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找机会聊聊赵薇,这个随时能触发争议的艺人和公众人物。
最近她又干了件石破天惊的事儿,引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函连发17个“天问”。
主要是因为赵薇想做一笔大买卖:她发起成立的公司“龙薇传媒”计划以30.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上市公司“万家文化”29.135%的股份,成为这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花大价钱,换得对一家影视文化题材的上市公司的掌控权。
这件事儿,比单纯地电影、当导演和制作人有意思多了:同时掌控资本和剧本是什么感觉,看看赵薇老师的亲密战友马云老师,再看看万达的王健林、华谊兄弟的王中军,还有乐视的贾跃亭这几位就知道了。赵薇老师也想当这样的人,用《情深深雨濛濛》里的歌词说就是:好想好想。
但这步动作确实有点大。上交所发函质疑这笔收购的动机和资金来源,以及背后有没有潜在的关联交易:刚刚收购万家文化股份参与投资两家电竞公司的动议不是被我们否了么?怎么又来了?而且玩了个更大的,从小股东变大股东了?30多亿人民币的钱从哪儿来?都说你赵薇夫妇这几年投资赚了不少钱,到底有多少钱?你给我们亮亮家底?你旗下的影视公司未来跟上市公司的关系是什么?打包注入上市公司够格吗?都说你跟马云关系好,那阿里巴巴旗下的文化娱乐资产——优酷和土豆都退市了,未来是不是都是你的?
亮出家底,老实交代。于是,赵薇还真交代了,也把大家都给吓坏了。
凭良心讲,赵薇老师交代得真彻底,基本算是自己把挖个底儿掉了,也撇清了资金和业务上与阿里巴巴的关系,但真正把大家吓一跳的是资金来源:刚成立两个多月的“龙薇传媒”作为这次的收购主体,收购的每一分钱都是借的:其中赵薇向龙薇传媒无息借款6000万元,基本算是左口袋进右口袋;此外的15亿以赵薇的个人信用做担保向资产管理公司“银必信”借款;其余的15亿来自龙薇传媒质押即将获得的万家文化的股权,算是期货。
除了6000万人民币是自己借给自己,其余都是向别人借的。6000万人民币撬动30亿人民币的收购,“50倍杠杆”的说法随即被媒体抛出,舆论大哗。
搞过资本运作的人质疑杠杆过高,有潜在风险;擅长操控公众舆论和股市散户心理的人抓住“借钱收购”不放,拼命把舆论往“空手套白狼”、“收割股民”和“门口的野蛮人”的方向引。
赵薇来圈你们的钱了,赶紧跑啊。
为了在二级市场圈股民点儿钱,自己掏了6000多万还背了30个亿的债,这钱圈的也是够辛苦。
一
事儿就是这么件事儿,但是咱们必须得知道这背后的门道,以及为什么公众有那么大反应。
这确实是一次“杠杆收购”,而且杠杆倍数很高,这一点能吓尿很多人。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宝能系”收购万科股权,背后调动了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银行和信托机构等累计数百亿的资金,杠杆率4倍多。而本世纪以来最引人关注的杠杆收购是李嘉诚之子李泽楷,作为盈科的掌门人,48小时内以10亿美元自筹资金撬动了130亿美元的贷款,从新加坡电信手里抢得当时的蓝筹股香港电讯,杠杆率高达13倍。
赵薇这次入股万家文化的杠杆率,确实比它们都高,这就意味着风险,没什么好说的。问题在于,这个风险是不是可控的。
万家文化给上交所的回复函,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赵薇和黄有龙夫妇的家底了:各种资产累计折合人民币超过56亿元,涵盖股票、不动产、股票、股权投资、影视和酒店贸易等各种资产组合;而2016年赵薇夫妇投资收回的现金流大约在12.56亿港币。如果不算上赵薇在入股万家之后手里掌握的不限售的可自由流通股,仅以其夫妇身家和2016年的投资回报计算,“还不起钱”的风险也没那么大。坦率地说,上交所作为监管机构,这次向万家文化发出的问询函大有“挖地三尺”的感觉,内容已经超越了监管者的权限,不就想证明这个钱是不是“来路不明”吗?那好,亮家底给你看。看见了没有?一个有着50多亿资产的人找资产管理机构借个10多亿,换你借不借?反正换我我借。
