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 facebook 和 twitter 纷纷带给我们惊喜的那个年代,如今的社交产品也在不断寻求变局。不仅成熟的巨物因为怕死而不断翻身给自己续命,一向蛰伏的失意者也总时不时来个一鸣惊人,颇有一种秀出存在感的意味——至于后着,且走且瞧。
陌生人社交和匿名社交曾经掀起波澜,曾经造就新的上市公司,但如今早已不是群众关注的焦点,逐渐排进被历史车轮碾过的队列。而活得好好的微博,以及死得好好的支付宝,也陆续因为忧患意识的刺激屡出奇招。这些奇招不管是好是坏,想必都是要接受人民的一番褒贬。
目前来看,无论微博的奇葩时间流,还是支付宝的黄图圈子,受的质疑都不小。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们苦心钻研、理性决策后的成果,怎么就那么不招人待见呢?
我们不妨回到 10 年前,那个人人都对早期的 twitter 和饭否充满期待的时代。诚然,任何产品和企业的成功,除了主观上的能力,客观上的环境,也许还需要历史的偶然给点儿照顾。我们至少要正视饭否的突然死亡,这可不能让产品形态背锅。而如果你非要说那时的饭否从产品形态上确实就不如新浪微博,那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一是何以饭否至今还有足以维持社区活跃的一群死忠用户,二是微博那个远胜于饭否的产品形态为何反倒改了又换换了又改,三番五次简直要(在嘴上)把自己逼上死路。
饭否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也就是什么样子,界面和功能变化甚微,至于算法更是没有变化——毕竟本来就没有算法。按时间顺序行进的 TL,评论和转发不分开的系统,完全平等的用户。这就好像所有的消息几乎以数据库本来的样子呈现给你,只不过数据库的可视化做得相当不错。
饭否这种信息呈现和用户筛选,是原始、粗陋和不负责任的,但也给了用户最多的资源,而最多的资源就等于最高的自由——我在饭否的行为,我使用饭否的方法,主要靠我自己决定。如果不会用,那抱歉,没人给你引导,也没人保护你;如果你关注人太多,或者被单个超级话痨刷屏,你不然就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取关或拉黑,不然就离开饭否表示玩儿不动。总之,用户使用饭否,需要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除了王兴下片儿(服务器抽风),玩儿饭否玩儿得不愉快,也只能埋怨自己了。
微博则会代替用户做不少决定。首先,评论和转发分开,意味着让用户「多看原发消息,少看衍生消息(评论)」;其次,普通用户、黄 V 和蓝 V 分开,蓝 V 还遭受降权,意味着让用户「多看牛人消息,少看平民消息,别看那些缺乏个性的机构消息」。
这不是没有道理,网民今天的评论一如往日在贴吧灌水,质量普遍较低应该不必解释。机构消息重复度高,腔调死板催人入眠也是常态。在这两个点上,微博的处理与其说是「明智」不如说是「合理」,而如饭否和早期 twitter 的粗放,放在今天才无疑是「个性」。
直白地说,由于以上区别,微博的运营成分重了起来——那些我想让用户看的消息才是关键,因此我必然要主动制造和留住生产此类消息的用户。然后微博就自然而然变成黄 V 的天下了,从用户数量来看,多数人自然是用脚投票为微博拍手叫好,但另一些用户(比如饭否留守难民)则难免产生厌恶之情,甚至进而生发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并非基于对黄 V 的厌恶。即便在饭否,王兴、郭万怀等创始人也颇受用户追捧,而如三表、东东枪、和菜头等用户在早期也明显是吸引很多人使用饭否的关键因素。一味批评微博的明星战略是酸味儿很大的,我们可以想象,假如饭否在 2009 年以前就放下架子走明星战略(当然资源可能是个大问题),新浪微博的后来居上恐怕没那么简单就能实现。
至于优越感到底来自于什么,我们不妨稍后再看。后来,微博引入了算法帮用户规划时间流——至于算法细节非内部人员当然不知道——从此就不存在「我的 TL」了,而是「微博给我的 TL」。随着产品的不断升级,微博 TL 具有了三个鲜明的特征,使其和饭否的区别远远不限于「给用户什么、给用户多少」的程度差别。在如今的微博:
与饭否的「把数据库砸到用户脸上」相比,微博则像是一滴一滴地把数据库滴给用户,而且几乎保证了每一滴都是不一样的——对于饥渴的用户来说,这自然能够延长他们使用微博的时间,因为他们每次打开微博,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消息,可以说每次阅读 TL 都更有收获,想要读到全部的消息,也需要反复刷新——虽然这不一定意味着需要停留更久,因为理论上,完全粗放的 TL,要想完全阅读有价值的消息,花费的时间恐怕是更多的。
说到这里,二者的区别已经非常明显了。如果说饭否是个厨艺粗放的母亲,把孩子领到菜园,说:「你来!你自己摘菜,你自己做饭!」那么微博几乎就是《摩登时代》里喂卓别林吃饭的机器,高效,精致,每一口菜肴都有营养,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用户想吃什么、想以什么顺序吃的意见,基本上被忽视了。
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孩子都缺乏自己摘菜做饭的能力,饭否用户若不主动自我规制,会把自己的 TL 搞成一个垃圾场,所以来饭否的新人分分钟被吓退也是常见之事。而对于使用算法自顾自排列 TL,并解释为「我是为你好」的微博,自主意识强的用户大可嗤之以鼻:你对我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这也许是因为微博的算法还不够好,不能探出每一位李文秀真正的「喜欢」;但同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些李文秀们,只要得不到自主的空间,得不到自由,任你精挑细选给我怎样的金子珠宝,我都是不喜欢的。
这不是没有可能。在如今的时代,即便是中国,自由也早就成为人人皆可追求也乐意追求之物。各种意义上,如果上纲上线,微博的喂饭机器难免落于嘲讽——很多意见领袖也确实这么嘲讽了。每当此时,微博就有两手应对:一是拿出数据砸脸,表示「我数据更好了」;二是稍微流几滴眼泪诉诉苦,表示不行了,不改活不下去了。当然用户对此的理解无非就是你的广告更多了。
在叫好和叫座上,微博选择了后者,也可以说是照顾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当然,沉默的大多数从来不代表好坏、对错、高下,毕竟他们的存在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最佳印证。
至于支付宝如今的圈子,则已经不是喂饭机器而宛如铁笼填鸭了。如果不去主动搜索,用户甚至连自己会看到什么、能看到什么都无法自决,由消费习惯和芝麻信用所焊接的铁条将用户的脑袋瞄准了一个饲管:你是 750 的高富帅,来感受一下这些黄图;你是天天出国的,不如来交流代购;你这傻屌还是别升级支付宝了,升了也没法评论没法聊骚的。
如果说微博的升级侵犯了一些用户珍重的自由,支付宝今次的社交化尝试则是打根儿上就没把自由二字放在眼里。也许在阿里这样的企业,「自由」二字是最幼稚的玩笑。
这个世界上可能存在最漂亮的衣服,最好味的菜肴和最安全的建筑,然而规定世界上只能有一种衣服、一种菜肴和一种建筑则不仅荒谬而且极为可怕。人类自主的选择充斥着不理性和情绪化,但也许这些不理性和情绪化的自由本身已成为人们追求和捍卫的价值所在。且不说大数据能否精确瞄准每一个人的需要,哪怕大数据强大到连情绪也能算在其中,我们还有李文秀的那一句话值得思考: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本文由 TECH2IPO / 创见(tech2ipo.com)撰稿人 @天使不投资人 撰写,转载或使用本文素材进行二次创作请参阅 版权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