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是把每一个人生活支撑起来的基石。每个月银行发来的短信上的数字,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将过去一个月里的无助、沮丧、焦虑、忍耐全部化为乌有。
工资,其实就是圆规上的那个转轴,它规定出来你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的最大范围,甚至是你在超市中行进的路线。而如何让自己的职场之路越走越宽,每个月短信上的工资数字越来越高,就成为了每个人在获取自由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其实它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用忠诚、时间、奉献来换取一家公司的地位、头衔,以及待遇,这种方式上个世纪,甚至到了本世纪初,应该都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然而,随着如今经济形势越来越扑朔比例,一团迷雾当中,谁也不知道技术创新会牵出来怎样一头穷凶极恶的怪兽。每一个行业里面公司的起伏变得越来越频繁,大量的公司一夜之间就被扫地出局,而更多年轻人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杀了进来。
于是,就催生出来了第二种职场上升路径,即通过频繁的跳槽,让自己的薪水、待遇获得快速的提升。将自己的能力跟公司的命运前途做出清楚的切割,使得自己成为一个即插即用的 USB 人才,再也不把自己的命运、前途,未来孩子的奶粉钱依托在一家公司的前途上(当然还有一些人更惨点儿,不是依托在公司前途,而是得看老板的心情。)
那么,如何成功的跳槽呢?正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你该如何精准的选择自己跳跃的着力点,确保眼前你飞身一跃,抓住的那根枝杈不会突然断掉呢?更简单的来说,跳槽到底是倾向于一家科技大公司,还是尚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公司呢?
是时候让我们先走出一些误区了!
所有在你面前展示身段的人,那肯定是想让最美好的那一面让所有人看到。所以你眼中看到的全都是跳槽如火箭升空一样的职场新秀。但是,请切记不是说跳槽就一定能越跳越高!
有数据证明,频繁跳槽的经理在职场上如果没有过硬的能力作为支撑,那么很快人力资源部就会投来狐疑的目光。
曾经有过这样的分析,在欧洲和美国的最大型的公司担任 CEO 一职,符合这个条件的人接受了一次专门的调研,总计数量有 1001 人。统计下来,他们平均每个人的职场生涯中仅仅有过 3 个雇主。尽管现在终身受雇于一家公司已经变得越来越罕见,但是在接受问卷调查的 CEO 中,有四分之一的 CEO 是毕业之后就进了这家公司,就此没有挪过窝的。我们需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你在公司待的时间越久,你得到晋升的机会越多,概率越大。
当然啦,肯定有人说 CEO 这职位太特殊,我又不想做 CEO。所以这家媒体还专门调研了 14000 名不是 CEO 的员工在未来职场上的发展情况。确实,在一家公司内部得到晋升的案例,确实比跳槽获得晋升的次数要来得多一些。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在一家公司待的时间越久,你就越能了解这家公司的文化,你也越熟悉这家公司的运营流程,大大小小的各处环节都是如何相互衔接调配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公司更愿意将信任投放在这些老员工身上。「空降兵」也许自身的水平很高,但是忠诚度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曾经有专门做 IT 的一家公司,在面试应聘者的时候往往是采取了横轴和纵轴,横轴是「稳定度」,纵轴是「工作表现和能力指标」。如果一个员工在这个坐标图投放在了右上方,那么他才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的面试。另外还有一家人力资源的顾问更是直白的说:「如果一个员工没有在一家公司待满 3 年时间,那么就谈不上这个员工给公司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自己的价值也无法得到体现。」
但,请注意,「但」这个字眼出现了。上面的人才评估,职场晋升策略只停留在过去。在硬币的反面,你可以看到另外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用下面的这句话就足以概括了。
「公司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能力强的员工容易离职,因为他们对公司内的愚蠢行为容忍度不高,他们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员工倾向于留着不走,他们也不太好找工作。年头久了,他们就变中高层了。这种现象称之为『死海效应』,好员工像死海的水一样不断蒸发掉,然后死海的盐度就变得非常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
更何况,现在的科技趋势就是在不断地将公司的业务分割出去。SaaS 模式的崛起,让越来越多的公司能够轻装上阵,公司运营越来越呈现模块化,板块与板块之间可以做到「即插即用」,人更容易摆脱公司的束缚实现自身的价值。
上面的两种说法,你是更愿意相信那个「忠诚大于一切」的价值观,还是相信一个「模块化、人才市场去中心化的未来?」
给即将年底跳槽者的建议:
请记得在猎头和人资那里最为吃香的简历是什么样子,它应该是在「跳槽次数」和「能力」之间达成一个平衡。甚至还会有人力资源的经理更为详细地描述了这样的简历:「这个简历上,应聘者最好就待了两三家公司,理想状况下,第一家公司待了 10 年;第二家公司待了 2 到 3 年,然后第三家公司待了 8 年,20 年的时间,三家公司的磨砺,足以将你推向一个你想要的高位。」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所以,很自然的所有人在跳槽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拿到的头衔是不是高大上,自己下个月的薪水会比现在的多多少。但如果我们现实一点,从新雇主的角度去思考这件事,你会发现你跳槽后真正待遇上的提升,价值的最大化,都是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
往往最容易出现的情形是:先给你一个稍微低一点的职位,稍微小一点的责任「试试水」,如果在实践中一切都顺遂人心,那么接下来的剧情展开才会按照你的设想进行下去。
所以,在跳槽的时候尽量要避免短视,不要就盯着眼前的工资单,为了那几百块钱耿耿于怀,不要听信某些人的这种说教:「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前期薪酬的谈判上,尽量让自己一开始的工资推得更高一些,因为接下来每一次涨薪都会难如登天。」不要忘记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你拿到的钱,永远是跟你的工作能力,绩效表现挂钩的。退一万步咱们再说如果真的有这样涨薪困难的公司,员工不得不在定基础工资时费尽心力,那么这家公司还有什么值得跳槽的必要呢?