但借10多亿这事让普通的吃瓜群众和过去两年宛若惊弓之鸟的股票市场散户听了,还是会吓哭的。
(一张图看懂赵薇黄有龙夫妇资产,Photo Credit:视觉中国)
说到借钱,腾讯2016年完成了一笔对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价格高达86亿美元的收购,可其中的近70亿美元都是来自境内外银行的借款,以及境内人民币土豪出资成立的专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再用内保外贷的方式汇出境外。按理说,腾讯赚钞票的能力跟自己印钞票差不多了吧?几百亿的现金在账上多得让人发愁吧?可为什么还要4倍以上杠杆借钱呢?资产配置啊同学们。举个更接近的例子,赵薇夫妇这家底儿,比当年收购香港电讯的李泽楷要瓷实得多——李泽楷这辈子干得最爽的一件事就是电讯盈科收购案,可在收购之前李泽楷的家底颇为有限,是靠临时出售股票获得的启动杠杆的10亿美元资金,之后撬动了130亿美元的贷款。尽管杠杆只有13倍,但“小超人”还不上钱的个人风险,远比今天的赵薇夫妇要高得多啊。
如果再比一下另一位借钱画大饼的高手——乐视的控制人贾跃亭来说,赵薇夫妇借的这点钱就更不算什么了。前一段时间乐视网停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股价再跌,贾跃亭个人质押的乐视网股份就有跌破质押价格,被强行平仓赎回的危险。从2014年底开始,贾跃亭的多数个人资产就长期被质押,但就是这种情况下,贾跃亭还能一次次地累计借了几百亿用来实现他的“造车梦”,尽管落得资金链濒临断裂,供应商欠款危如累卵的局面,但就是这样,居然还能再借得到钱,还能获得融创中国的驰援融资——如果贾跃亭和乐视的这一切都仍有道理上说得通的地方和商业逻辑上的必然性,那么我们对赵薇“空手套白狼”的指控就未免太苛刻了。
对商人借钱宽容,对艺人出身的生意人借钱就要用放大镜挑刺儿,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和偏见,得治。
面对一家影视文化题材的上市公司,赵薇不是“陌生人”,万家文化和龙薇传媒你情我愿,一次重组方案不行再来一次,赵薇也不是“野蛮人”。既不是资本市场的陌生人,也不是野蛮人,个人资产还被抖落个底儿掉,这事儿还有那么深不可测么?
二
当然你可能会说,赵薇夫妇赚快钱的几率还是挺高的啊。
他们夫妇是不是一定不会靠控股万家文化这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概念炒作,高位抛出套现挣快钱,这事我不清楚。谁也没法猜测谁内心做一件事的真正动机。但只是就目前赵薇夫妇为此事付出的代价来说,这样的“快钱”挣得太辛苦了。别一天到晚盯着用6000万贷30亿的数学题较劲,这跟上交所函来函去的,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公之于众了,还要被舆论一次次拷问和围攻。真要是赚快钱的话,监管机构顾虑太多的话,重组方案再撤回来一次不就行了嘛。或者跟当年投资阿里影业当第二大股东的时候一样,高位的时候售出股票赚一笔不就行了嘛?赵薇还缺这样的机会?
这么处心积虑地做一件事,通常都是因为这件事对一个人的这辈子来说,意义重大。
我还是得拿乐视的控制人贾跃亭说事儿。尽管我觉得这个人搞过权力寻租,经常做一些夸大其词的宣传和营销,资本市场上的腾挪和吃相有点难看,但他自己套现的乐视股票和质押的大部分股权加起来上百个亿,以及从乐视把其它的非上市公司当提款机,都用作造智能汽车的这个梦想,我认为是真的。为这事他得罪了不少公司的高管,得罪了第二大股东,也得罪了不少股民,还被嘲笑成是一家“PPT公司”(发布会用PPT上的图像和描述替代发布真实的产品),可那几十号从特斯拉、宝马、奥迪和上汽等公司挖来的高管,还有那几个经常因为资金短缺停工的工厂都是真的。造车这事比命重要,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贾跃亭真的是这么想的了。只是这个梦想他能不能hold得住。
那话说回来,都是梦想,贾跃亭造车和赵薇玩影视,哪个更靠谱?
