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30 美元的 AR 盒子横空出世!HoloLens 与 Magic Leap 恐成最大输家!」
——差不多就在一周之前,上面这条新闻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了国内不少 AR/VR 自媒体的公众号以及头条上。
尽管标题一如既往地十足唬人,但对于已经在「VR 元年」见识过太多大风大浪的业内人士与吃瓜群众来说,指望依靠这种哗众取宠的关键字博人眼球无疑属于天方夜谭——果不其然,仅仅过去不到三天,这个号称「价格只有 Hololens 百分之一」的 AR 纸盒 Zapbox 就在国内 VR/AR 圈子里迅速降温,除了夸夸其谈的转译新闻之外,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
然而这并不是整桩事件的结局——就在两天前,著名国外 VR 资讯平台 UploadVR 放出了一篇针对这款设备的详尽上手报告;通过文中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粗糙程度和最早版本的 Google Cardboard 不相伯仲,但官方之前宣称的「30 美元 AR 头显」居然真不是无端吹嘘——至少在形式上大部分宣称的功能都实现了。OK,如此一来,想必大家都会想到这个问题:「作为一款同样选择了廉价普及路线的设备,Zapbox 有能力重现 Google Cardboard 的辉煌吗?」
没错,看到这种题干清晰的疑问句式,熟悉 VR 人风格的朋友想必都能猜到接下来的发展了——没错,想要抽丝剥茧做出完整的解释,循序渐进的 Q&A 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模式啦:
Q:何为 Zapbox?
A:Zapbox 是由一支来自英国、名为 Zappar 的 VR/AR 创意团队开发的廉价增强现实解决方案。正如前文所述,Zapbox 在硬件上充分继承了来自 Google Cardboard 的「能省则省够用即可」做派,采用了廉价的瓦楞纸材料来制作设备主体,采用手机的屏幕作为显示单元的同时通过手机摄像头捕捉现实环境画面,并利用辨识度较高的黑白双色标签贴纸来协助软件完成图像空间定位功能,籍由这种软硬结合的模式,在确保成本的前提下顺利实现了小范围确定空间内的增强现实视觉互动效果。
虽然 Zapbox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太多真正具备实用价值的 APP,但从已有的演示来看,我们对于 AR 设备的期望(例如凭空 3D 涂鸦)基本已经初具雏形——顺带一提,负责交互的「手柄」也是不插电的 DIY 纸制品。
Q:如此说来,我们确实可以把 Zapbox 视作 AR 版的 Cardboard 了吗?
A:单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如果从技术理念的层面来看,Zapbox 的完成度显然要比 Cardboard 逊色不少——尽管谷歌的小纸盒属于不折不扣的玩票之作,但凭借这种设备,我们确实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如今的 VR 看上去是个什么模样」;但对于 Zapbox 来说,它所体现的技术含量明显要落后于当代 VR/AR 技术不止一个身位——最直观的证据,就是那个通过现实环境中的标签贴纸进行空间定位的基本设计。
事实上,如果你对 AR/VR 技术的发展稍有了解的话,肯定会对这种「在现实场景中利用识别码进行测量定位」的技术不陌生——远的不提,早在与 Oculus 展开合作之前,Valve 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方向上的尝试;虽然 V 社当时研究的主题是 VR 而非 AR,但从实际形态来看,我们很难不产生「如出一辙」的反应,也很难不产生「果然落后时代」的印象。
Q:我不太明白,几个定位标签值得这么上纲上线吗?
A:丝毫没有夸大其辞——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这种设计背后的意味:小众定位标签的存在,意味着 Zapbox 的适用环境只能局限在范围极为有限的探明场所内,与当代 AR 技术所倡导的「走出房门,拥抱外界」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驰——和宣扬自我封闭的虚拟现实技术相比,这种只能宅在家里进行体验的增强现实产品可悲程度显然要更胜一筹。
——想象一下,真正基于 Zapbox 系统平台的《口袋妖怪 GO》会是什么模样?你不会真心希望在洗碗槽和地漏边上捕捉鲤鱼王吧。
Q:所以说……Zapbox 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A:至少没有一开始想象的那么高——不过,在图像识别技术真正达到「无损无缝准确识别现实世界」的水准之前,利用大规模普及的定位标签一类「现实 ICON」来对 AR 系统进行辅助识别依旧属于可行方案;而对于公众来说,这种操作实际上也和扫描二维码相差无几,唯一的区别可能仅仅在于扫描的设备以及展示的形式而已。
当然,要想真正实现这个目标,除了针对 AR 设备本身的软硬件系统进行开发之外,将定位标签视作行业标准展开的地推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创业团队来说,这项目标的挑战难度无疑不容小觑,但对于真正有野心成为下一阶段 AR 行业主宰的企业来说,在不算遥远的未来,这种「识别标签标准化纷争」或许会成为增强现实行业商战的核心。
(本文图片来源:Zapbox Kickstarter 宣传片截图 / 《The Lab》游戏截图)
本文由 TECH2IPO / 创见(tech2ipo.com)编辑 @坏香橙 撰写,转载或使用本文素材进行二次创作请参阅 版权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