭美国军方杀害的影片,同年 7 月,维基解密再发表阿富汗战争日记,内容包含超过 76,900 份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文档,在此之前这些文档都不曾对大众公开。同年 10 月,维基解密和主要商业媒体公司合作,又公开了超过 400,000 份文档,称为伊拉克战争纪录,总计 466,743 份文件。
而在 2010 年的 11 月末,「维基解密」逐渐开始公布 251,287 份外交加密电报。
这两大块儿文件加起来,一共 718,030 份文件,据「维基解密」宣称是来自于某一个匿名的线人。后来大家都猜测是美国军方情报分析人员 Pfc.Bradley Manning,在 2010 年的 5 月此人被捕,但是是否真的跟「维基解密」有关联,现在没有后续出来了。
确实是这样的,而且「维基解密」经历了好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Ethan Zuckerman 在关于「维基解密」的变化上面有着一些他个人很独到有趣的看法。
自从「维基解密」2006 年创办以来,它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这个时间段里,它所涉及的文件都是跟肯尼亚有关,所运营的模式非常的「维基百科」。作为读者,公众可以自由地去发布和编辑材料,然后由「维基解密」官方来决定最后的取舍。
维基解密第一阶段:
文件材料的公布方式其实很简单,内容直接扔到网站上,很多东西并不是由「维基解密」官方加以系统的整理,撰写。
维基解密第二阶段:
2010 年 4 月,维基解密在一个名为「平行谋杀」(Collateral Murder)的网站上公开了一段 2010 年 7 月 12 日美国军队在巴格达空袭时,美国空军飞行员在巴格达利用阿帕奇直升机攻击及杀死包括数名伊拉克记者在内的无辜平民的视频。这是一份经过精心的剪辑,制作,包装后的政治宣言,它更多的是去展示某种政治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给你泄露点儿小秘密了。
维基解密第三个阶段: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外交电报的不断流出。它不仅仅是材料扔到互联网上,又或者用它们来展现某种单一的政治观点,它现在精心挑选了一些新闻机构,跟它们展开紧密合作,以非常审慎的行为,去分析、编辑、和发布这些电报。它所呈现的内容以及背后的观点非常多元化。
根据 Associated Press 的报道,「维基解密」跟四家新闻组织进行合作,即 Le Monde, El Pais, The Guardian(即卫报) and Der Spiegel。卫报后来又把自己所得到的一些资料分享给了《纽约时报》。
这全部 251,287 份文件并没有全部公布于众。每家新闻机构所拿到的资料都不一样,资料中有的添加了原始信息,比如具体哪个国家,加密级别,关键人的身份等等,有的则没有。五家新闻机构所拿到的资料有可能还会由一些重合。卫报和 Der Spiegel 将正文内容剔除之后,还对它们各自所拿到手的这批文件进行原始数据的分析,你可以从卫报的网站上下载它的分析内容。
2010 年的 12 月 7 号,维基解密将总计 251,287 份文件中的 960 份文件进行了公布。而五家新闻机构会每天都不断地去公布电报内容。
这五家新闻机构公布电报的方式:
Le Monde 专门开发了一个应用,你可以在上面输入文本来对几百份电报进行搜索,比如你可以输入「国家、机构、日期范围、感兴趣的相关人物、加密级别」等关键信息来进行搜索。但是只有未被翻译过的英文内容才可以浏览,而且你在上面是使用不了「复制黏贴」功能的。
El Pais 提供了超过 200 份电报,由原始的英文版本和翻译过的西班牙版本两种。同样可以按照某些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后面还会附上该报的记者对该电报内容的评论文章。
卫报将电报公布出去是分好几种形式的。首先它对 251,287 份文件进行了元数据分析,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发布出去,比如你可以在 Google Docs 上去下载表单,同样也可以下载「数据图谱」。
在卫报的网站上,至少有 422 份电报可供查找,你可以通过「主题」、「相关国家」等信息进行搜索。
而纽约时报在对这些机密信息披露的时候,前言说的最为意味深长:「这是从 25 万份美国机密外交电报提取出来的一部分文件。在这些电报中,部分人名和段落都被纽约时报移除,目的是为了保护外交领域的一些人员,一来是为了不将美国的情报工作付之东流;二来是为了保护普通公民的隐私权。」
纽约时报网站上的这些文件是无法搜索的,也没有进行更加具体的分类。
泄露出来的信息,是最原始的文件,有些时候只是只言片语,虽然真实,但太破碎。大量的信息在维基解密这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梳理出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某些信息进行串联、合并、交叉验证。可以想象的出来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
现在,加密文件的进一步整理,撰写是通过上面五大新闻记者的资深专业记者完成的。
有意思的是,朱利安·阿桑奇曾经还找上美国国务院,在发布这些原始资料之前想对其进行整理,但是不知道如何写比较好,能够提供一些帮助?这下直接把美国国务院给难住了,不知道怎么办。帮他们吧,这算是给这家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机构给正名了;但是不帮助吧,又怕他们编写这些内容的水平太差,出现大量的谬误。国防部的法律顾问 Harold Kohg 在公开信中拒绝提供帮助,并且明确表示要「维基解密」把文件还回来。
看过刘慈欣《三体》这部小说的同学们肯定都清楚:故事的主人公罗辑,在最后面对外星人的威胁时,使出了这样的对策:如果你们进攻地球,或者说我的生命出现了任何的危机,那么我会将三体星的准确坐标自动发送到太空中,于是你们星球也就成了宇宙中的活靶子。这样一来大家全玩儿完。正是这样一个威慑性的存在,让外星人收敛起来了征服的欲望,退而求其次选择相安无事。
没想到,阿桑奇竟然把这样的手法故技重施,在现实中实现了完美的演绎。估计有很多同学都会在纳闷,既然阿桑奇给美国政府制造了这么大的麻烦,为什么不直接把他干掉,又或者使用什么技术手段让维基解密的网站直接下线不就得了吗?
之所以美国政府一直不敢有所动作的原因就是:他在网路上发布了一个名叫「保险」的文件。这个文件高度加密,如果没密码的话完全打不开。关于这个加密的文件谁都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什么,而阿桑奇也对外发出了这样一条威慑性的信息:如果他自己死掉了,或者维基解密这个网站被迫下线无法正常运转了,那么解密这个文件的密码就会自动发布,目前这份「保险」文件已经下载了超过 10 万次,一旦密码流出,所有人几乎第一时间都能得知这份文件里面的重大机密。
维基解密目前只聘用了一名正式的员工。他是谁,到底在哪儿,谁都不知道。其余的人就是一些志愿者,估计有一千多人。这些人遍布在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连接,极难追踪到他们。
更重要的是,现在互联网上关于维基解密的镜像网站超过了 1000 个。
于是,维基解密就这样硬生生地在世界舞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生存壮大的一片土壤。
当我们回望它的历史,以及现在,不禁对互联网咋舌,也许本文的最后,用维基解密纪录片最后的那段话来形容最为合适不过。
「那是家,那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罪人与圣人都住在那裡。
变成了尘粒,漂浮在日光中。
我们之淼小,宇宙之浩瀚,我们注定不知道是否会得到帮助,
从自己手中拯救出自己,这由我们自己决定。
我会在乎吗?」
本文作者花满楼,文章首发于今日头条、微信:50度硅-面向上层精英的早午餐读物。未经直接授权禁止转载(标注出处也不可以),如需转载,请与微信号t2ipo001联系,并注明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