(贾跃亭为造车举债,赵薇为影视帝国借钱,哪个更靠谱)
最近有一个说法:赵薇这次试图控股万家文化,是她走向最强大的时刻,也是她走向最凶险的时刻。我挺同意的。但每个想干点什么的人,人生都会有他/她的凶险时刻,只是做的事不同,价值不同,凶险程度不同。对赵薇来说,拍电影,当制片人和导演已经没什么太“凶险”的机会了,累计票房超过50亿人民币的演员/导演的成就还是很赞的。但掌控一家上市影视文化公司,用资本意志将电影工业、文化产业和明星艺人资源,不断在自己手中变幻组合,对于赵薇来说,其命运多少是有些不可知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才需要一家上市公司作为自己的底牌,这条路也许能走得容易一点。赵薇有作品,从《画皮2》、《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亲爱的》,到《横冲直撞好莱坞》和《港囧》,一连串的票房保证,是一个能在演艺、导演和制片等多个维度证明自己的影视制作人;这些都可以被作为“无形资产”,注入到将来上市公司的资产组合中。赵薇夫妇擅长做投资,商界资源和人脉积累扎实,过去几年的投资回报还不错,这些或许是她有可能把一家不断变化概念的资产质量不高的上市公司万家文化,变成她自己可独立施展意志的影视文化产业帝国的基础和前提,但这仍是一件未被完全证明的事。
所以才值得“冒险”,而风险主要来自这场交易的操作本身。因为国内A股市场的影视文化板块正在受到严格的监管,重组和定增面临的质询可以想象。这个时候出手,触霉头是正常的,但赵薇还是出手了。其实坦率地说,如果赵薇注资了一个眼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概念公司、大数据概念公司、电动智能汽车概念或者是工业4.0机器人制造概念公司,监管质询也许都不会像现在这么严苛到琐碎的程度。但如果赵薇真的那么做了,那倒是真落得了有炒作、投机和赚快钱的口实。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连贾跃亭造车的梦都能包容的话,赵薇做个影视帝国这事,就乐观点吧。
三
我为赵薇洗了这么半天地,也挺累的。我这么做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欣赏赵薇这个人,因为她从来不按照你给她的剧本演。
但对艺人出身的人来说,不按照别人给的剧本来,打破吃瓜群众给的“人物设定”,往往是要吃亏的。反过来则相安无事。你看TFBOYS,他们的少女粉和妈妈粉们希望他们是美丽、单纯、清新和温柔的,他们就得是这样,有一天万一变得跟韩寒似的,人设崩塌,马上粉丝如鸟兽散。很多“有个性”的大牌艺人也一样,比如王菲,演唱会门票天价,高冷不随和,这是粉丝和公众长期以来认为她应该有的样子,如果有一天突然改了如沐春风的亲民画风,失望的人也肯定比买账得多。
这某种程度上就是艺人的“宿命”。吃瓜群众可以接受艺人在东京巴黎和纽约走红毯,也不吝于对同为艺人的一对眷侣的爱情寄予祝福,还愿意去明星开的餐厅吃饭;但吃瓜群众们对明星与商人的婚姻通常冷眼旁观,或无谓猜测;对艺人涉足商业和风险投资等领域冷嘲热讽;希望明星在个人生活、社会伦理和公共议题上“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不要有任何一点违背“主流价值”的地方……明星婚变,被骂得更惨;明星做投资和做生意,背后的故事往往被传得神乎其神;明星对社会话题发表了一点“特立独行”的看法,被喷被黑甚至被要求封杀的呼声,往往会超出预期。
所以大部分艺人都很会按剧本来:笑靥如花,秀恩爱和美食,走走红毯,卖卖萌。不谈自己的生意,不碰触任何公共话题——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看上去跟“普通人”差不多,生活平和,没有野心。
某种程度上,明星和艺人寻求“独立意志”和完整的自我人格和自我追求,比普通人要难得多。
但赵薇几乎没按剧本演过。今天你从她的身上看不到任何《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和《情深深雨濛濛》里的陆依萍的影子。这么多年,她当导演,自己做电影,当国际电影节评委,嫁给商人,跟商界名流过从甚密,做股权投资,投资实业,直到准备控股一家上市公司。她每往前迈一步,背后都有流言和中伤。因为她每一步都会脱开大众对她的人物设定,你刚适应她新的样子,她又抛开了往前走了……直到她褪去了艺人的身份标签,变成了一个主导自己命运和人生的商人,开始在电影、商业和社会公共事务中扮演一个更复杂但截然不同的角色的时候,那些“跟不上趟”的人们一边错愕,一边窥测,一边揣度,把赵薇扭曲成一个他们的想象力所能及的样子,再加以描摹和传播。
回到赵薇对万家文化的收购案。如果这个案子是冯仑、贾跃亭、王健林或者马云做的,人们恐怕会是另一种说法。但正因为是赵薇,事情就变得更暧昧起来,短期炒股、收割散户、背后有人……传言和猜测才会像潮水一样。“一个明星操盘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背后没故事?不可能!”。
这就是赵薇的“原罪”。也是她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