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N 系列微信群(听众自建)和线下聚会的重要性,新微软新在哪里旧在哪里,Google I/O 上即将发布的神秘可穿戴设备,Apple Watch 究竟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碎片化现象,Oculus Rift 明年一季度发货,以及 Facebook 关于 filter bubble 现象的研究报告。
每月三十元,支持不鸟万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听众(不一定是会员)已经自发建立了十一个微信群,计有:总群、北京群、长三角群、珠三角群、长沙群、欧洲群、美国东部群,美国西部群,加拿大蒙特利尔群、加拿大多伦多群、日本群。最早的总群系由新浪微博上的会员 @草菅西東 创建,意在为听众组织线下聚会提供便利。到目前为止,虽然群落扩散速度极快,但这个初衷尚未达成。请诸君继续努力。
Tesla 的电池计划,我和 Rio 都不太懂。好在上次有听众写了一封很长的反馈,我们全文念了出来,大家可以听听看。
在我们上期表扬过 Photos.app 的同步功能靠谱之后,Photos 就失灵了。目前我的手机里至少有十几张图片无法同步到 Mac 和其它设备,基本没什么办法。有听众建议我们请职业摄影师来聊 Photos,但我认识的摄影师很多甚至都还没有升级到 Yosemite。无他,专业用户不敢冒险。只要现有的系统用着合意,他们并没有什么动力去升级,反倒有很大动力不升级。万一升级后自己的工作流出了问题,一整天的生产力就付之东流了。
理论上说,苹果可以在未来的更新中慢慢把 Photos 做成消费者和专业用户两相宜的图片处理软件,毕竟他们原本面向专业用户的 Aperture 也停掉了。但我不确定他们是否在乎职业摄影师这个群体有没有在用 Photos。对苹果而言,只要摄影师们继续在买 Mac 就好。
今年的 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将于 5 月 28、29 日两天召开。会议内容最近爆出,其中最有趣的当属那个神秘的可穿戴设备了。谷歌在文稿中写了一段相当不工程师风格的话:
Badass and beautiful. Tech and human. Love and work. ATAP. Wearables that we hope will blow your socks off. (We mean this more literally than you might think…). Our goal: break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ever-shrinking screen sizes necessary to make electronics wearable and our ability to have rich interactions with them. Why can’t you have both? We like to build new things. Sometimes seemingly impossible things. We can build them faster together.
且不论这究竟是什么,这所谓「可穿戴设备上日益缩小的屏幕尺寸与丰富的交互性之间的矛盾」,也是 Matt Gemmell 最近一篇文章中的主题。众所周知,在 Apple Watch 上市之前,很多人担心它会让我们已经支离破碎的生活进一步碎片化。但 Gemmell 用了几周后,发现正是由于智能手表的小尺寸,导致用户无法进行「丰富的交互」,结果减少了碎片化现象:一个连续使用超过三十秒手臂就会酸痛的设备,没什么事当然就不会用太久了。大部分时候,与 Apple Watch 的交互都限制在十秒之内。我不知道这个感受有没有普遍性,若有则可以说是一种意外收获。Google 自称解决了这个矛盾,又提到了袜子(socks),听上去好像是一种穿戴在下肢的设备。顺着这个思路想,解决屏幕尺寸越来越小的方式,大概就是干脆取消屏幕了吧。(除非顺便出一个扩增现实眼镜让你能随时看到自己腿上发生了什么 XD。)
Oculus VR 宣布虚拟现实眼镜 Oculus Rift 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发货,更多详细信息将会在「未来几周」慢慢在网站上公布。目前虚拟现实市场是 Oculus, 索尼和 Valve 三足鼎立。Valve 和 HTC 合作的眼镜以及他们自制的游戏主机将于今年底发售,索尼的 Project Morpheus 的发售时间应该和 Oculus Rift 差不了太多。和这两家相比,Oculus VR 的资金实力雄厚,视野也相对更开阔一些。CTO John Carmack 在今年三月旧金山的 GDC 上说过,未来 Oculus Rift 的应用很可能有超过半数并不是游戏,也未可知。
Facebook 的研究部门近日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关于 Facebook 用户多样性的报告。我们在很久之前的节目里讨论过「Filter Bubble」问题:个性化定制和推荐会让用户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从而令视野受到局限。Facebook 这篇报告虽然行文严谨理性,但其扭转舆论的企图也十分明显。在我们看来,真正的 filter bubble 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那是人性躲避陌生事物的体现。而当一个技术产品试图用算法去「提高内容消费的信噪比」时,恰恰是在鼓励大家退回自己的 comfort zone。所谓的「噪」,难道不就是 comfort zone 之外的东西吗?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刚刚出版的 John Palfrey 的《BiblioTech》一书讲的是图书馆在 Google 年代的重要性,与此不无关系,或许会在未来的周五通讯为大家介绍。
(顺带说一下,提出 Filter Bubble 理论的人后来去做 Upworthy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