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是什么?当然是微软的 HoloLens。究竟这一波虚拟现实 / 扩增现实热潮和 1990 年代的虚拟现实热有何不同?李如一分享了他使用三星 Gear VR 的感受,本期另有《硬影像》播客主持罗登出席,从电影创作者的角度谈虚拟现实 / 扩增现实的可能性。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本周主要的话题自然是微软新出的扩增现实(Augmented Reality)眼镜 HoloLens。不过鉴于经常有听众要求推荐播客节目,我们在开头先提了一下第 60 期 Debug 和第 108 期 The Talk Show。两集节目都就苹果软件质量下降的问题给出了相当多的乾货。
还记得 1990 年代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热潮吗?那种把三分之二张脸都遮住的大护目镜自从我们很多听众还在上幼儿园的年代开始就已经是虚拟现实的象征。人们似乎认为单纯的二维屏幕过于「抽离」,无法提供「浸入式体验」,而虚拟现实眼镜就成了想象中的解药。世嘉游戏机在 1991 年推出了 Sega VR 眼镜,任天堂在 1995 年推出了 Virtual Boy,媒体在 1992 年预测两年后就会出现「普通消费者可以买得起的虚拟现实设备」。实际情况则不必多说。尚未成名的 Pierce Brosnan 在 1992 年演了一部以虚拟现实为题材的电影《The Lawnmower Man》,当年还算热卖,今天却早已成为烂俗早期科幻片的代表。在维基百科的虚拟现实词条时间线上,时间从 1995 一下跳到了 2007(谷歌推出街景功能)。中间 12 年都是空白。
自 2012 年 Oculus VR 在 Kickstarter 众筹成功以来,虚拟现实死灰复燃。去年三月 Facebook 对 Oculus 的收购更是将看客的热情煽到了顶点。而微软在上周的发布会上展示的 HoloLens,可谓是近五年来最成功地捕获了科技迷们想象力的产品。
需要厘清概念:HoloLens 属于扩增现实,Oculus 才是虚拟现实。两者的界限并不绝对清晰,但大体上,虚拟现实意在为你营造一个纯粹由比特构成的(所以说虚拟)环境,扩增现实则是要在由原子构成的世界上「叠加」比特,用二次元世界去「扩充」「增强」三次元世界。一个简易的判断方法是:假如戴上眼镜后还能看到真实世界(包括你的身体),那么多数是扩增现实,反之则是虚拟现实。
HoloLens 由之前 Xbox 游戏机体感控制器 Kinect 的负责人 Alex Kipman 主导,业内普遍认为它是 Kinect 在技术和产品层面的延伸。微软此次的发布会演示不可谓不炫,但了解这家公司的人难免会捏一把汗:真机究竟能够做到演示中的几成?某微软前高层一针见血:不能把做软件的责任全部推给第三方开发者。的确,几乎所有开启了新时代的设备——Mac (1984)、Wii (2006)、iPhone (2007)——都预装了一批「示范级」的软件。任何新媒介肇始之初,只有一手一脚将技术框架搭建起来的人才有可能了解该媒介的种种细节与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说,Oculus VR 和微软均不如在佛罗里达州和新西兰两地分别组建了技术团队和内容团队的 Magic Leap 靠谱。(谷歌近日投资了 Magic Leap 之后,这三大虚拟现实 / 扩增现实公司已经分属 Facebook、微软和谷歌,鼎足之势已成。)
其实仔细想想,望远镜、显微镜、甚至你鼻梁上的近视眼镜难道不都是超级成熟的扩增现实技术?如果说这些设备属于非智能的(没有 CPU)专用 AR,个人电脑和移动设备属于智能的泛用 AR,那么下一步或许应该是智能的专用 AR。从这个意义上说,「眼镜」未必是 AR/VR 的唯一形态。
在微软发布 HoloLens 的同一天,李如一收到了他的三星 Gear VR Innovator Edition,这可以说是目前能买得到的最接近消费者产品的虚拟现实设备。不过显然它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本期我们请来了关心计算机图形学的导演罗登,从电影叙事艺术的角度谈谈虚拟现实 / 扩增现实的可能性。