给即将跳槽者的忠告:
不要被周围人的形势搞坏了心态,看到别人的工资因为跳槽而火箭般的升空,而自己的跳槽却没有任何的起色,甚至还不如之前拿到的钱,然后直接心态爆炸,万念俱灰,在这个时候,请记得这一切都是表象,你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家公司所处的行业,公司本身的战略规划,以及你在这家公司的战略版图上处于什么位置上。你应该重视的是如何最大化的体现自己的价值,现在公司给了你一个切入口,就已经足以值得庆贺,接下来的发展存在着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诸如摩根斯坦利、还有高盛投行,这些高大上的公司经常会有员工在这些公司之间来回跳,其实在外人看来更像是一种公司之间展开的「人才交换」,这更是会给人们一种错觉:「高级人才只会从一家大公司去向另外的一家更大的公司。」但是根据《哈佛商业评论》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美国稍微知名一些的大公司,64% 的离职员工都会选择跳槽到一家比较小的公司里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作为小公司的老板,不要在试图招揽高级人才的时候心虚气短,只要你的战略规划,市场前景足够吸引人,高级人才是不会被眼前的境况迷惑双眼的。而作为高级人才,不要瞧不上那些小公司,大公司说倒就倒,被无数小公司打的焦头烂额的商业案例还需要在这里举出来吗?
职场的坐标系上,横轴是行业,纵轴是职位。很多人都认为:跳槽的时候只需要做之前做的事情就好,千万不要去尝试转行或者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他们相信,一旦自己选择拥抱了这样的不确定性,那么公司在审视你的目光上面就会更加严苛一些。
但是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事实:你已经开始画地为牢了。你拿着一根树杈,然后在沙地上给自己画了一个圈,说这就是自己的疆土,绝不迈出去一步。人,只有勇于走出「舒适区」才能够成长,而职场路径上的跃迁,一定要具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才可以实现。在实践中,你才会更加的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也更加了解市场的动向,这个时候你做出调整是在所难免的事。还是说回到之前的那句话,不要短视,在跳槽的时候不要紧盯着工资条,你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值得考虑。
根据美国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事实上,跨行业,跨专业去跳槽的人有的是:29% 的跳槽人员,都去向的是不同的行业;而 23% 的跳槽人员虽然还是待的是同样的行业,但是所做的事情,所处的职位却有了新的变化。
为什么一家公司会允许,甚至是鼓励这样的情况发生呢?一个从别的行业里跳过来的人,对于公司的站究竟有什么好处?一家专注于酒店、游戏、餐饮行业的咨询顾问曾经在接受媒体时这么说道:在招聘工作中,40% 的人都会是来自本行业以外的人员。
其中有一个很主要,也很现实的原因:成本相对便宜一些。就比如说金融业,私人股权交易行业里直接去挖人才,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这时候猎头公司顾问就会想其他的招,比如从私人股权交易行业相关联的其他行业里挖人,比如资产管理、退休基金管理等行业。一方面,这些人才进入到私人股权交易市场中熟悉岗位很快,因为很多基础的知识是相通的;另外一方面,将这些人才挖过来的成本相对较低一些,跟从私人股权交易市场上直接挖人相比,成本大概只有二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
甚至于,这个人不仅没在这个行业待过,甚至跟这个行业沾边的行业他也都没有待过,但是他依然可以成为猎头公司锁定的人才。就比如说一个从「纺织」跳槽进入「化工」领域的人,只要他在过去销售业绩非常不错,而他的新公司又是「以销售业绩为导向」的企业文化,那么他完全可以跳槽过去。
给跳槽者的建议:
请不要故步自封,固然一个人要专精于一个行业,但是在如今竞争不断升级,产业屡次洗牌的时代中,你更需要学会审时度势,这对于科技行业更是如此。试着站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在更高的位置上去统揽全局,有时候你只需要稍微将镜头拉远一些,你会发现很多职场上的机会。
热爱挑战,适应力和学习力强,这才是一个优秀跳槽者必备的素质,也是一个理应获得更高薪水的人应该具备的心态。
其实,现在很多大的公司都已经开始为 5 年后,甚至 10 年后的市场做着战略部署。同样,我们作为个人,也应该在岁末年初的时候好好收拾打理一下心情,然后想象 5 年后的今天,我们会出现在哪里,在做着什么事情。希望这篇文章能帮诸位同学理清思路。
本文作者花满楼,文章首发于今日头条、微信:50度硅-面向上层精英的早午餐读物。未经直接授权禁止转载(标注出处也不可以),如需转载,请与微信号t2ipo001联系,并注明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